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勇 胡春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党建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启东折桂中学开展“同心圆”文化实践,构建学校思想建设体系,奠基师生成长基石,校园文化自信昂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文化可以说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物质文化则是学校文化最直观、最直接、最直白的表达。以党建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物质媒介影响和濡染师生,构筑“同心圆”育人环境,折桂中学党总支全面构设,将物质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学习融为一体,实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折桂中学地处启东老城区,学校建筑面积小,没有溪水潺潺的自然布景,也没有曲径通幽的林荫小道,如何让每一块墙壁发光、让每一根藤蔓说话,学校党总支多次召开会议,酝酿,讨论,决策,实施,围绕“同心圆”党建文化,开发“动”“静”融合的红色文化主题资源。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是一砖一瓦的零星点缀,而是基于“同心圆”党建的整体构设。在党总支领导下,学校宣传部门构设办公楼大厅展区、操场文化长廊、年级宣传橱窗、教室文化墙四大区域的学校物质文化展示区,进行红色文化展示。
学校办公楼大厅有一面“党史文化学习墙”,是党员带领团员、少先队员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通过摘录要点、画知识树的方式,梳理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凝结出的学习成果。将红色文化的动态学习与静态展示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的濡染、浸润功能,是折桂中学党总支关于物质文化构建的总纲。
同样的红色文化展示在校园中处处可见,比如,花坛中的“红色精神”二维码,那是党员带领少先队员学习“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等红色精神,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内涵,录制语音,利用软件制作成二维码,设计成宣传板静置于花坛。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扫描二维码,就能倾听少先队员的“红色宣言”。
充分挖掘学校小空间的大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角落”,进行红色文化动态展示。从学校大门口的展示大屏,到每个活动课间都会响起的校园广播,从党建活动室的投影设备到师生饭堂的滚动文字条,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学校大胆谋篇、谨慎布局,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流动的红色文化宣传站。
比如,学校门口的“同心育德”显示屏,可以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凸显“同心圆”文化品牌,重视党建引领,党总支精心选材,全校师生共同行动,把立德树人日常行动变成展示,把展示落实到日常行动,整体提升学校育人功能。比如,学校进行的“中国梦”主题活动展示,各中队在党员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有的中队走进顾民元历史纪念馆,了解启东先烈的家国梦想;有的中队寻访启东首届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探访红色启东的曲折发展;有的中队来到抗大九分校,感受当年抗日军政大学的峥嵘气象;有的中队采访船舶工业园,了解“天鲲号”等大国重器的制造历程,放飞未来发展的宏远梦想……在活动过程中,师生拍摄图片、摄制短片,在学校显示屏进行展示,扩大“同心育德”活动成果。
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升华出来,从一次又一次活动中提炼出来。以展示窗口为平台,一方面努力推动红色文化实践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促发和推动师生共同参与红色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就不只是固定的、静止的风景,而是活动的、蓬勃的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心圆”育人的过程,就是将优秀文化积淀到学生血脉的过程,就是揭示中华独有的精神密码并传承和发扬其内核的过程。把凝固的物质文化变成流动的源头活水,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校园文化呈现新气象、新发展。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礼”的当代表达,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折桂中学党总支以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要抓手,建立“党组织”与“校长会”纵横交叉结构,丰富“同心圆”文化内涵。
建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三级联动组织机制,上下联动,纵向贯通,形成分级负责的学校党组织工作制度,以“短”“平”“快”的方式组织开展各类党建文化活动,在各党支部、党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全体党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如2021年,学校组织开展“学党史”主题活动,在党总支的统一部署下,各党支部积极行动,结合支部特点,开展“党史中的数字”“党史中的成语”“党史地理文化”等主题学习交流活动,党史学习报告精彩纷呈。
学校实行“党组织—行政办”双线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组织领导职能和学校行政部门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职能。“将党支部建到学科组”“将党小组会开到备课组”,积极推进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共同谋划、共同部署、共同落实、共同检查,将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学校的发展活力,将党组织的向心力转化为学校的文化实力,以学校的改革发展成效检验党的制度文化建设实效。如在全面落实“同心圆”学科育德行动中,党政双线并行,全面提升学科育德行动力。校党总支书记周勇面向全体党员、教师、学生分别执教思政课;党支部、党小组以“学科育德”为学习重心,深度研磨,开好示范课、交流课,引导“同心育德”文化;教研组、备课组开展主题实践,专业探究,形成“同心育德”系列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党组织和学校行政既分工又合作,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监督,将思想建设与教书育人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党政融合制度优势,发挥正面叠加的积极效应,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制度文化魅力得以彰显。
