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昱,刘宁晖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投入到考研大军中,掀起了“考研热”的浪潮。黄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依托黄山市丰厚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为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学校正在积极谋划硕士点的建设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本校学生的考研起到了促进作用。伴随考研热潮而来的是与之相应的考研压力。根据某考研机构对2016—2021 年考研情况的统计,考研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而考研的录取人数增长并不是特别明显。2020 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大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对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疫情对旅游业造成的巨大冲击,使旅游相关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大幅下降,迫使更多的2021 届预毕业学生选择了考研从而避开就业竞争。据统计,2021 届考研报名人数以达到422 万人,比前一年增长81 万人,而预计的考研录取人数则和前一年持平。2021 年考研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考研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本次调查中,笔者对黄山学院旅游学院2021 届考研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87 份。调查专业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与经济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五个专业。
旅游学院考研学生中,女生的比例占据绝大多数,这和旅游学院招生男女比例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旅游学院男女生职业规划的不同特点。总体来说,男生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女生更倾向于考研。整体考研人数占总人数(612 人)的14.2%。从专业上看,旅游管理专业考研人数38 人,占该专业总人数(154 人)的24.7%;酒店管理专业考研人数10 人,占该专业人总数(64 人)的15.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考研人数15 人,占该专业总人数(63 人)的15%,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考研人数6 人,占该专业总人数(55 人)的10.9%;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考研人数18 人,占该专业总人数(143 人)的12.6%。
在对旅游学院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中发现,主要有以下两个动机类型。
1.自发性动机
在对旅游学院学生考研动机的分类中了解到,有68 名同学考研是因为想进一步提升自己,26 名同学因为对考研专业感兴趣选择考研。这类学生目标明确,有主见,学习有明晰的目标和方向,主动性强。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考研、考研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同时,因为具有对考研专业较为浓厚的兴趣,所以学习内在动机明显、学习动力十足。
2.消极被动动机
在对87 名学生的问卷中,有11 人选择了因不想就业所以考研,4 人选择因家长要求所以考研,另有3 人选择大家都考所以自己也考研。虽然如今就业竞争激烈,但是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的严峻形势认知并不是十分到位。大学毕业,先缓缓,吃喝玩乐一阵子再慢慢找工作。存在这样心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另有一部分学生不想大学毕业后就步入社会,于是考研成为了他们躲避社会压力的一个选择。在学历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通过考研提升学历,一方面可以不用立马步入社会而面临社会工作的压力和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从而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就业空间和就业质量。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的压力选择考研。高学历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努力让子女变得更加优秀;没上过大学的家长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通过考研、考博扬眉吐气、光宗耀祖。所以,很多父母会给子女施加压力,逼迫他们考研,灌输“只有考研才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而学生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由于家庭的压力,再加上观望身边伙伴,发现考研人不在少数,于是自己也被动地加入到了考研的队伍中。这类学生对考研缺乏冷静的判断和清醒的认知,所以学习动力不足、考研意愿不强,往往容易中途放弃或者完成任务式地消极备考。
总体上说,旅游学院考研同学有着明确的考研目标,考研动力来自自身对学历的提高和对知识的渴望。但也有少数考研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
结合调查的数据,对旅游学院学生考研的整体趋势进行把握,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从图1 中可以看出,对于旅游学院学生来说,考研难度最大的是专业课课程。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开设专业课程偏向管理类方向,而旅游管理类硕士点在全国并不是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的要求较之一般学科更为严格,考研难度更大;另一方面,根据图2 可以得知,旅游学院学生因为专业考研难度较大,有近3/4 的学生选择了跨专业考研,所以过程异常辛苦,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据笔者的个人经验,外语类学生跨专业考研情况较多。外语类学生以外语为优势,在考研笔试成绩中易拉高分数,获得复试资格。而旅游类专业学生跨专业考研,较专业对口学生不占据任何优势,难度较大。在上述调查中得知,大多数学生在大三开始有考研意愿,考研的准备时间大概在半年到一年。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学习专业对口学生近四年的专业课,无疑难度是极高的,再加上英语、政治等科目的学习准备,压力可想而知。
