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院长、总建筑师 孙大鹏
全球化进程中,巨型城市的概念被广泛提及。通常意义来讲,巨型城市是指人口数量达到1000万以上的单个城市或城市圈。截至2015年底,全球共有35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其中包括东京、纽约、上海等国际知名城市。这些城市无论从面积规模、经济影响力、社会职能,乃至城市空间尺度,都对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历经了持续不断的建设热潮。截至2022年底,上海总人口接近2489.5万,总土地面积接近6340.5平方公里,已建成高层建筑总数超过3.3万栋,其中,超过200米高度的建筑就有45栋之多。从人口数量、城市总建设用地规模、主城区空间尺度及建筑尺度各方角度来看,上海都已成为一座“巨型城市”。
作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上海与国际上其他众多巨型城市一样,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方面正面临着众多难题:
一是土地资源紧缺,且土地结构不完全合理。工业用地比重过大,而公共设施和绿地的用地比例偏低。
二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日益明显。人口结构密度过大,人口压力持续增加。
三是功能活力显著不足。传统工业优势正面临巨大挑战,随着互联网等新科技和新经济的崛起,传统服务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明显的压力。
四是城市特色和城市空间品质亟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高层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向更高、更密发展,但与此同时,公共开放空间严重紧缺,休闲活力空间不足,人均公共绿地明显不足。
五是文化传承的需求非常迫切。如何更好地实现旧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保护和提升城市历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是迫切需要破解的重要难题之一。
上述这些问题制约了上海这座巨型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同时也成为其不断更新的重点和方向。
2021年8月25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明确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众参与机制,依法保障公众在城市更新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内涵。城市更新是指在上海市建成区内开展持续改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活动,具体包括: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活力,促进创新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彰显人文底蕴,提升城市魅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色建筑和生态街区建设;完善慢行系统,方便市民生活和低碳出行;增加公共开放空间,促进市民交往;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安全,保障市民安居乐业;市政府认定的其他城市更新情形。
如何成为一个高效、创新、紧凑而充满生机的城市,是上海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城市更新作为改善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下,城市更新的垂直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垂直城市主义不仅是对于城市高度和城市形象的追求,同样也是实现城市高密度、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垂直化更新是城市更新背景下解决巨型城市问题的新思路,它强调通过超高层的建设实现城市中心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鼓励通过城市公共功能的垂直化再分配、底层公共开放空间的进一步释放、与城市交通节点的无缝结合以及近地空间的多维度连通,使超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工作、生活、文化”的枢纽中心,唤醒城市旧区的活力,实现城市的更新。
垂直化更新要求更关注城市发展的内涵,更关注超高层建设本身对于巨型城市更新和再生所起到的贡献和推动作用,并进一步解决巨型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力求创造一个高效、创新、紧凑而高密的巨型垂直城市。
面对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和人口的高密度,城市的地面资源越来越紧缺,更多的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被分配到建筑的不同高度,并向更高的空中和更深的地下拓展和延伸。垂直化更新下的超高层建筑正将我们传统认知的地面功能,如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娱乐、交流互动,甚至城市公园,布局于建筑的不同高度。“公共空间的高层化”趋势越来越鲜明,超高层建筑正逐渐演化为一座小型的“迷你城市”。
垂直化更新真正将传统的水平生活体系,拓展到城市的垂直维度之中,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在垂直空间的有效分配。
勒·柯布西耶早在1922年提出的“当代城市”设计思想中,就尝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维化:一是采用高层建筑以在有限用地上创造尽可能多的建筑空间;二是底层架空将地面空间贡献给城市公共或开放空间;三是机动车与步行系统在不同的层面分离设置。
当我们今天真正面临人口过度膨胀和土地资源的极端稀缺时,“释放底层土地资源于城市、创造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就显得极为重要。垂直化更新鼓励通过底层架空、高度换场地等奖励措施,将更多的场地留给城市大众,创造更多城市绿化空间和自然景观。《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鼓励适当提高建筑高度、提供城市公共绿化空间的奖励措施。
