张筱霞
(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湖州 313000)
“双减政策”提倡让教育回归本真,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活动时间和发展空间,对音乐教育教学是机遇也是挑战。长久以来,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零散,实践活动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缺少平台,这对学生艺术表现、审美感知、文化理解都十分不利。以“双减”为契机,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单元主题式的深度学习,则能通过深度参与真实的音乐实践活动项目,进行合作体验、实践创作,依托课后服务时间,最终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能力,与深度学习相契合。
近些年,古风音乐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当下孩子们追求的新风潮。六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只停留在直观形象上,更多地还会用自身的情感去理解、体会作品的情感,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比之前有所提高。笔者收集过六年级同学的歌单,其中古风作品占据了一大半。借助“古风”热,链接书本知识,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保持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认知内驱力。
为了更好地在项目化学习视角下对小学音乐深度学习进行实践与探索,笔者以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古风新韵”为题设计了一个单元项目化学习。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在吟诵诗词与演唱古诗词歌曲中,感受音乐中诗词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词韵律与音乐旋律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在音乐学习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让经典“咏”流传。本单元一共包括四首作品,即一首古琴曲《关山月》和三首诗词歌曲《游子吟》《花非花》和《但愿人长久》。这些作品中既有宁静悠远的传统“古风”,又有优美清新的现代“新韵”。除了聆听和学唱外,更可加入演奏、自制乐器的体验和实践。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以生为本,最终设计如下项目化学习:(见表一)
表1 六年级上册“古风新韵”单元项目化学习
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项目化学习,从单元的驱动性问题、项目活动、项目时长到最终的项目成果一一呈现,学生在这一单元的项目化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古风新韵的意境和魅力,学会如何吟诵古诗词,将古风用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收获不是教师单首歌曲教唱单首乐曲聆听,而是在“古风音乐节”这一驱动性任务的指引下最终产生的项目化学习成果,从而真正理解与落实教材中“古风新韵”这一单元中的内涵。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首先将“古风音乐会”作为项目设计的高阶驱动任务,再明确单元教学过程和项目学习成果,最后按照学生自己决定的、人人参与的原则形成分组。在“古风新韵”项目中分为台前与幕后两大小组,其中台前小组包括,配乐诗歌吟诵、古风歌曲演唱、古风作品演奏;幕后小组包括,古词新编创作、音乐会策划、信息技术宣传。在课上,围绕项目的学习目标,教师设置了诗情、曲韵两个板块,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与表现。
“古风新韵”中的“古风”代表灿烂的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华民族是极具“诗情”的民族,“诗”“乐”本为一家,而今的古诗词歌曲是再次把诗乐完美融合,启动“古风新韵”这一项目,结合时代新特征,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
例如,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创作的五言乐府诗中,采用了大量白描的手法,寥寥几句,描绘了一个游子临行前,母亲为其缝衣的场景,不做任何修饰,直抒胸臆,凸显了慈母的伟大,更寄托了赤子对慈母深深的爱。谷建芬老师在创作歌曲时没有复杂的节奏,很符合诗句描绘的意境,歌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在平缓又真挚的旋律中诉说着赤子对慈母的情感。学生在吟诵孟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时,更能让优美动听的旋律、朴实无华的辞藻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受诗情,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歌声中共情,这才是古诗词本身想要达到的教育意义。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色、力度、速度等对于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表现诗词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探究这些音乐要素对如何发挥作用对于指导艺术实践、丰富艺术表现具有反向推力。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交流片段一:《花非花》
教师:黄自先生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谱曲而成的《花非花》,是如何表现朦胧的意境的呢?
学生:在这首歌曲中,黄自先生运用了多个力度记号(弱、很弱、渐强、减弱),来表现旋律的起伏,营造若即若离悠远的意境。
教师:能用你的歌声来呈现吗?
学生:“花非花,雾非雾”,由弱开始营造朦胧感;“夜半来,天明去”,随着旋律的上行与下行,用力度的渐强渐弱来呈现来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用中强的力度突出疑问和无奈,并逐渐推向高潮;“去似朝云无觅处”用轻柔地声音唱出“云”,再随着音乐减弱到很弱时,再缓一口气唱出“无觅处”,安静地结束。
在这次的交流过程中,通过演绎作品的意境来反向思考音乐要素,探索音乐力度变化的魅力。
交流片段二:《但愿人长久》
学生:老师,书本上这首《但愿人长久》跟我之前听的不一样。
教师:老师分别播放梁弘志和江文也的《水调歌头》,大家一起来听听有什么别样的风味呢?
