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
最近一位郭姓大姐通过拐弯抹角南关系找到我,只是因为她看到一篇我芝前写的、评论一位地产公司老板开包子铺的文章,当时我在文中判断,包子是一种类似汉堡包的中式快餐产品,这条赛道上一定会产生大品牌。我的这篇文章让她激动不已,因为她就是抱着这个信念开始卖包子的。大姐今她曾在国家年部50多岁委工展,在也这次曾在创业以前,跨国公司当高管,还在国外生活多年。我在北京西客站一家装修粗糙的底商店铺里品尝了她的包子。
大姐忙里忙外,脸上沁着汗珠,如果事先不认识,我会以为她就是一位普通的包子铺老板娘。虽然生意受疫情影响,但在跟我探讨问题的时候,我看到大姐眼睛里的光,就像1954年夏天,52岁的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眼睛里的光。当时还是奶昔搅拌机推销员的他长途跋涉到麦当劳兄弟的店面调研,就为了搞清楚为什么一家街边汉堡摊子一下要订8台搅拌机。
创业是埋藏在一部分人基因中的一种原始冲动,他们是“天选创业人”。那些风险投资人,其实做的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发现他们。
当经济形势严峻的时候,还要不要选择创业?或许线上线下、专家老板、同学亲友给出的答案大多是不要。显然这都是十分负责任的忠告,创业“九死一生”,对时机的选择尤其要谨慎。这种谨慎态度一旦传染开来,可能也会影响到那些“天选创业人”的创业冲动。
然而,作为年轻时曾创业失败的过来人,我还是有点不同看法。如果一个人天生是块创业的料,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候。
人们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不宜创业,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经商是一门十分复杂的技能。即使天资聪颖、学富五车、有极高的情商和韧性、有永不言败的信念,仍然需要至少3年-5年的甜间来掌握做生意的基本技能,没有这些技能傍身,当下一轮经济大潮来临的时候,你只能做一个看客,而不可能搭上新一趟列车。
尤其是从大的企业或单位出来的人,创业时从原单位带来的资源和气质,看起来是创业的基础,但很可能变成创业的负资产。他们喜欢夸夸其谈的习惯,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来消解转型。而在经济下行期开始创业,能让人十分真切地感受市场的复杂性,从中学到经营一家企业真正的本领。当上行周期到来的时候,才能真的接到那些在头顶上四处飞扬的机会。
我研究过不少创业失败者的案例。发现那些各方面都十分优秀,拥有绝佳资源,但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一笔小生意的初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经历颠覆性失败的概率是最大的。在经济下行周期开始白手起家去创立一家哪怕只有自己一个员工的公司,是迎接上升周期现实人生大逆转的最好准备方式。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是市场经济永恒的存在。每一次周期的谷底,都是新的经济需求产生的过程、也是新的商业模式构建的过程。创业者就是供给侧新势力。当市场有新的机会或者风口出现在普通民众甚至媒体面前的时候,往往打经是成千上万的创业者艰苦廛战几年之后的结果呈现。所以,才有太多的人在羡慕别人成功的时候感慨,自己又晚了一步。现实的残酷性在于,只要晚两三次,创业最好的时机就过去了。当然,这仅仅对那些“天选创业者”而言。
过去几十年,这一规律其实一直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多数创业者的人赫传记或者介绍企业家起家的文章都忽略了他们的创业过程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更多地倾向于烘托他们与众不同的品质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决断,不会有人去描写发生在每一天中的日常工作的历练对于一个创业者成功的重要性。毕竟,那些重要的日常说起来非常乏味。中国当.下最著名的几位企业家其实都是这种“逆周期创业者”。与“顺周期创业者”的不同在于,“前些年凭运气挣来的钱,这些年凭本事赔出去”的状况不大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当然,经济顺周期时去创业理论上有更高的成功概率。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是经商的天才,其成长速度很难跟上风口的移动逮度。对于大多数成熟创业者来说,当他们在出现在赛场上的时候,往往已经经历长时间的体能训练和心理建设。而对初入市场的“小白”来说,创业前辈那些对市场的洞察、对风险的规避、对员工的驾驭能力都是在“至暗时刻”的坚持中修炼来的。
其实,研究所谓顺周期创业、逆周期创业,是我们这些旁观者操闲心,那些被内心驱动的真正的创业者可能根本不会关心所谓的逆周期、顺周期。对他们来说,干就完了。(作者是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