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国际化教育发展的管理瓶颈及对策研究
——以A大学为例

2022-09-29 08:30张丁杰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课程体系

霍 琳 张丁杰 王 姮

(西南科技大学党办校办 四川绵阳 621010)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教育输出以及人文影响,实现对内促进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对外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的目的[1-2]。在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教育部2016年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制定和完善本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国,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8年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生,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 004所高等院校学习,其中,学历生25.81万人,占总数的52.44%,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约8.51万人,比2017年增加12.28%;自费生达42.91万人,占总数的87.19%,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持续扩大[3]。相比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国内知名高校、部属院校以及沿海发达地区高校作为留学目的地[6]。因此,在国际留学人才的竞争中,地方高校因起步晚、经验欠缺、教学基础和师资力量不足,留学生招生、人才培养等国际化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4]。

省属院校A大学地处西部非省会城市,在国际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起步晚、经验欠缺、招生竞争力弱、师资不足等地方高校的普适性特征以及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个性特征。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A大学的国际化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A大学为例,通过分析A大学2013-2019年留学生规模与来源、学历层次与专业分布、留学经费结构等的发展变化,揭示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探索留学生教育发展方向,提出推进地方高校国际化教育的管理对策及建议,以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在校留学生基本情况

(一)留学生规模

(二)留学生国籍

(三)留学生的学历

(四)留学生专业分布

(五)留学生经费结构

奖学金和丝路奖学金,成为吸引留学生到A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A大学从2013年招收留学生开始,尚无接受留学生源国资助以及国际组织资助的留学生来校进行语言进修和学历提升。且自2014年来,校际交换生人数锐减,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三年来校的留学交换生人数为零。这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所追求的“学术交流与多元合作,学生互换与学分互认”相悖,不利于与国外大学建立并保持长期友好的相互联系。与部属院校(985高校、211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缺乏知名度,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生源质量不高、自费生比例偏低等突出问题,限制了学校国际化教育的健康发展。

图6 2013-2019年留学生经费来源情况

二、国际化教育发展的主要管理瓶颈

以A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留学生源国籍和大洲分布广泛;学历留学生的规模稳中有升、实现本硕博全覆盖;留学生专业选择多样化且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分布合理[6]。但是,在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暴露的招生、教学、后勤保障等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7]。

(一)招生问题—过度依赖中介机构的困境

留学生招生工作是学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前提,关系着高校国际化教育发展的命脉。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学校时首要考虑的是学校的知名度和专业性,因此,大部分影响力有限的地方高校主要通过留学服务机构的宣传来招生。在此前提下,若地方高校既没有宏观层面清晰的招生战略,也没有微观方面详细的招生策划,将直接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1. 单一的招生渠道致使生源质量不高[8]。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吸引力有限,因此招收的大部分留学生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些生源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层次参差不齐,而我国又没有设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招生规范,招生准入门槛低、随意性强,导致来华留学生“宽进”现象明显。单一渠道招生使学校的选择性有限,加剧了生源质量不高的局面。

2. 留学生不了解目的学校的专业及特色优势,不利于自身发展定位。留学中介机构仅凭学校招生海报等有限信息宣传招生,对学校的了解有限,对潜在留学生的提问解答随意性强,留学生了解的信息有限甚至存在误解。在此情况下,留学生对自己专业选择以及未来发展定位存在盲目性。

3. 机构收取中介费,影响学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留学服务中心作为盈利性机构,会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增加了高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9]。在招生范围小、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对高校影响不大,但如果高校期望大规模扩招时,势必作为一笔很大支出,影响招生工作的可持续性。

4. 留学生经费结构单一。在以政府奖学金为主导的模式下,自费留学生的比例偏低。地方高校缺乏知名度,若地理位置也失去优势,则基本形成中国资助全覆盖的局面。这种现象与国际上留学生教育已从免费教育转变为有偿教育,与我国自费留学生高占87%的比例不相符合[3]。地方高校招生渠道单一,而留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都有限,地方高校在与其他高校争夺留学生资源过程中,只能通过提供足额奖学金、保证后勤条件优越等赢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二)教学问题—同校不同质的难题

教学管理是学校发展国际化教育的核心,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 没有专门为留学生设计的课程体系[10]。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在留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课程内容单一、国际化程度不高、没有专门针对留学生设计培养方案、缺少与之相适应的双语版教材等情况[9]。留学生的中文课程体系仅删减了思想政治类课程,增加了少量中国风土人情等文化类课程,基本沿用或简单套用本校中国学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缺乏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与融合、学校特色和亮点的展示,以及实践类课程的强化[11-13]。而在与中国学生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培养方案上,却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考核留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水平,教师在期末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环节采取“得过且过,能过都过”的宽松方式,造成“同样学位,不同标准”“宽进宽出”现象普遍。

2. 很难选择保证教学效果的语言。教学语言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国内留学生授课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全中文授课、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全中文授课对留学生的汉语要求较高,要求留学生先上一年语言班,再开始四年的本科教学。然而语言班上更多讲授的是日常生活的对话汉语,很少涉及专业词汇。因此,结束语言班学习后留学生接受全中文授课仍然非常吃力。全英文授课虽然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师资要求较高,地方高校多采用全中文和双语形式授课[14]。

