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槟曦,王雪峰,谭春迎,孟斌,张秀英,王雅文,李卓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因胃及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发的早饱、反酸、恶心呕吐、上腹不适、上腹疼痛等胃肠道症状,属于一种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有10%~20%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虽然该疾病不会危及生命安全,但不及时干预可导致儿童食欲降低、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免疫力低下,进而可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3-4]。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胃肠动力、增强胃黏膜保护能力、抑制胃酸分泌、改善儿童胃肠道环境与功能为主要手段[5-6]。中医认为,胃部为该疾病的病位所在,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利,食物积滞于体内,主要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脾虚积滞[7]。为提高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山葡健脾颗粒治疗,采取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对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2~7月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本溪满洲自治县中医院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13岁,平均(5.13±2.48)岁;病程1~36个月,平均(9.37±14.36)个月。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13岁,平均(5.23±2.55)岁;病程2~48个月,平均(11.39±15.58)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8]中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脾虚食滞证辨证标准[7]。主症:脘腹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次症: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2~13岁;(3)近7 d内未使用过其他改善胃肠功能及其他改善症状药物;(4)知情同意过程符合规定,法定监护人或与受试儿童(≥10岁)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4 排除标准 (1)仍存在其他系统疾病;(2)腹部畏寒,易腹泻;(3)近半年曾参加其他药物临床;(4)胃肠道手术史;(5)对试用药物过敏;(6)医生判断易失访。
1.5 脱落标准 (1)根据医生判断应停止试验;(2)试验过程中,患儿出现中、重型腹泻,轻型腹泻持续3 d及以上,或出现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3)受试者依从性差;(4)受试者自主更换药物;(5)试验过程中发现排除标准者;(6)患者及其监护人无论何种原因不能继续进行临床试验而失访者。
1.6 治疗方案 观察组予以口服山葡健脾颗粒(辽宁朝花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袋10 g),3~5岁每次半袋,6~13岁每次1袋,每日1次用温水冲服。对照组予以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规格:每粒0.21 g),3~5岁每次1粒,6~13岁每次2粒,每日2次用温水送服。疗程2周。
1.7 观察指标 2周疗程结束后记录,(1)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综合总有效率;(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3)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疗效;(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8 积分评价标准
1.8.1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 分别在治疗前、中、后对两组患儿行证侯积分,包括上腹不适、早饱、恶心/呕吐、嗳气、上腹疼痛、反酸。按照症状频率评分,0分表示无;1分表示偶有,每周1~3 d出现该症状;2分表示时有,每周4~6 d出现该症状;3分表示经常,每天出现该症状。所有症状积分之和为总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症状发生频率与得分成正比[8]。
1.8.2 中医证候积分 分别在治疗前、中、后对两组患儿行证候积分,主证包括食则饱胀、呕吐酸馊。按照症状频率评分,0分表示无;1分表示偶有,每周1~3 d;2分表示时有,每周4~6 d;3分表示经常,每天都有症状。次证包括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夜寐不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大便溏(粘)。按照是否有症状评分,0分表示无;1分表示有。主、次证积分之和为总证候积分,症状的频率和有无与得分成正比[7]。
1.9 疗效判定标准
1.9.1 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疗效 积分减少情况为依据,(1)消失:症状消失,积分降至0分;(2)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积分降低1~2等级;(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积分未减少或有所增加[8]。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有效率=(消失+有效)/单症状总频次×100%。
1.9.2 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9]。采用计算疗效指数(n)=(治疗首总积分-治疗中(后)总积分)/治疗首总积分×100%。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1)临床痊愈: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率≥95%;(2)显效: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率70%~<95%;(3)有效: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率30%~<70%;(4)无效: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率<30%。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综合疗效比较 由于部分患者自主更换药物失访脱落4例,其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116例录入研究。治疗2周后,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综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8,P=0.523);两组总有效率率差(观察组-对照组)及其95%CI为3.87%(-5.17%,10.73%),观察组非劣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综合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均得到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1,P=0.96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3 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上腹不适、早饱、恶心/呕吐、嗳气、上腹疼痛、反酸症状等级疗效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0.458,0.173,0.253,0.071,0.941,P>0.05),见表3。
表3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疗效比较[n(%)]
2.4 不良事件/反应分析 治疗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3例,其中观察组出现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1/59),对照组出现腹泻、感冒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1%(2/5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6)。
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儿科临床多种常见的消化疾病之一。其早饱、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反复发作,但血常规及影像等理化检查仍无法明确提示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大多认为其机制是胃肠动力紊乱、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肠道菌群紊乱等共同作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若未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及佝偻病,严重时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更甚者危及生命健康安全。2022年发布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7]指出,目前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的循证依据仍十分匮乏。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强度和性质多变,临床更多是依据临床表现选择促动力药、抑酸药等减轻症状,尚无应对机制的治疗方法[10]。人体胃肠道内益生菌,可在胃肠道内形成保护作用,可阻止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增殖,使肠道菌群到达平衡;也在胃肠道代谢中可产生活性物质(乳酸、乙酸、丙酸、过氧化氢等),促进肠道蠕动,保护胃肠功能[11]。相关研究表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于调节胃肠道菌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益生菌[12]。
中医学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于“痞满”范畴。《明医杂著》提出:“内因之症,多属脾胃虚弱。”因儿童“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多表现为脾胃虚弱相关症状[13-14]。此时儿童脾胃的运化能力薄弱,饮食不当时极易造成积滞。《注解伤寒论》中强调:“脾,坤土也。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故益气健脾,消食化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显得尤为重要[15]。山葡健脾颗粒包含山楂、沙棘与葡萄糖酸锌,其中山楂有行气消食健胃的功效,能够助消化,在病理作用中亦可抑菌,治疗脾虚夹积证患儿尤其是肉食积滞尤其有效;沙棘果可辅助并增强山楂的消食化滞功能,并且山楂与沙棘果所富含的维生素C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动,改善儿童免疫。同时山楂与沙棘果也可加快患儿锌的吸收。锌作为胃肠道菌群繁殖的重要辅酶,通过补锌可以改善胃肠上皮细胞的酶水平及活性,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改善患儿早饱症状;促进胃肠黏膜的再生,缓解上腹不适腹痛等症状[16],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改善全身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早饱、反酸、恶心/呕吐)均明显,且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综合有效率,观察组为89.83%,对照组85.96%,观察组药物非劣于对照组药物。
综上所述,观察组疗效非劣于对照组,山葡健脾颗粒可有效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且口感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易于儿童接受,临床应用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