垂直化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交通资源再梳理的过程,它鼓励将超高层建筑与城市交通节点相结合,形成区域化的交通枢纽。这些高密度的城市枢纽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休闲都集中在步行距离之内,建筑物将变得更加整合高效。良好规划的公共空间连接在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发展出的综合体建筑上,实现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上海不仅在保持传统工业优势方面面临较大挑战,而且在互联网等新科技和新经济背景下,传统服务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较大压力,创新经济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重点。超高层的建设不仅要关注生态上的可持续,更应该关注科技创新时代下,新功能和新工作模式的需求,为新工作模式的出现预留可持续变化的“可能”,创造多种“适变空间”,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垂直化更新鼓励建筑是通达多孔的,并将首层拆分成多个公共平台,加强通达性,让人流、景观、光线和空气相互渗透贯通,激活地下楼层,让公共区域得以增强和延伸,以接纳庞大人流的各类活动及休闲娱乐。建筑将变得更具渗透性,建筑形体将变得更加灵活多变,从而在各个楼层都可以做到开放、公众化、并富于连接性,促进各个楼层的公共活动和公众生活。
该项目位于上海虹口北外滩核心区域,由一栋高150米和一栋110米高低双塔组成,并包含一座集国际级赛事标准的游泳训练中心、网球训练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地下四层,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与小陆家嘴、外滩建筑群遥相呼应。作为北外滩核心区的门户地标,项目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及立面设计语言,延续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将成为北外滩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处在历史积淀深厚的虹口核心区,周边历史文脉、特色民居众多,建筑高度集聚,同时片区担负着城市更新和持续激发公共活力的重要责任,为北外滩周边的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有温度、可阅读、充满活力的“公共开放活力带”。
作为北外滩地区的北侧门户、重要的超高层城市双塔地标,如何在高容量、高强度的开发下,充分兼顾日照、城市肌理、视线通廊、立体交通等方面,实现该区域的垂直化更新和城市活力的立体化导入,是该项目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历史机遇。
开放式的底层空间
项目通过塔楼及裙楼单体的底部架空,将城市人流开放式地吸引到基地中心的公共下沉广场,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将更多的场地预留给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充分利用基地内部的下沉广场,通过公共平台、景观连桥等元素,打造集生态、休憩、交流、服务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庭院,创造高品质的科创园区办公环境,为城市贡献一个具有活力的公共绿化公园,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城市风貌。
垂直社区
在双塔的建设,结合视线景观,引入垂直社区的概念,将塔楼在垂直高度上分布多个立体空中庭院,共享服务配套资源,将工作、艺术、绿化植被、休闲配套等要素整合在立体庭院中,通过垂直方向的叠加,实现了功能要素的共享,增加了建筑整体功能的兼容性和互补性。第五中心有别于传统办公空间,它更强调空间的灵活性、功能配套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将多种功能系统化的组合在一起,克服单一功能的 局限性,每个社区具有独立完整的系统,促使系统向整体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多元与互动的交流平台
项目采用“多首层”设计理念,通过二层天桥系统、下沉商业广场的设置,将人流引入地下和空中,将绿化延展至立体空间,丰富了商业体验,并预留了举办大型演艺活动的可能,同时与社区体育文化中心无缝对接,将成为周边市民活动、休憩、健身的“活力之源”。层层错落的露台,配合绿意盎然的屋顶花园,形成了一座空间丰富、造型灵动的“城市舞台”。
灵动而开放的屋顶花园
项目以超高层双塔的造型,灵动地矗立于北外滩的北区,成为进入北外滩区域的门户标志,并引领周家嘴路与新建路城市转角的升级与更新。项目在充分考虑日照、城市肌理、视线、场地条件的前提下,将塔楼布置于基地边缘,将场地中心塑造成一个互连互通的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塔楼顶部预留了可欣赏陆家嘴核心区的公共屋顶花园,将成为北外滩地区一个绝佳的观景点,同时顶部造型则简洁富于雕塑感,延续并重新定义了的北外滩城市天际线。
近地空间与环境的良好契合
该项目处在历史积淀深厚的虹口核心区,周边历史文脉、特色民居众多,项目沿新建路、东余杭路建设的5000平方米城市公共空间及集中广场,既是对周边保护建筑的呼应,也将大大激发项目的公共活力,提升该区域的公共参与度,为北外滩周边的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有温度、可阅读、充满活力的“公共开放活力带”。位于西南角的公共开放广场,既是与基地南侧的历史建筑相呼应,又充分考虑了与原有城市肌理的对话和延续。
该项目位于上海虹口区北外滩核心区,项目用地面积14146.3平方米,包含两幢100米高的办公楼、一座四层的文化中心和四层地下室,另外还有配建的三层政府社区中心和110千伏变电站,总建筑面积约11.09万平方米。
项目临近星外滩项目(包括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上海星港国际中心)和HK324—01地块综合开发项目,四个地块共同构成了围绕在地铁12号线、19号线、星港国际中心公交枢纽中心、公平路地下通道及公平路轮渡码头等共同形成的北外滩交通枢纽上盖。
该项目作为北外滩的重要节点行项目,根据上位规划,在二层空中分别连接东西,串联起93号、91号地块,南北连接89号地块,是北外滩区域垂直化更新和立体转换的重要桥梁,也成为北外滩地区城市更新和垂直化更新的典范。
连续性与多维性
地下空间与公平路码头连接、地下二层与两座地铁站连接、二层空中连廊与周边项目连接、屋顶花园highline连接,通过多层次的连接打造了区域内的连续性,为行人提供了清晰合理的多维度流线系统。
与星港国际中心形成城市交通枢纽,近地空间的架空与释放
该项目通过贯穿于基地中心的两座两廊,串联起东长治路两侧的四个地块和多个公共交通设施,通过底层空间的架空与释放,裙房屋顶公共空间的塑造,灵动而丰富的立面设计,打造集地铁、航运、公交、空中步行系统于一体的城市交通枢纽节点,是该区域从传统市中心旧区改造向高层高密度垂直化城市更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创造活力公共空间
通过文化功能的植入,将城市公共生活引导至二层空中平台及屋面绿化公园,并结合绿廊、特色商业中心以及剧院构成的底层空间,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人文气息的街区。
当前,上海这座巨型城市正朝着高密度化、垂直化快速发展,垂直化更新作为一种有效的巨型城市更新手段,正在广泛地影响着上海城市发展进程。我们希望通过垂直化的城市更新,使超高层建筑能融入城市、贡献社区、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并有效解决城市问题。本文力图探索一系列可持续性、高密度、垂直化、宜居化的巨型城市设计策略,以此展望巨型城市发展的广阔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