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野下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导入设计研究
—— 以传统音乐教学单元为中心

2022-09-28 01:53蔡李琪
音乐生活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核心

蔡李琪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迈向全球一体化、信息多元化,当下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人们具备更多面向未来的能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先前的知识性、基础性技能转为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以及创新创造等高阶技能。其中,“跨学科”是培养这些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鉴赏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必修课程中开课率最高的模块,该课程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审美具有主观性,而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导入环节直接联系课堂内外,多学科思维则为学生鉴赏音乐提供了培养批判精神的契机。因此,以跨学科视野研究高中音乐鉴赏导入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跨学科学习是核心素养观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1.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跨学科”作为组合式词汇,有两层含义:以“跨”为形容词,意为“跨的学科”,指的是交叉学科;以“跨”为动词,指的是“跨学科的”复合学习。“跨学科学习”指的是在学习内容上“围绕一个主题”,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加以关联和整合”,在学习结果上,能够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基于音乐学科课程的音乐跨学科学习,一般渗透在其日常学习中,依附于音乐的教与学,由音乐教师任教,占音乐学科的课时,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主要设计依据,保留分科课堂教学不变,在保持音乐学科主体的前提下,用两个及以上学科的视角、观念、方法探究同一主题的音乐学习内容,促进“多学科理解”。

2.音乐“跨学科”的可能性

古有诗舞乐三位一体的“六代乐舞”,今有集摄影、表演、动画、设计、音乐等为一体的影视文化。音乐跨学科教学常活跃在“综合艺术”领域:舞蹈、音乐、戏剧、媒体艺术、视觉艺术构成国际文凭组织IBO(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中学阶段MYP(Middle Years Programme)的艺术课程;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课程构成我国基础教育及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艺术”科目。尽管以现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音乐与数学、化学、医学等学科划分在不同科学领域,当属“远缘学科”。但数与音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傅里叶变换将震荡化学反应过程转换为光谱和声音,“创作”音乐;合理的音乐训练能够促进脑结构的优化。早在古希腊,音乐与数学、天文并列为科学;在中国,乐则与礼、射、御、书、数并列为儒家“六艺”。古今中外,音乐的包容性显而易见。

3.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多国致力于核心素养的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有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核心素养之分,两者互为补充构成支撑学生发展的整体素养框架。相对于“知识基础”领域中的学科素养,一方面“跨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以更强的普适性和迁移性应用于领域、任务、情境、目的的共通性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领域用六个“核心素养”构建了全学科课程理论框架;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际、文化理解等。相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各类跨学科素养的养成,更能决定个体核心竞争力。若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音乐课堂的呈现分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其他核心素养两部分,音乐课程的核心内容关联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其他核心素养需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论来充实、联动。

二、基于跨学科思维设计的导入案例及分析

导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开展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思维、马上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方式。一些学者曾将“跨学科”列为一种导入方式,虽名称不一,有“跨科渐入法”、“学科融合导入”等,一般指通过与姊妹艺术学科或其他非艺术学科的融合,导入课题,让学生从心理和行动上进入学习状态。

为进一步探究跨学科思维于高中音乐鉴赏导入环节的适切性,笔者拟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单元为例设计了相关教学方案。2022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根据2017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音乐教科书有人民音乐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共4版教材。为方便研究,本文选取较早进入市场的3版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古琴音乐三类中国传统音乐。如表1所示,以下将展示三类中国传统音乐与三版新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配对设计的教案。

表1 本文导入教学设计一览表

1.音乐与地理—— 《多彩的民歌——汉族民歌》

(1)教学目标

A.审美感知:聆听、鉴赏号子《澧水船夫号子》、山歌《弥渡山歌》、小调《姑苏风光》,认识号子、山歌、小调三类民间歌曲。

B.艺术表现:随乐律动,模唱旋律;

C.文化理解:探究民歌与地域环境的密切联系,了解汉族民歌背后的人文内涵,培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

D.跨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理性思维):能运用地理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民歌。