在中小学校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中,学校党组织是学校各项工作、各种组织中的核心领导。以“同心圆”党建为龙头,积极推进“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工作模式,学校党总支领导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形成网络化制度文化体系,产生工作合力。如冬奥会期间,工会组织“健身新时尚”主题活动,团委组织“我为冬奥喝彩”主题绘画展,少先队组织“我的冰墩墩”制作大赛,各群团组织同心协力,构成多维同向的文化网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同心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同心圆”制度文化,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根本组织保障,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力量。学校文化建设每天都在“发生”,建立学校制度文化的深层机制,“生发”学校文化的多维内涵,走向“垂拱而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的王国’,只有当学校出现了一个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称之为学校。”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往往是隐性的,但它却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构筑了学校的文化内核。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下,师生共同凝练的价值理念、教风学风,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注脚。
学校精神文化的背后是“人”,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熏陶人、感染人、培养人,是为了涵养人的生命气象,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文化品性,也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宽度和高度。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发挥“人”的力量是关键,尤其是党总支、党支部书记的精神能量,优秀党员的精神涵养。折桂中学党总支设立党员示范岗,以其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党性温暖,构筑“同心圆”精神磁场。
如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折桂馨行动组”,就是一个由党员和群众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这个小组的13名成员都持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其中有9名党员,党总支书记周勇任组长。在行动过程中,党员同志率先垂范,主动承担热线电话值守、爱心心理辅导等工作,党员无私奉献的激情和热情感染了其他老师,工作组的整体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升华带来“折桂馨行动”服务质量的优化,小组共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阳光关爱行动,包括困境儿童帮扶行动、特殊儿童温暖行动、迷途少年阳光行动、“成长的节点”支持行动。青少年生命在行动中润泽、拔节,学校精神文化也在行动中积淀、凝练。
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总是透过一个个群体的价值追求凸显,通过一个个团队的自发行动酝酿。在学校党总支领导下,折桂中学优化学校队伍建设,落实“双融双创”机制,激发教师团体双向优质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
学校建立了三个党员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员名师的作用,将思想先进性与教学专业性融为一体,引领教师发展。在“共学课堂”建设、“同心圆”德育中,党员名师工作室在理论研修、实践探索等方面积极发挥排头兵作用,其爱岗敬业、钻研深耕的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校扎实开展“青蓝”工程,以优秀党员为师,与新入职教师结对共建,思想上引领、业务上示范、生活上关心,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敬业奉献的折桂精神……在党总支整体领导下,不管是班主任队伍还是学科教学组,不管是优秀教育人才团队还是后勤教辅团队,都以爱岗敬业为主动追求,丰富了“同心圆”党建文化内涵。
斯普朗格说:“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教育的文化生长过程,也是学校的发展过程。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关注学校精神文化的汇聚、积淀,我们不仅看到学校品质发展的今天,更看到师生精神文化发展的明天。
折桂中学党总支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党员、教师的专业发展融为一体,将学校的精神文化生长与学生的未来发展融为一体,从提升学校品质着手,培育时代新人。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学校进行“同心圆”课改,以“共学课堂”为抓手,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其适应未来、引领未来的能力。如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跨界融通的思维,组织语文、生物、地理、信息等学科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开展相关文化研究,如“桂文化”主题研究、“俄乌冲突下的折桂思考”专题探索等,教师、学生的素养更为蕴藉厚重,学校精神文化更为多元融通。
《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文化是育人之本,文化育人,是以文化的价值体系所体现的意义和作用实施育人的一种手段,是教育发展进程中以人的发展规律为指向的人文回归。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物质文化濡染,以制度文化保障,以精神文化引领,党组织领导下的高品质文化建设催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促进教师内涵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