3. 专业课师资数量和质量待提高。由于给留学生上语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教师经过相应的程序选拔,自身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但专业课教师受高学历和科研能力限制,仅需申请和推荐即可担任,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地方高校除了全中文授课的专业课教师外,双语课程的教师、尤其是全英文授课的优秀师资非常有限[15]。在教学培养环节,教师与留学生的互动和沟通非常重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授课方式。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英文水平有限,照本宣科式的讲授现象普遍,难以实现授课教师与留学生的畅通交流、精准辅导,影响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严重阻碍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提升,影响教学效果。

(三)后勤保障问题——有心无力的尴尬

在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多,达到一定规模后,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不能满足留学生规模激增对日常管理的高要求,成为阻碍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设立归口管理部门,即留学生管理办公室或国际交流学院,集多部门职能于一体,职责囊括留学生招生录取入校、签证护照办理、学籍注册、选课、奖学金评定、食宿管理、校园活动开展、毕业证/学位证发放、离校手续办理等全过程。另一种是只负责留学生居留签转等与中国学生不同的管理职责部分,而将其他功能重新回归到学生处、招就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团委等二级管理部门,将留学生“去特殊化”,实现趋同化管理[16-17]。以A大学为代表的大多数地方高校都采用第一种模式建立留学生管理系统。在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第一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暴露:留学生管理办公室或国际交流学院的人手有限,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无休止的日常工作,无法发挥第一种管理模式下“充分考虑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和语言的不同,全面了解每位留学生的情况,提供满足留学生差异性需求的服务”优势,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也无暇在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影响留学生融入中国学生群体和中国文化的过程。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走出招生困境

(1)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地方高校要重视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对学校长远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国际化教育发展目标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对留学生招生进行宏观定位,并根据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特色亮点设计针对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鲜明的招生计划。(2)推动招生渠道多样化、灵活化发展[18]。每年定期组织参与国际展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论坛,扩大学校知名度,以“现身说法”“现场展演”等方式来招生,逐步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校际联系,推动地方高校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协议。加强友好往来,建立留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委托培养等长效机制,拓宽来华留学渠道,保证生源的稳定性。加强学校留学生招生网站建设、打通中国政府官方的留学生招生网站平台,摆脱对留学中介机构的过度依赖。(3)增加留学生中自费生的比例,推进留学生招生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留学经费补偿措施,提供校内和社会的勤工助学岗位,允许企业和校友提供留学生奖助学金,扩大资金渠道,增设多种类留学生学业奖学金,降低自费来华留学生的经济压力。

2. 构建科学课程体系、重视过程教育、加强师资建设,破解“同校不同质”的难题

走出校门的留学生就是学校名片,其专业与能力就是学校的“口碑”。(1)地方高校为留学生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非常必要,也很重要。构建的课程体系反映了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地方高校多属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院校,在科研方面不占优势,培养留学生应该同时考虑留学生源国的需求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制定符合实际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留学生的来华目标和就业意向,分类设定不同类型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考虑中国文化的浸润,为未来增加更多爱华友华人士打好基础;课程设置突出学校特色和亮点,使留学生成为在潜移默化中做好学校招生宣传的“活招牌”;加强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的比例,鼓励留学生参加校内外多种艺体科技类竞赛,在增强校园活力的同时,也为留学生融入中国、发展自身打下坚实基础。(2)重视过程教育,严格把控毕业条件。留学生教育培养要抓早、抓细、抓实,针对不同层次留学生在其进校一学期内引导其明确大学目标,辅助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就业深造规划。给留学生配置导师及高年级导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帮扶留学生语言及专业能力的提高,按照“同校同质”要求实行留学生课程督导制度,将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控制细化于过程。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审核留学生毕业条件,考虑延长学制、取消奖学金等系列措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3)重视全英文授课师资培养,推进高校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引进海外高学历留学人才和外籍科研人员,担任留学生授课教师。鼓励教师出国访学,提高英语水平。激励年轻教师在做好科研同时大力提高英语讲授水平,多措并举保证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师资力量充沛。严格留学生授课教师选拔程序,建立留学生教学督导专家制度和学生评教评学制度,推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 坚持以人为本,走“大学工”路子,推进趋同化管理

走“大学工”路子,最大限度整合校内资源,推进留学生管理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充分利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后勤管理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工作经验开展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妥善处理食宿、选课、奖助学金评定、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文体科技活动等,促进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和常态化。留学生管理办公室或国际交流学院集中精力抓重点: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并推进实质性合作;配合教务处指导各学院制定并完善各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配合人事处建设双语教师队伍,加强国际化人才师资力量。搭建留学生“融入中国、爱上中国”平台,推进留学生管理工作实现“去特殊化”,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群体的充分交流与融合[19]。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工”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并不是一味地为了趋同而趋同,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管理系统留学生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生源国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0]。

结语

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教育的竞争中起点低、起步晚,但正好汲取经验避免走前人在探索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更应抓住发展契机,对标竞进,把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乘势而上,推动学校的国际化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最后,感谢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7xn0008)的资助。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课程体系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