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桅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123
水相CdS幻数团簇的室温合成及形成路径探索。(a) CdCl2 (镉源),硫脲(TU,硫源),和3-巯基丙酸(MPA,配体)在有丁胺(BTA)的碱性水溶液中,生成吸收峰位在360 nm附近的CdS MSC-360;(b)当反应物投料比保持不变,CdCl2的浓度≥ 4.0 mmol·L−1时,CdS MSC-360的形成被抑制,有反应物的自组装发生;(c)提纯后的CdS MSC-360在去离子水中,其特征吸收峰的强度逐渐减弱;CdS MSC-360转化为其对应的没有特征光学吸收的PCs;(d)放置一天的该水溶液样品与等体积BTA混合,CdS MSC-360的特征吸收峰逐渐恢复;BTA协助PCs转回CdS MSC-360。
水相合成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较有机相合成更接近绿色化学的标准1–4。然而,水溶液中离子环境复杂,反应温度受水沸点的限制。如何提高水相合成半导体量子点(quantum dots,QDs)的可控性,明确水相QDs的形成机理,一直是胶态半导体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一个巨大挑战和难题。
胶态半导体QDs的成核和生长过程紧密关联着胶态半导体幻数团簇(magic-size clusters,MSCs)的生成5–18。MSCs具有特定的元素组成和精确的空间结构,其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于丰富和完善半导体QDs的经典和非经典成核理论,研究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构效关系,推进半导体QDs的应用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仅有的CdSe MSCs水相合成方法,其反应物稳定性差,反应周期长19–21。因此,研发水相半导体MSCs的合成新方法是一个极具挑战又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近期,四川大学余睽教授研究团队研发了室温水相合成CdS MSCs的新方法,并探索了形成路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1。该方法使用CdCl2为镉源,硫脲(TU)为硫源,3-巯基丙酸(MPA)为配体,在伯胺(如丁胺(BTA))的辅助下,在水溶液中室温合成具有特征吸收峰在360 nm附近的CdS MSCs (简称为CdS MSC-360)(图a)。该合成方法的反应物稳定,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周期较短。研究指出,BTA的使用是该室温合成方法的关键。首先,CdCl2与MPA在碱性条件下形成Cd-MPA复合体,与TU发生配位作用,生成复合物活化TU。然后,BTA诱导该复合物中的TU进行室温分解,形成Cd-S化学键,进一步生成CdS MSC-360。因此,水溶性伯胺(如BTA)是该反应能够在室温进行的必须化合物。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说,反应体系中的Cd-MPA复合体在一定浓度以上会发生自组装,生成较大的自组装体;该自组装体将反应物与水溶液相中的BTA隔离,阻碍BTA诱导复合物中的TU的室温分解。对于具有2CdCl2-8MPA-20KOH-1TU摩尔投料比的反应体系,当CdCl2浓度超过4.0 mmol·L−1时,反应物浓度的继续升高会抑制CdS MSC-360的生成(图b)。针对这一非常令人吃惊的十分有趣的反常实验现象,研究团队推测反应体系可能存在自组装行为;于是利用芘(pyrene)作为荧光探针,对Cd-MPA复合体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探究。研究发现,当CdCl2浓度低于4.0 mmol·L−1时,溶液中芘的荧光发射峰上第三和第一特征峰的强度比值(I3/I1)与CdCl2浓度无关,当CdCl2浓度超过于4.0 mmol·L−1时,I3/I1值随CdCl2浓度增加而增大,表明有自组装体的形成,且临界聚集浓度约为4.0 mmol·L−1。研究团队又利用动态光散射,测试表征Cd-MPA复合体形成的自组装体的直径大于100 nm。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反应体系中的BTA和TU对Cd-MPA复合体的自组装行为的影响较小。值得注意的实验现象还有,室温条件下TU在BTA的水溶液中保持稳定。因此,对2CdCl2-8MPA-20KOH-1TU摩尔投料比的反应体系,CdCl2浓度是2.0 mmol·L−1。
研究还发现,半导体MSCs在水溶液和在有机相的反应形成路径相同,都是由其对应的无特征光学吸收的前驱化合物(precursor compounds,PCs)转化而来的5–18。提纯后的CdS MSC-360溶解在去离子水中(1 mg·mL−1),其在369 nm处的特征吸收峰强度随时间逐渐减小(图c)。将静置一天的该水溶液样品与等体积BTA混合,CdS MSC-360的特征吸收峰逐渐恢复(图d)。该可逆转化实验现象表明,CdS MSC-360在水溶液中会逐渐转化为PCs,加入BTA后PCs会转化回CdS MSC-36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表明纯化后的CdS MSC-360的表面配体只有MPA;因此,MSCs与其对应的类同分异构体PCs的相互转化,和它们的表面配体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四川大学余睽教授研究团队原创性地研发了CdS MSC-360的室温水相合成方法。对于该基于水溶性伯胺(如BTA)的新方法,在反应机理方面,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三个重要假说,1)伯胺促进了Cd-TU复合物中已活化的TU的室温分解,以及无特征光学吸收的PCs向MSCs的转化;该假说为水相制备QDs和MSCs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 CdCl2与MPA在碱性条件下形成的Cd-MPA复合体会有自组装行为;这也许是现阶段水相室温合成QDs普遍使用较低浓度的反应前驱物的根本原因。3)水相和有机相的MSCs有共同的形成路径,是由对应的PCs转化而来;因此,余氏二步演化路径模型10–18也应该适用于水相QDs的生成。该水相MSCs的水相室温合成和反应路径探索1,为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提供了翔实的科学实验数据支撑和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