学生:虽然这两首歌曲的词都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但不同的听觉冲击,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美感。
教师:是的,音乐创作的方法有很多。
这次的交流围绕“一词多曲”展开。音乐是多种多样的,同一首作品我们也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为音乐注入新的生命,例如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去演绎,也会有别样的风味。学生在比较聆听中感受着古诗词的文字美,更享受着音乐的曲调美,浓浓的思乡情意溢于言表。
交流片段三:《关山月》
教师:《关山月》是一首古琴曲,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音色兼具古朴与灵动。
学生:老师,为什么《关山月》要用古琴来演奏呢?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音色动听的弹拨乐器,比如古筝、琵琶、柳琴等。
教师:请同学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曲目的背景,古曲《关山月》原为《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曲目,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自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情感的作品。
学生:唐代诗人李白也有诗篇《关山月》,同样是感慨戍边将士,征战疆场而鲜有人还之怆。
教师:音乐的本质是情感,在创作乐曲时选择适合表达乐曲情感音色的乐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作曲家,在了解了乐曲的情感背景后,相信你一定也会选择古琴作为《关山月》的演奏乐器。
这次的交流围绕乐器音色特点展开。中国的乐器音色千变万化,古曲的演奏乐器选择一定蕴含着古人的巨大智慧,在选择合适的演奏乐器时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但音乐的情感因素一定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对古琴音色的聆听欣赏,反向推动对古曲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与认识。
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为更好地完成“古风新韵”这一项目,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入手,按照分组着手准备音乐会节目,由此深度学习悄然发生。
例如节目1:《音诗画诵〈水调歌头〉》
这一作品是由台前(配乐诗歌吟诵)和幕后(音乐会策划)小组共同完成。同学们以中秋节为灵感,把宋代马远的《月下把杯图》作为背景,将《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最终呈现以手势舞配乐朗诵的形式呈现,极具观赏性,并且非常有创意。在这一节目中,同学们把单纯的诵读精致化、创意化,不仅提升了音乐表现能力,还运用到了除音乐外的多种学科知识,例如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
例如节目2:《教室里的音乐》
这一作品特别讲究实操能力,同学们用大小不同的书本、小牛筋和笔,做出了音区不同的简易版古筝;搭配打击乐器——用尺子和笔制作的双响筒,演奏了一曲《笑傲江湖》,很是精彩。宣传小组以短视频的形式,将表演上传到了网络,得到了老师、家长的点赞,同学们十分享受在创、演过程中实践的乐趣。
例如节目3:《异曲同工》
这一作品属于音乐编创活动,中国古诗词具有严谨的音韵规律,字词对仗,其中以七言诗和五言诗最为常见,因此这一节目是以现有的五言古诗歌曲的曲套用别的五言古诗,发掘学生的音乐编创才能。该节目小组成员以唐代诗人李白五言古诗歌曲《静夜思》为例,同学们用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作为新的歌词代入曲中,寻求新的歌曲意境,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合理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深入研究。例如,当学生表现出对古琴减字谱的兴趣时,教师可以结合演奏视频,与学生一同探究演奏技法与减字谱的练习。又如学生以前听过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跟书本上的不是同一个版本,教师可以用在古诗词歌曲中往往会出现一词多曲的情况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作曲和编曲,也可进行知识的链接,为学生播放邓丽君的另一首古诗词歌曲《独上西楼》。再如学生发现黄自先生的《花非花》这首作品的旋律很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艺术歌曲的特征,词曲结合紧密,能较好地体现原诗的意境和感情的特点。
1.量化评价
所有作品的表现基于三个量化标准,由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为期两周进行打分:舞台表现(5 分),评判标准为,歌曲演唱是否准确,有无舞蹈动作或者身体律动;音乐创意(5 分),评判标准为,歌曲歌词是否有改编,改编是否合理有创意,有无伴奏乐器加入;诗歌意境(5 分),评判标准为,有无诗歌朗诵,诗词朗诵是否符合歌曲意境。
2.及时反馈
各组演出的作品在得到评价分数后,根据所得的量化分数,判断自身作品哪里存在缺陷,从而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后再次呈现,最终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程度。
通过及时的交流评价和反馈,能够唤起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以激发呈现作品创意,加深呈现作品的深度。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体验感知都极具意义和价值。
在项目化学习的最后阶段,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古风音乐会”的平台展示项目学习成果。这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实践与创造能力。他们能不能在最终的古风音乐会中脱颖而出,能不能得到大众评审的认可,便是对“古风新韵”这一项目的最终考量。在“古风音乐会”最后的展示过程中,台前小组都表演了非常有创意的节目,幕后小组策划了活动的主题、流程,还包括宣传海报、节目单等美工设计。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同学身兼数职,同时参与了多个小组。虽然每位同学的音乐素养和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但在这次的项目学习中每位同学都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总而言之,在项目化学习的视域下,巧用高阶任务的驱动,包裹多样化的低阶任务,营造平等、宽松、合作、安全的互动氛围,是深度学习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加之“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动,给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在重视横向贯通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纵向衔接,让音乐教育回归生活本位,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