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佳惠
在秀美黄山之巅,腰系绳索在悬崖峭壁上捡拾垃圾的李培生,和朝夕相伴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迎客松的胡晓春,日复一日,与山为友、与松做伴,在日升月落中忙碌,在寒来暑往中坚守,李培生和胡晓春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诠释了“中国好人”的内涵。
——题记
刚刚从50米落差的崖壁垂直“走”上来的李培生,片刻休息间,站定在作业点,感慨万千;站在海拔1670米的迎客松旁,望向不远处的莲花峰,42岁的胡晓春目光如炬,身若青松。回想起从北京来的信函传到黄山的那个激动人心的上午,俩人仍然激动不已。
“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充分体现了敬业奉献精神。”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强调“‘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希望他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一根钓鱼竿、一顶安全帽、一捆登山绳、一身黄马甲……身为一名放绳工,这就是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的所有家伙什。看似简单轻便,却藏着日复一日的训练成果。胆识、技术、体能,缺一不可。
放绳工是景区环卫的一个特殊工种。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去拣拾游客扔下的垃圾、随风落向山谷的塑料袋……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项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不仅需要体力,还要胆大心细。
“1997年刚应聘上黄山风景区环卫工时,我还只需要在开发好的路段上做保洁。”李培生回忆道,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看重他四肢灵活、身材适中,提出由他负责外围保洁,将裸露在人们视野范围内的山体也打扫干净。
尝试了一周之后,李培生决定正式接手这一工作。想到自己被绳子吊在悬崖边时,耳边传来的呼呼风声,还有自己尚不能完全站稳的身体,以及内心的些许恐惧。索性,他决定不向父母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
胡晓春整理自己撰写的《迎客松日记》
直到2010年,父母从电视里看到了正在黄山上“飞檐走壁”的自己,事情瞒不住了。回老家探望父母时,他们脸上露出了愁容。他告诉父母,自己会定期参与高空作业的专业训练,绳子也是专业的登山绳,而且,只有在自己身体状态好的情况下,他才会下悬崖。
尽管此时的李培生已经知道,受伤是家常便饭,但他总会悄悄将伤口掩藏在衣服底下,然后告诉父母,“是安全的。”父母听了还是担心,每次回家,都反复劝告,“你就不能换一份安全、安稳的工作吗?”但李培生还是坚守了下来, “即使不是我,也会有别人在做。劳动永远是最光彩的。”
今年,是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的第25个年头。“对于一开始的我来说,放绳既陌生又恐惧,悬崖垂直落差大的有十几层楼高,头一次下去身体直打哆嗦。”回忆第一次“飞檐走壁”,李培生至今难忘当年的“望而生畏”。但他天生有股不服输的毅力。
有一回,气候潮湿,石头上都是苔藓,李培生脚底打滑,一下子狠狠撞在了岩石上,“尽管全身都穿戴着防护用品,但那份疼痛至今刻骨铭心。同事们看我狼狈的模样,都来打趣我,我也只能无奈地笑笑”。他暗下决心:“要么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在经过专业训练和实地操作之后,如今的李培生对这份工作已是驾轻就熟,凭借一根绳索,在悬崖峭壁上行走自如、如履平地。
李培生还记得在二十世纪初,一个名为蓬莱三岛的景点附近出现了一个雨衣,挂在垂直高度约30米的树尖上。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同事爬到了临近的山峰上,将雨衣取了下来。莲花峰附近有个平台,从那里荡下去,没有可以踩的地方,双脚无处着力,只能靠手臂的力量拉扯着身体,山间风大,人在悬崖下摇摇晃晃像个钟摆,黄山山石多为花岗岩,岩角锋利,万一割断绳子,便是生命危险。
李培生的工作现场,就是对“不要乱扔垃圾”最直观的教育和警示。平时下崖工作的时候,来往的游客总会停下脚步,探出脑袋好奇地观望一番,“这是在干嘛?”随着他的脚踏出栏杆外,围观的人会越来越多。人群开始嘈杂,“啧啧”“我的天”“真不容易”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还会有人大声宣告,“可不能再乱扔垃圾了!”李培生和同事们知道,这样的场景对大多数游客来说都是一种震撼,“以后他们就会注意,不乱扔垃圾。”
现在的李培生已是毫无畏惧,习以为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小心谨慎。“下去前要检查绳子是否完好无损,要时刻注意绳子是否有破损的情况,一次下降不能超过12米,留心头顶可能滑落的石子和松枝……”每一次,在心里默默给这些安全事项打了勾之后,李培生才会走下悬崖。“我们的工作就是把黄山打扫干净,尽管有危险,但是胆大心细就好了。”