(2)设计思路

本课以号子《澧水船夫号子》作为汉族民歌的重点。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乌苏里船歌》,通过图片展示、学生讨论等方式对比乌苏里河与澧水的水域地理特点,分析《澧水船夫号子》快板片段与《乌苏里船歌》在艺术特征上的不同点,感受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创造。整理聆听《澧水船夫号子》,分析号子节奏、旋律、结构、歌唱方式的艺术特征及与劳动的关系。之后,分别鉴赏《弥渡山歌》、《姑苏风光》,探讨其艺术特征与歌唱场合,了解山歌、小调两种民歌类型。

(3)导入设计

A.课前播放《乌苏里船歌》;复习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

B.教师展示乌苏里江图片(村民捕鱼、船舶停靠、地理位置图);学生探讨乌苏里江流域地理环境及河流特征。教师补充:全长880公里,流域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就像歌曲的旋律一样,波浪形。(在黑板上画出波浪线,按节奏做划船律动)

C.出示澧水景色图(茅岩河、澧水大桥、王家厂水库),探讨河流特点。学生可能回答:水势凶险;水能资源丰富。教师补充:在陆运不发达的年代,澧水大桥还没建成,内河航运成了这里最普遍的交通方式。这里的航运条件并不太好——滩多、湾急、水险。航船时需要船工们协调统一动作。

D.带着问题聆听《澧水船夫号子》快板片段。教师提问:和《乌苏里船歌》对比,它有什么特点?

(4)分析:地理人文分析融入民歌鉴赏

本课以浏览的方式介绍民歌的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常见的题材体裁,分别以《澧水船夫号子》、《弥渡山歌》、《姑苏风格》为例。导入部分采用对比导入法,通过乌苏里江与澧水的地理环境对比,引入《乌苏里船歌》与《澧水船夫号子》的音乐特征的对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地域环境必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乌苏里江属黑龙江;澧水则是湖南河流。乌苏里江河道宽广,适合通航,它的音乐文化体现着“渔业文化”的特征。《乌苏里船歌》是初中音乐教材的曲目,其旋律具有赫哲族渔猎民族“波峰浪谷型”特点,其旋律起伏大,既有波之顶峰,又有浪之低谷。主体部分的节拍为2/4拍,具有划动性,体现较高的抒情性。澧水湍急,多发洪灾,但在陆运不便的年代也担当起交通枢纽。《澧水船夫号子》的《快板》是船夫们在途经桑植县以下的凶险滩头所唱,深水处摇橹、与急流搏击,命悬一线,没有旋律,只用“嗨”、“嗬”等语气词来协调划船的动作,节奏急促而有力,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跨地理人文学科的导入学习,通过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联系现实情境中的劳动特点,促进对民间音乐艺术特征形成的理解,提升音乐学科“文化理解”素养。

部分高中生对《乌苏里船歌》旋律较为熟悉,教师展示当地景色图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进而对乌苏里江的地理环境作出判断。《澧水船夫号子》是新知,在聆听之前,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澧水的地理环境,为对比聆听做好准备。《澧水船夫号子》的演唱随着当地陆运逐渐取代水运而衰弱,甚至曾濒临失传的危险。若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对此类劳动号子兴趣不大。本次设计笔者将地理知识融合导入教学,激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自我探寻,认识民歌的价值与魅力。

2.音乐与语言—— 《百戏之祖——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1)教学目标

A.审美感知:整体认知昆曲的艺术特征,领悟作品《牡丹亭》表现意图;

B.艺术表现:通过念唱词、学唱腔亲身参与中感受昆曲的大雅之美;

C.文化理解:对昆曲的唱词、结构等相关文化知识的探究与分析,认识昆曲百戏之祖的历史地位;

D.跨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批判质疑):能从音乐、语言等多角度批判地分析“魏良辅的声腔改革”。

(2)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观看轻松、有趣的《牡丹亭·闺塾》春香闹学片段,对昆曲的念白部分有直观感受,学习昆曲语言、语音特征。探究昆曲的起源与艺术地位。了解《牡丹亭》的大致故事情节及其作者汤显祖。欣赏《牡丹亭·游园》选段。学唱“皂罗袍”曲牌,探究语言音调与旋律的关系,了解昆曲声腔依字行腔的特点,了解魏良辅的声腔改革,总结昆曲的演唱风格,探讨昆曲的当代价值。

