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敏,李乐遥,邵 玲
(肇庆学院 生命科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动物标本是动物物种信息的基本载体,是动物物种的基因库,是从事动物分类,形态解剖,区系与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科学依据,也是研究物种分布及其历史、现状、系统演化的证据[1].动物标本馆作为动物标本的承载体,不仅起着收藏标本的作用,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物标本馆趋向数字化,创建数据库是必然趋势[3].肇庆学院动物标本馆始建于1979年,馆内总面积244m2,设有动物标本1室,动物标本2室及昆虫标本室.目前馆藏标本主要包括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无脊椎动物类和昆虫6个类群.馆藏种类丰富,是肇庆学院动物学和生态学教学、科研、科普服务的重要基地.
由于标本种类和数量多,研究仅对馆藏贝类标本种类进行清点,分类整理,并进行图像数据采集和标准化处理.构建贝类标本数据库,是肇庆学院动物标本馆数字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肇庆学院动物标本馆馆藏贝类标本为研究材料.
1.2.1 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对标本馆现存贝类标本进行整理与分类,将残次标本废弃,对部分标本进行修补,未鉴定的标本参考相关资料,结合《中国海洋贝类图鉴》《大亚湾水生贝类彩色图鉴》《中国南海经济贝类原色图谱》[4-6]等工具书对馆藏完好贝类标本进行初步核实整理.
1.2.2 标本图像信息的采集与标准化处理
对整理后的所有贝类标本进行图像采集,按照统一格式进行加工和分类,使标本图像实现形式上的标准化,并将图像与数据集中存储备用.
1.2.3贝类标本的文字信息采集
利用Excel软件,绘制动物标本馆馆藏贝类标本基本信息表,输入所有贝类标本的相关信息(包括中文名、拉丁名、属、科、目、纲,形态特征,分布范围与栖息环境、采集地点、馆藏位置、保护级别等).
1.2.4 整合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
运用Excel表格为载体,以文本输入以及超链接的形式整合标本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构建贝类标本数据库.
1.2.5 创建微信公众号和生成二维码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动物标本信息,推送动物学相关文章,开展互动活动等.运用“草料二维码”生成器对贝类标本生成对应二维码,并贴在标本鉴定标签亚克力板背面,方便扫码了解贝类标本信息.
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图
对馆藏贝类标本分类整理,共记录贝类标本297件163种,皆为软体动物门,隶属4纲12目53科97属.馆藏标本涉及4个纲,分别是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多板纲,其中腹足纲标本占总数72%,双壳纲占27%(图2),头足纲仅鹦鹉螺一种,该螺有海洋中的“活化石”之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馆藏多板纲标本也仅有一种,为石鳖.馆内贝类种类多样,有观赏性的贝类世界四大名螺:鹦鹉螺、大法螺、唐冠螺、万宝螺.有常见经济贝类钉螺、文蛤、波纹巴非蛤、扇贝、江珧等.
图2 馆藏贝类标本纲分类分析图
贝类标本数据库涵盖馆藏标本的基本信息,包括位置编号、学名、拉丁学名、门名、纲名、目名、科名、属名、采集地、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及图像资料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等超链接至网页,数据库数据信息示例以鹦鹉螺为例如表1,图示如图3、图4.
图3 鹦鹉螺(正)
图4 鹦鹉螺(侧)
表1 动物标本馆贝类数据库标本信息资料示例
创建名为“生科院动物标本馆”的公众号(搜索公众号名可关注),该公众号目前有参观服务和科普知识2个分栏(图5),主要功能为共享标本资料信息,宣传动物标本馆以及动物知识科普,实现动物标本的教学、科研以及科普价值.公众号所有的推文均需经过生科院动物教研组老师们审核方能发布,确保推文的专业性.目前已发布贝类标本的相关科普推文(图6).
图5 公众号主页
图6 公众号推文
运用“草料二维码生成器”将贝类标本的简介生成二维码,二维码内容包括标本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图片、分类地位、个体大小、形态行为特征、生活习性等相关信息.二维码贴于标本展示牌后面,方便参观学习.实现手机扫码共享标本信息.二维码如图7所示(扫码可阅读贝类简介信息).
图7 二维码简介示例
21世纪已进入数字化新时代,数据库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3].将信息采集[7]并分类保存,能够直观清晰地找到研究学习所需的资料,为实现基础功能提供保障,推动标本数字化、标准体系和技术发展.本研究将动物标本馆贝类标本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共163种贝类标本,并建成了完整的标本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共享,完成了贝类标本数据库的构建,是整个数字化标本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为将来建设动物学科普基地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