绳索的一头以“8字扣”系在崖壁边的护环上,另外一头则系在腰间,打好结、扣上保险,然后李培生便手拉绳索,顺着崖壁向下滑去……这一套流程对于李培生来说,再熟悉不过。到了旅游旺季,他每天要放绳七八次,上下一趟在一个小时左右,这对体力和耐力都有着极大的考验。“很多事情都要亲自尝试,只有试过了才知道行不行。”这是李培生最朴实的想法,而努力上进的他,也会在闲暇时不断学习摸索,掌握放绳的技巧。
为什么会从事这么久的环卫工作?在悬崖上捡垃圾有害怕过么?是否想过申请调换一个岗位?……类似的问题,李培生曾被无数次问起过,但不论是20年前,还是今天,他的答案都是一致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勇往直前。”翻越、攀爬,再翻越、再攀爬……20多年来,李培生累计放绳高度达1800公里,相当于登上了20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观察垃圾的落点
在黄山风景区,像李培生这样的放绳工,共有18名,他们肩挎绳索,穿行在陡峭悬崖间,只为换来黄山景区的洁净如洗。在他们看来,维护好景区的绿水青山是最大的心愿,也是坚守的初衷。
风景如画的黄山风景区,有李培生忙碌的身影,也有胡晓春在迎客松旁的坚持。为更好地保护迎客松,从20世纪80年代起,黄山为迎客松配备了专职“守松人”。2010年,胡晓春成为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
据胡晓春回忆,1999年,因为担心在战友面前“露怯”——黄山人竟然没有去过黄山?胡晓春才在离家前第一次登上黄山。在玉屏楼右侧、文殊洞之上,他第一次亲见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黄山“五绝”之一的迎客松。“山是普普通通的山,树也是普普通通的树”,在登上黄山之前,这是黄山和迎客松给予他的感觉。然而登顶黄山之后,“走近跟前看的时候,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感觉涌上心头”。
部队的经历,锤炼了他能吃苦、能坚持的过硬作风。他说:“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恐怕很难守护迎客松这么多年。”退伍后,胡晓春应聘进入黄山风景区工作,担任玉屏景区护林防火队员。2010年7月,他成为第18任黄山迎客松守松人徐东明的徒弟,担任迎客松守松人B岗,协助师父完成迎客松的日常巡护、监测工作。“因为我们俩都是太平人,他对我也非常照顾,可以说是言传身教,教我如何去分析迎客松的日常生长状况,比如它的生长体系,包括水系、土壤、环境等等。把他这么多年的经验传授予我,但那时的我,只能说是略懂一些皮毛。”
2011年6月,胡晓春进入迎客松守护A岗,需要独当一面的他,当时是“有点紧张”,“刮风下雨、大雪冻雨的时候,我压力很大。但是我们有非常好的技术团队和保护团队,增加了我守护的信心。”
“成为专职守松人,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真的难熬。”迎客松旁那间矮小的管理房,是胡晓春的值班室兼卧室。一张简易床、一套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是他在山上的全部家当。
胡晓春在对迎客松的支撑杆进行例行检查
李培生在悬崖峭壁上“行走”
在海拔1700米之上,胡晓春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巡护观测,要通过检测装置记录松树枝丫、松针、树皮的细微变化,检查支撑架、拉索、防雷设施情况……白天每隔两个小时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夜间,根据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随时起床查看情况……从气象水土到枝干松针,迎客松的一切状况都要记载到《迎客松日记》上。这本日记,记载了迎客松1981年到现在的点点滴滴,为专家会诊提供第一手资料。
每一年,慕名到黄山观光的游客不计其数,迎客松的拥趸也数不胜数。可这当中鲜为人知的是,任何游人站在迎客松前拍照留影看起来顺其自然的背后,是历任守松人的巨大付出。
“碰上强风大雪等恶劣天气,必须24小时全天候看护,平均每20分钟就要出去巡检一次,并记录迎客松区域的温度、湿度、风力、气压等气象因子,如果积雪过重,还要对迎客松进行减负减压。”胡晓春边走边说,话语间透露出的是对迎客松的呵护有加。
守护迎客松不只是细活儿,更是一门技术活儿。多年的守松经历,不仅让胡晓春练就了一身本领,还让他掌握了包括力学、环境学和病虫害学在内的诸多学科知识。“遇到强风气流,就要通过力学判断迎客松的受力点;碰到大雨天气,就要考虑雨水是否会对迎客松的根系造成影响;逢到霜冻,还要学会辨别冻害和虫害……”说及对迎客松的看护经验,胡晓春是如数家珍。
守松12年,胡晓春最爱的词语就是“无异常”。“只有迎客松‘无异常’,我才感到不负众望、不负信任。”
从刚刚接任这份工作,到如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山还是那座山,树还是那棵树,但胡晓春,却从当初的年轻小伙子,步入了不惑之年。他每年有300多个日子在山上,他的女儿叫他“山大王”。孩子出生了、上学了、长大了,他依然在这棵树旁;之后孩子独立了、成家了,他还在这棵树旁……他和这棵树相处的时间,多于和妻女父母相处的时间。