(3)导入设计

A.播放《牡丹亭·闺塾》春香闹学片段;介绍视频来源。提问:这是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中的哪一种。

B.邀请同学模仿念白的语言格调。模仿“先生”说的(官话)“女学生”。解析官话的来源。

C.灵活运用念白表达。用官话念白来说“我是学生,我要读书”。

D.学习方言念白。回顾春香说的方言念白,如“得儿得儿飞”“兴乃什么介”并模仿。

E.带着问题导入正题。提问:为什么念白会用中州话和方言来表现呢?昆曲演唱时也是这样的吗?是谁规定的呢?我们来正式认识一下昆曲的前世今生。

(4)分析:加强“念白”在戏曲鉴赏中的教学

教材所用曲目为《游园》一折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集中展现了昆曲精致的昆山水磨腔,是“阳春白雪”,对于初次接触昆曲的高中学生来说不易接受。从跨领域的视角窥探戏曲鉴赏教学,笔者认为“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艺术手段中,“千斤话白四两唱”,“念”最贴近生活情境,对学生具有学习认知的吸引力。“春香闹学”片段中,教书先生要春香背出《关雎》,春香自称已经背熟了,却一句也背不出。选用这一片段,一方面,剧情符合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激发同感。另一方面,《闺塾》中人物的塑造也为欣赏《游园》做了剧情上的铺垫。

教材引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皂罗袍曲牌,使用的是以“正字音”为基础的昆山腔,依照唱词字音四声阴阳配置唱腔的格律。基于导入部分对昆曲音调的认识,学生对“一字多腔”“依曲填词”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借此展开介绍魏良辅改革和昆曲“水磨腔”的艺术特征。

本课的跨学科思维以隐性的形式呈现。“念白”使用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其基础是语言。在学习“念白”时,可以充分感受汉语是一种有旋律的语言。魏良辅昆山腔改革结合了语言和音乐,创造性地打造出“水磨腔”。在跨学科学习中,也可以结合两者进行批判性分析。

3.音乐与诗画—— 《古老的声音——梅花三弄》

(1)教学目标

A.审美感知:完整聆听琴曲《梅花三弄》,整体感受古琴音乐的风格,感知古琴的音色特征,从音响本体认知“梅花”这一表现的对象和情感;

B.艺术表现:学唱教材中《梅花三弄》主题音调的旋律;自制“学具琴”,自主探究古琴散音、泛音、按音等演奏方式;模仿弹奏《梅花三弄》;

C.文化理解:从文化角度关注文人音乐作品,认知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古琴文化初识“天人合一”朴素的哲学观;

D.跨学科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人文积淀):积累“文人”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表现方式。

(2) 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文人咏梅”的主题导入,欣赏王冕《墨梅图》的诗画,了解文人阶层的群体特征与借物喻人的方式,认识“梅花”的特点和价值。随后,观察古琴,联系中国古代哲学观推测制作的用意,讨论古琴音色的特点。欣赏学唱《梅花三弄》主题,欣赏其演奏。用皮筋自制“学具琴”,探究古琴的演奏方式。观看《梅花三弄》的演奏视频,在“学具琴”上模仿演奏方式。

(3) 导入设计

A.课前:播放由方锦龙演奏的古琴版《酒狂》。

B.分析《酒狂》音乐特点:节奏自由、同音反复等。了解《酒狂》的创作背景,包含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分析音乐表达的情感。

C.赏析王冕国画《墨梅》;学生朗读《墨梅》。提问:王冕国画中和诗句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梅花有什么形态?学生可能回答:一枝倒垂的梅,枝繁叶茂;用线条勾勒花枝,用淡墨来晕染花瓣。

D.梅花题材艺术作品探究。提问:梅花有什么特性?王冕既是画家,又是作家,他与《墨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补充:中国历代文学诗歌中就繁衍出了大量有关梅花的“高洁说”、“正气说”和“赞美说”等的作品。请同学们回忆语文课堂所学其他关于梅花的古诗。

E.导入正题。提问:如果你是文人,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梅花?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吗?我们先来近距离认识一下古琴!

