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飞 屈花便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痉挛型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分娩期间或出生后不久,由于缺氧、感染、创伤等原因造成脑部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脑性瘫痪疾病[1]。长时间发展,会出现严重的身材畸形,直接影响患儿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引导式健康教育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患儿进行干预,引导式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儿对训练指令的认知程度,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帮助患儿强化对骨盆以及躯干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提高患儿运动稳定性。但骨盆前倾患儿姿势矫正难度较大,常规训练方法效果不甚理想。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常应用于步行障碍患儿群体,能够帮助患儿更快纠正运动姿势[2],但在痉挛型脑瘫骨盆前倾患儿群体中应用较少。本文中采用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对痉挛型脑瘫骨盆前倾患儿进行干预,分析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的变化,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96例痉挛型脑瘫骨盆前倾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8(5.52±0.62)岁。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9(5.62±0.65)岁。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此项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标准: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脊柱、膝关节外伤史;合并严重精神类疾病;伴随严重认知障碍。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语言、物理、推拿等治疗,1次/d,30min/次,5d/周。对照组给予引导式健康教育:评估患儿状态,制定相应训练计划,内容包括认知、运动、自理生活等方面。采用儿歌或其他节律性强的语言将训练动作分解为简单步骤,指导患儿边说边做,1次/d,30min/次,5d/周。核心稳定性训练:(1)仰卧位,双足放于瑞士球上,保持膝关节伸展并上抬臀部;(2)仰卧位,保持膝关节伸展并交替上抬双腿;(3)俯卧位,双手支撑床面,肘关节保持伸展,双腿伸直保持上下肢于一条直线。训练1次/d,30min/次,5d/周。观察组增加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1)下肢训练:仰卧位,双手放于身体两侧,膝关节放松,悬吊带置于踝关节,髋关节屈曲30°,下肢进行轻摆训练;(2)髋关节屈伸训练:仰卧位,悬吊带置于膝部,吊起膝部和髋部,保持腿部水平,指导患儿抬臀和髋关节屈伸练习;(3)膝关节屈伸训练:侧卧位,悬吊膝关节和踝关节,保持腿部水平,指导患儿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4)步行控制训练:直立位,双手握住平行棒,辅助患儿进行旋转、重心转移等训练;(5)骨盆训练:仰卧位,双手放于胸前,悬吊带置于腓骨近端,上拉悬吊带确保骨盆上抬,保持身体处于伸直状态。训练60min/d,1次/d,5d/周。两组患儿均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评估标准:(1)平衡能力:干预前后测量患儿步频、步速和平均步幅,并采用Berg平衡表(BBS)测评患儿平衡能力,BBS量表共14个项目,每项0~4分,分值越高平衡能力越好。(2)运动功能:干预前后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改良Ashworth评估表(MAS)测评患儿运动功能,FMA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MAS按照肌张力由低到高分为0~4级,等级越低运动功能越好。
2.1 平衡能力 干预后观察组平均步幅、步速、步频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平衡能力对比
2.2 运动功能 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AS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对比
脑瘫患儿由于骨盆位置偏移,身体重心前移,机体直立时难以保持平衡,从而迫使患儿下肢、躯干等部位作出一系列代偿性改变才可维持身体直立[4],不利于患儿健康发育。目前临床以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要干预方法,引导式健康教育能够以娱乐性和节律性获取患儿关注,激发出患儿的兴趣,提高其参与训练的意识;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帮助患儿强化对自身小肌肉群的支配能力,提高运动中关节稳定性和重心控制能力,从而改善患儿症状。此方法虽有一定作用,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是一种促进神经肌肉反馈重建的新型训练方法,利用悬吊的方式降低训练难度,能够帮助患儿寻找脊柱、下肢关节等部位正确的本体感觉,促进患儿自身运动功能恢复。
本文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平均步幅、步速、步频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能够帮助患儿提高平衡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注重在不稳定状态下对患儿运动感觉器官进行激发,将躯干表面运动肌和深层稳定肌全面投入运动,提高患儿对身体重心的掌控能力[5],结合引导式健康教育,引导患儿主动配合训练,高效完成训练动作,从而提高平衡能力。但重力的存在使训练内容具备较高难度,患儿难以完全完成训练,导致效果欠佳。而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能够利用悬吊带降低重力作用,降低训练难度的同时增加了训练趣味性,提高患儿主动矫正并维持训练姿势的积极性,帮助患儿纠正身体重心位置,提高步态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痉挛型脑瘫病理改变为椎体系损害,患儿表现为牵张反射亢进,受异常神经肌肉控制和原始反射的影响,相关肌张力增加、肌力下降,严重影响患儿运动功能。本文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AS分级低于对照组,提示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将引导式教育的理念结合到核心稳定性训练中,能够充分激发患儿的参与性,使患儿更好地配合完成预定的训练内容。相关研究显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刺激到常规康复训练无法达到的深层肌群[6],能够同时强化机体表层和深层肌群的协同收缩能力,从而提高患儿运动功能。而增加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能够降低患儿下肢负重,减少机体抗重力肌牵张反射,降低患儿下肢肌群张力,缓解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通过长时间规律训练,提高患儿下肢运动协调性,适应自身运动状态,进一步提高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针对痉挛型脑瘫骨盆前倾患儿,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效果明显,能够提高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影响悬吊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效果的因素较多,如患儿不配合、悬吊带长度差异等,导致结果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