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平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这一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2]。随着国内外对工业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上升,作为中国工业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有着重要作用。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三线建设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而被废弃的工业遗存,所蕴含的历史、技术、社会、建筑以及科学价值,能在思想、政治、精神等方面,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能够对接受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教育的对象起到促进作用,是一种能被保护、开发和利用起来的重要资源。中国两弹城即“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院部机关,是继青海之后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1969年院部机关完全从青海搬迁至此后,历经23年,直至1992年搬离梓潼迁至绵阳科技城。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都在这里工作过,“中国两弹城”是涵盖了思想、精神、政治、品质等方面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第二批工业遗产、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学界针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3];部分学者对三线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索[4],分析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意义[5],探讨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6],提出以开发三线企业遗址旅游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7];部分学者对广州火车南站[8]、简子沟[9]、辽宁工业遗产[10]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研究。总体来看,近年来有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逐步增多,但就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而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到底有无价值、有何种价值以及如何发挥价值,还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中国两弹城作为研究对象,充分挖掘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探索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谓爱国主义是指,以培养人们正确的爱国观念,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坚定的爱国信念和高尚的爱国行为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最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11]。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既是爱国主义的产物,又是爱国主义的表征,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载体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2]。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进行系统搜集、挖掘并利用,让人们充分了解三线建设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和重大成就以及“三线建设”的人、事、物和精神,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人们了解我国的国防历史,清醒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坚定理想信念。因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都是对人的爱国观念、爱国信念、爱国行为进行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升爱国主义觉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例如,中国两弹城体现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弘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所传递的爱国事迹和爱国情感,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各种形式对参观和学习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信念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树立坚定的爱国信念和高尚的爱国行为是相契合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大力组织优秀知识分子学习宣传……”“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以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2]。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三线建设者为我国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历史证明。三线建设既是备战时期的军工建设史,又是特殊时期中国现代工业的一段发展史。依托军工科研基地遗址,展示其科研内涵和成果,展示国防历史成就,可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历史,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能很好地进行国防素质教育和训练。三线建设孕育的“三线精神”已被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年轻一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鲜活的教材。例如,中国两弹城展示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体现了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的研制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国防尖端技术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其蕴含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鲜活而生动的教材。中国两弹城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组织高校教师和学生前往中国两弹城进行实践教学,不仅丰富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内容而且强化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效果。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通知》特别指出,各级政府的组织、宣传机构要“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作为研修培训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重要载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要“注重运用仪式礼仪”[2]。三线工业遗产隐藏了无数“三线人”的奋斗故事,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建成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段段历史事迹,能有效调动当代大学的爱国情感。中国两弹城是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第二批工业遗产、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保存有2万多份图片资料、5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和3 000余件实物,可以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实践教学阵地。例如,在参观两弹城的过程中,在邓稼先旧居前重温入党誓词,敬献花篮纪念仪式,可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因此,用好中国两弹城的工业遗产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强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形态上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形态。物质形态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包括三线企业的建筑、构筑物、生产场所,以及军工产品、老物件和文件档案等;非物质形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包括三线建设宏观战略决策思想与方针政策,三线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的智慧、“三线精神”、三线建设者集体记忆以及三线企业的技术工艺知识等[12]。因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可以理解为:在生产建筑、设备、场地、军工产品、老物件、文件档案、战略决策思想、组织管理智慧、三线精神、三线建设者的群体记忆、技术工艺知识、历史贡献等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的爱国观念、爱国情感、爱国信念和爱国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示范教育作用。本文主要从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这两个方面对中国两弹城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进行梳理。
中国两弹城物质遗存包括: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20世纪60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13]。
1. 20世纪60年代系列建筑物
主要包括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20世纪60年代建筑物。呈现了两弹元勋简朴生活环境及历史资料照片、手稿复印件的邓稼先与王淦昌旧居纪念馆;为表达对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怀念而命名的将军楼;邓稼先院长和院士们办公的院部办公楼;专门用来接收情报、调研情报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的情报中心;传达党和国家领导人指示的大礼堂。可以说集怀旧体验、红色旅游、红色培训于一体,通过感同身受,很容易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2. 两弹历程馆
两弹历程馆由原院部机关的模型厅、乒乓球室以及印刷厂改建而成,通过实物、图片、文字以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示。一号馆的7个展厅详实记录了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二号馆的4个展厅以实物、模型、影像资料、场景复原等方式真实还原了中国研制两弹不平凡的历程,主要展示的是核弹武器化的成果。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现了其为中国核事业发展做出的丰功伟绩。
3. 防空洞
20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九院在梓潼院部修建了长达800米的防空洞。当前,防空洞已被改建成三防教育馆,分为空袭、战争与防护、旧三防教育知识、新三防教育知识和民防知识四个单元,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复原和再现科研人员们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历史环境,以此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国防科普知识的目的。
4. 家风馆
家风馆原是院部机关印刷厂的办公室和仓库旧址。家风馆中,邓稼先的家风,彭相武的家训,郭永怀的礼赞,王淦昌“以身许国”的誓言,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家风传承和人生轨迹,形成的时代家风对于开展廉政教育、家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两弹城非物质遗存包括:党中央作出的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思想和方针政策、两弹一星精神、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集体记忆以及“两弹一星”研制的技术工艺知识等。
1. 战略决策思想和方针政策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研制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关于工业由东向西迁移的重大决策,史称“三线建设”。因此,了解中央决策核武器研制基地内迁至四川山区的历史背景,以及“902”工程选址梓潼、剑阁、安县一带的战略决策等,有利于促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的国防历史,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