(4)分析:诗情画意,诗乐相彰

古琴盛行的年代已过,笔者在课前环节选择播放较通俗形象的古琴音乐作品《酒狂》,旨在拉近学生与古琴的距离,为学生接受古琴音乐做好心理准备。为课题主题作品《梅花三弄》的导入,笔者把主题聚焦在“文人赏梅”。《梅花三弄》的定名可以追溯到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对梅花题材广泛的歌颂,如国画、诗、琴曲等。梅花颇具“高寒、超逸、清雅、卓越”的风姿,集“刚劲、坚贞、俏丽、希望”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赞颂高尚人格的重要主题。诗歌、绘画、音乐与梅花之间有着美的共同规律。古琴通过上、下、进退、复退的形式演奏出曲线形式的音,通过吟、揉等技法演奏出波线形式的音。这种“运动的、具有线型轨迹的、光滑坚挺的‘音束’”,便是“韵”。中国画的精髓也在于线条,“以线造型”,凸显对象的本质特征,造就特定的意境。古琴《梅花三弄》、国画《墨梅》以不同形式的“线”咏梅,通过赞颂梅花凌霜傲雪暗喻自己的高洁品性。

王冕的《墨梅图》中,“诗、画、字、印”彼此呼应,达到了“梅人合一”的理性境界。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必背”古诗句,对文字赏析也有较丰富的经验,通过文本来领会作者与“物象”的关系。对“物象”梅花的品质及其创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音乐,是不具语义性的艺术,笔者用国画、诗来创设“梅花”情境,力求透过古琴古诗、国画了解文人的诗情画意的“情致”,感悟人文“琴志”与美学追求。“如果你是文人,你将怎样用音乐表现梅花”作为本课的任务贯穿,促进实现美术、音乐、诗歌三方面的知识间的意义关联,实现关于文人的知识重构,形成跨学科理解。

三、跨学科视野下高中音乐鉴赏导入设计的策略

经过以上跨学科思维音乐鉴赏课程导入设计与实践,笔者受益颇多,总结出以下策略:

1.细化教学目标,重视跨学科核心素养

我国研究门类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门类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音乐与舞蹈学是艺术门类下的一级学科,音乐学是音乐与舞蹈学下的二级学科。学科之间有“亲缘”、“远缘”之分。在音乐跨学科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关注可能产生近缘关系的学科,如:同艺术门类下的美术学、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语言学,挖掘供体学科中与本学科有关系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等。

跨学科思维建构的教学设计,可以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列出“跨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补充。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集中体现在“文化基础”方面、“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审美情趣”基本要点。其他基本要点可以作为“跨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同属于“文化基础”方面、“人文底蕴”素养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要点可以作为音乐学科强相关跨学科核心素养,同属于“文化基础”方面、不同属“科学精神”素养中的其他要点可以作为音乐学科中相关跨学科核心素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方面的各要点可视为音乐学科弱相关跨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以跨学科思维设计音乐课时,要把握跨学科的广度与深度,对音乐学科弱相关的跨学科核心素养不做过高的要求。教师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应紧抓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重视音乐学科强相关跨学科核心素养。尽管导入只是课堂的一部分,但跨学科思维将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2.甄选导入内容,培养供体学科素养

跨学科素养与研究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成为未来教师的必备,为未来教师发展提出新的空间和要求。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在高中时接受艺考集训,脱离普通高中常规教学,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少有深入的了解。在跨学科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学科单一的教学背景,缺乏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自身认知和能力结构受到挑战。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快速扩充知识容量,阅读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所用相对应科目的教材,为学生换位思考。也可以向相对应科目的教师请教,成立跨学科教学互助小组。教师也可以观摩其他学科教师公开课。借他山之石,跳出学科看学科,如向成熟数学教师学习严谨规范的思维语言,向体育教师学习驾轻就熟的组织能力等。与各科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相应科目的学习情况。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注重观察和记录,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汲取养分,在教学相长中提升创造力。此外,教师要多关注生活热点,观看高水准、创造性的综艺节目,如集音乐创作、历史典故、文学经典于一体的《经典咏流传》,为跨学科灵感积累充分的素材。