他甚至越来越像这棵树。在同样的环境中伫立,在相同的夜晚承受或享受寂寥。树原本是普通的树,人原本也是平凡的人。胡晓春说,迎客松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它生长在这里可能有一千年了,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都经历过,我们在守护的时候,不会额外去干涉它的生长,春天的时候它长得翠绿,秋冬的时候略有发黄,它有自己的规律和景色。我以前做事很直,很冲动,这些年来棱角磨圆了一点,但遇到事的时候,那种能抗风抗雨、百折不挠的品质要有,迎刃而上,要有担当,要一直去做正确的事。”
黄山之巅,迎客松畔。 8月13日10时许,共同接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国好人”李培生和胡晓春热泪盈眶。“真没有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这份巨大的鼓舞不仅是给我和晓春的,也是给黄山的,更是给所有‘中国好人’的。”李培生难掩兴奋。
一字一句地用心念着,李培生和胡晓春不停摩挲信上的字迹,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一纸书信,关怀万千。“激动、自豪、骄傲、光荣!总书记回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关心关爱,每读一遍心里都热乎乎的,久久不能平静。”胡晓春说。
为什么给总书记写信?同为“中国好人”的李培生和胡晓春相识多年,敬业奉献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近日,他们在一起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班,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时,萌发了给总书记写信的念头,于是两人共同署名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
信寄出去以后,两人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共同守护着黄山的一草一木。李培生介绍,现在游客多了,但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放绳工清捡的大都是被大风刮到悬崖下的口罩、纸片等。在游人如织的玉屏景区,处处如画风景的背后,时时都有李培生忙碌的身影。2012年,李培生被评为“中国好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黄山上的“蜘蛛侠”。
平日里,只要李培生来到迎客松附近清捡垃圾,总会敲开“守松人”工作室的门,找胡晓春聊上几句心里话。“守护好迎客松,就是守护好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胡晓春深谙这句话的道理,即便休息在家,他也总牵挂着这棵树,会时不时点开手机上的监测系统,看看实时情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今胡晓春已经是19任守松人当中工作年限最久的一位。
每隔两个小时日常巡查检测,记录60多本迎客松日记,急难险重任务主动请缨,竭尽全力为迎客松“遮风挡雨”……去年,胡晓春也被评为“中国好人”,被大家称为迎客松“哨兵”。
“字里行间都能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我们基层劳动者的支持和肯定,特别是对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关心关怀。”收到总书记的嘱托,胡晓春备感振奋,他第一时间和家人分享了喜悦。
总书记的来信,让放绳工和守松人的工作受到更多关注。但李培生和胡晓春还是如往常一般,继续守护着黄山。“大家在经过绳索的时候当心些。”戴好安全帽、扣上保险扣,李培生照常对游道上经过的游客低声提醒。在黄山之巅的迎客松旁,胡晓春挂着望远镜,握着便携式放大镜,沿着崎岖的石道攀爬,时不时抬头观察松针、树干的细微变化。
不凡源自平凡,平凡创造不凡。“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总书记回信嘱托,扎根黄山,服务黄山,和大家一起把黄山建设得更加美好,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关怀。”李培生语气铿锵。
“我将以总书记的回信为新起点,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岗位不负使命,守护好迎客松,让迎客松延年益寿,广迎四海宾朋。”胡晓春目光坚定地说。
言为心声,这是“中国好人”的共同承诺。
迎客松前独自守护多年的胡晓春、在峭壁上攀爬清理垃圾的李培生……他们和云海、奇石、迎客松一样,也是黄山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胡晓春通过监控查看迎客松及周边的情况本栏图片均由新华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