2. “两弹一星”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于20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自主完成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发射的过程中,自觉培育践行的一种崇高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突出体现,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两弹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孕育地和发展地,23年时间,科学家们在此隐姓埋名,克服万般困难,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当代大学生应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通力合作,在新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3.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社会认同塑造的重要力量与基本依据,集体记忆的建构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14]335,39。美国学者康纳顿认为集体记忆的载体主要是口传故事、物件、仪式、身体等[15]9-10。中国两弹城是科学家、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一线工人协同配合,用智慧创造和积累起来的集体记忆展示。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家国情怀——中国核武器研制者的老照片回忆》、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陈能宽院士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内部出版物《岁月留痕》《情缘核盾》等书籍中相关文章,以亲历者经历的故事,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讲述老一辈科学家在困难时期,迎难而上、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历程,反映了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科学精神对普通群众的影响,充分发挥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社会群体结合日常生活感悟,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历史事件的记载和主流价值观的反映,形成了系列文学艺术作品(表1)。互动访谈课程《不忘初心跟党走“两弹一星”铸国魂——我们那些年》、话剧《国魂》讲述了“两弹一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奇迹,诠释了“两弹一星”元勋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情景剧《英雄·丰碑》集中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家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生动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故事会《一辈子》反映了在两弹一星伟业中决策者的坚定意志,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科学家、工匠和指战员们的奉献精神,热情讴歌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时代精神[16]。通过发挥中国两弹城系列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可以使我们清楚认识“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艰辛历程,对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提供物质载体。
表1 “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课程(部分)
4. 技术工艺知识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技术及其发展的见证物,其工业设备、技术流程、工业产品及操作技能都记载了当时科技进步和创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工业时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具体表现为生产工艺、工艺流程、名优产品、创新专利等。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攻破了几千个重大技术难关,制造了几十万台件设备、仪器、仪表。期间,摇臂钻床、卧式轴矩平面磨床、立式升降铣床、台钻、车床、立式加工中心、全自动卧式带锯床等加工设备,曾加工过原子弹、氢弹上的重要零件,加工过核弹头上的重要零部件等,对促进我国核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梓潼的23年中,科研人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通力合作、集智攻关、自主创新,先后完成了22次核试验的实施(中国共进行45次核试验),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取得了中子弹技术和新型核武器研制的突破,其中包括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中子弹试验等,中程导弹核武器、洲际战略核导弹、潜基导弹核武器先后批准定型[17]。这些技术工艺知识展现了科学家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突破了新型武器研究的技术难关,能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中物质和非物质遗存中所蕴含的价值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营造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加强组织领导,最终形成育人合力,最大化发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效果。
将中国两弹城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列举为国家核事业,放弃海外优越条件毅然归国的邓嫁先、于敏、王淦昌、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以及2万多名科研工作者默默无闻舍小家为大家的科研工作者的故事,激励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将中国两弹城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中讲解为了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党中央作出中国“两弹一星”研制的战略决策思想和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各类思政课程不同程度都会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针对高校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特点,对相关思政课程进行教学设计,采取理论教学、影视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拓展训练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提升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可以专题讲解中国两弹城的故事,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国家的战略决策思想、“两弹一星”精神等,引导学生增强国防意识,树立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怀。在教育熏陶过程中,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掌握中国两弹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知识点,加深他们对革命先辈们家国情怀的理性思考与认知,夯实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先进性的认识。
通过高校集体组织或大学生自行选择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前往中国两弹城参观体验,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使大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两弹研制的艰辛,并让大学生根据中国两弹城研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写研学报告,汇报最终成果,让中国两弹城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浸润大学生爱国之心,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依托高校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团支部等,在党团日、主题班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活动中融入中国两弹城的爱国主义内容。结合中国两弹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开设专题学术讲座,举办主题朗诵或征文、大合唱、两弹故事汇等活动,将爱国主义融入高校党团日、主题班会、入学教育等活动之中,使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加强与“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交流合作,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话剧《国魂》、情景剧《英雄·丰碑》、故事会《一辈子》等系列中国两弹城文学艺术作品,使其领悟中国两弹城的科研工作者为“两弹一星”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缅怀“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和英雄人物。组织开展中国两弹城知识竞赛、诗朗诵比赛、爱国知识问答等活动,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调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广泛动员和组织大学生深入中国两弹城开展调研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研制的战略决策思想和方针政策,促进大学生坚定爱国追求。大力宣传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的生平阅历、英雄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激发爱国主义行动。邀请陈俊祥、赵符修、游泽华等两弹研制亲历者到学校演讲,或者对亲历者进行拜访,让大学生现场聆听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光荣事迹,通过现场聆听两弹研制故事,鼓励大学生向老一辈科学家们学习,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对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敬仰与感动,转化为干事创业、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高校可以设置“微+中国两弹城”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板块,将中国两弹城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进行碎片化整合,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音频、微电影、微故事、微动漫等推送“两弹一星”研制故事,传播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由高校党委牵头,积极统筹组织部、宣传部、社科处、学工处等各部门力量,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推动中国两弹城爱国主义育人目标的实现,最终形成“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2]。成立中国两弹城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队伍,与“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合作,为教育宣传队伍搭建培训学习平台,提升高校中国两弹城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队伍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思想进步、品行端正、业务能力强、熟悉网络技术、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传播媒体开展中国两弹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专业化队伍,确保将中国两弹城的爱国主义育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总的来说,中国两弹城作为承载了三线建设历史的工业遗产,探索其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并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推广实现,不仅可以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内容,拓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视野和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同时在促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增进大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进一步保护和开发中国两弹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