3.创设真实情境,突出现实问题导向

新型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模式由“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五个环节构成,其中“创设情境”中,教师设置探究问题,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形成学习的心理准备。这与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导入环节相对应。学情分析是创设情境的必要准备,在跨学科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也不例外。除了学生对音乐本学科的学习程度,也要适当了解其他学科的学情。比如,音乐鉴赏课涉及中国传统音乐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参加本年级历史学科教研会,或向授课班级的历史教师咨询其教学计划。在设计《古老的声音——〈梅花三弄〉》一课时,笔者咨询高中历史教师得知,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历史课上已学习过魏晋“竹林七贤”、“建安风骨”,因此在课前播放《酒狂》,提到阮籍,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历史学科思维音乐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理解特定音乐的时代性,同时音乐鉴赏也能够加深对历史学科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一举两得。

“跨学科”是一种知识与生活、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彼此融合的价值追求与时代精神。音乐与生活本身就密切相关,音乐源自不同地域、民族人民的生活经验与感悟。课堂中的跨学科并不是为了创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而是通过跨学科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中的某一问题。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应该立足音乐学科主体,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寻找与之关联的供体学科经验,聚合课程统整性和连贯性,让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方法能够相互渗透。

四、结语

跨学科学习已是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音乐课堂的跨学科学习的道路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当中。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广泛培养基础知识与独立思辨的能力,达成“全人教育”的理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倘若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能够关注到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某种“交集”,在导入部分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提供充分的条件,便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与审美能力。要做到音乐鉴赏课堂深入浅出地“跨学科”并非易事,还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打磨,不断创新。

[1]董艳、孙巍、徐唱:《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跨学科学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9年11期,第71页。

[2]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上海教育科研》2022年05期,第59页。

[3]国际文凭组织:《中学阶段艺术课程(使用期限: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简介》, 网址为https://ibo.org/globalassets/new-structure/brochures-a nd-infographics/pdfs/myp-brief_arts_en.pdf,2022-7-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

[6]Kumbar, Mahadev."Musical chemistry:Integrating chemistry and music."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4.12 (2007):1933.

[7]宋蓓、侯建成:《音乐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70-175页。

[8]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上海教育科研》2022年05期,第58页。

[9]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10期,第2-3页。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6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5-6页。

[12]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第02期,第150页。

[13]马达:《音乐微格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14]崔学荣:《音乐微格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64页。

[15]赵季平、莫蕴慧:《音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

[16]程建平、王朝霞:《音乐:音乐鉴赏》,花城出版社,2019年版。

[17]张前、曾赛丰:《音乐:音乐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18]余丹红:《音乐鉴赏》,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年版。

[19]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5_621597.h tml,2022-04-20.

[20]王耀华、刘富琳、王州:《中国传统音乐长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21]陈世扬:《论澧水船工号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中国音乐2013年第3期,第199页。

[22]本课导入设计受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公开课《昆剧,中国古典戏剧艺术之最》(执教教师:邓解芳;指导老师:王欢)启发写成,网址为http://www.cse.edu.cn/index/detail.html?category=142&id=506&pid=1 44,2020-11-13.

[23]王耀华:《音乐中的中国人》,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

[24]刘承华:《古琴艺术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238页。

[25]李慧:《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S1期,第151-160页。

[26]陈俊愉:《王冕与其梅花诗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第S1期,第6-7页。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https://openstd.samr.gov.cn/bzgk/gb/newGbInfo?hcno=4C13F521FD6ECB6E5EC026FCD 779986E,2009-05-06.

[28]马达:《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第1期,第120页。

[29]何克抗:《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中国学者对西方建构主义的批判吸收与创新发展》,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年第4期,第25页。

[30]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第22期,第8页。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