图1 考研课程难度
图2 是否跨专业考研人数
旅游学院学生在跨专业选择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多学生根据学长的经验选择了自己相对感兴趣的专业考研。在对学生跨专业考研原因的调查中,大多学生描述的原因为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其次才是专业考研难度较大。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专业考研难度大是一个客观现实,学生选择跨考专业,避难就易,可以理解。但是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在哪儿?黄山学院的教学制度中,允许学生在大一上学期末进行一次转专业选择,转专业成功率相对较高。也就是说,留在本专业的,应该是学生最终对专业的认可和选择。可大四竟有1/3 的学生因为对自身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选择跨专业考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专业教育不能算十分成功的。因为一个专业的教育是否成功,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本数据也反映了我们在日常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专业培养、日常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积极发现,妥善解决。
目前,黄山学院在积极推进硕士点建设,在鼓励学生考研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考研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联动、全面配合。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其提供参考建议。作为辅导员,应该积极关注考研学生的心理,为他们缓解压力,解决困难。作为学校,应该为考研学生提供适宜的考研环境和条件。在本次调查中,从专业和环境两大方面,对考研学生进行了调查。
图3 和图4 是对不跨专业考研和跨专业考研学生对“大学哪些课程对考研有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多选)。从图中可知,大多数学生认可大学英语学习对考研的帮助。黄山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学生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另外,无论是否跨专业考研,学生对专业课和考研课程的衔接基本持认可态度。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但也符合考研院校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此外,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还询问了教师是否能够对考研进行专业指导和学校硬件条件是否能满足考研需求情况。不跨专业考研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在考研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旅游学院积极落实导师制度,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对有考研意向的同学给予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将提高学生对考研院校和专业把握的精准程度,有效提高考研成功率。但是,在对学校硬件条件上,有近70%的学生认为学校硬件不能满足考研需求。在具体原因陈述中得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考研教室极度缺乏,学生只好在非固定场所备考,每天为占座、搬运书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缺乏稳定的考研环境,不利于备考。
图3 不跨专业
图4 跨专业
根据调查问卷的情况,对考研意见从四方面进行整理。
兴趣是基础。对选择的专业有强烈浓厚的兴趣,并有刻苦钻研、扎根学术的精神,毫无疑问,对这类学生是建议考研的。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性更强,本科阶段是拓展知识的广度,而研究生阶段则是要发掘知识的深度,所进行的是学术性研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不明确专业性特点盲目跟从,或是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考上研究生之后是否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学术,而不是及格万岁敷衍论文毕业即可。如果仅仅为了学历而考研,是否真正适合读研,值得深究。
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具有研究潜质的学生,结合其个人兴趣和志向,挖掘其学术潜能,在专业上给予积极指导,在考研院校的选择上给予正确建议。辅导员应该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并积极沟通专业老师。对适合考研的学生积极引导,对考研目的不明确的同学进行谈心谈话,帮助其明确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
学校应该加大考研扶持力度和制定鼓励政策。在硬件条件上,尽可能满足学生考研的基本需求,提供相对稳定的考研场所。另外,邀请相关院校硕导、博导来校讲学,给学生提供更直接更及时的专业信息和考研疑难解答,为学生考研铺路。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有一种“唯学历论”和经验歧视的现象。很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不仅是为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也是一种规避社会压力的方法。这也很符合现在大学生的考研心理现状。但是如上所述,研究生阶段进行的是学术培养,并非是为了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如果因为逃避社会压力考研读研,研究生的水平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国内的学术水平也将大打折扣。所以,社会应该摈弃“唯学历论”的怪调,重新定义用人基准,用实际能力和品格衡量人才。
本文通过对黄山学院旅游学院2021 届考研学术的问卷调查,剖析了该届学生的考研价值取向。疫情背景下,旅游业受到冲击,考研成了规避毕业压力的一种路径。但在这背后,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隐形问题。所以,结合调查结果,对考研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通过四方协力,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培养更多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