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研究

2022-09-27 08:54程燕燕
山西农经 2022年17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民农业

□程燕燕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期的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这个五位一体的总要求中,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这一问题不仅是农村改革的重点,也是影响农村基层政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兼业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仍受农业弱质性、资源禀赋不足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自身产生的效益较低,对农民增收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上开辟新途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 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及问题

1.1 农民收入现状

提高农业收入水平是稳定农业发展的关键。自2004 年以来,我国为了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逐步实施了减免农业税、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增长,但整体收入增速却呈现缓慢回落的趋势,尤其是在2020 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外出务工、农产品销售造成冲击,整体收入增速显著降低,见图1。

图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此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收入差距从2014 年的18 355 元增加到2020 年的26 702.3 元,这说明城乡融合发展未取得明显改观,两者之间的绝对差仍在不断加大,实际上依然存在明显不均衡,而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各区域发展失衡,见图2。

图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1.2 农民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和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非农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不断提高。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农业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务工,因此自2015 年开始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来源中占比最高的部分。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稳步复苏和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农民经营性收入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成为仅次于工资性收入的第二大农民可支配收入来源。此外,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加快,政府通过社会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式使农民的转移净收入明显增加。从数量上看,农民财产性收入绝对规模最小,目前仍处于薄弱环节,但总体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这也表明其对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见表1。

表1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 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足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城市移向农村,导致农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同时,产业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水资源流失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变化趋势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优化利用造成严重威胁。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对农业生产来说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

2.2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

一是农业种植和品种结构不合理。农民大多种植传统的单一农作物,容易造成供过于求、市场混乱以及当地资源优势无法发挥等问题,农业经营收益有限。二是农业生产管理模式落后。当前农村仍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推动手段,但因体制机制的制约以及单一的利益分配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和产业链的延伸,使得产业链的经济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2.3 农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农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主要是指对农业科技与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造成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接受过较高程度知识教育的农民和农村青年劳动力会选择外出就业,而选择留在农村继续从事传统务农工作的农业劳动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这加大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与使用难度。同时,不少农民对市场的预期与变化反应较慢,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缺乏市场经济思维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不通畅,在面对市场传递出的各项消息时难以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导致多数农民仍采用最为传统的思维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增收。此外,外出就业的青年劳动力相较于城市居民在工资待遇、晋升机会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在面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时,农民总是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要群体。

2.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受到地理因素、政策效应等多方面影响,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远高于农民。收入不均衡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原因,长此以往将阻碍城乡协同发展,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具体而言,城乡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居民无力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扩大再生产,进而限制了农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城市就业市场转移,大多数只能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工作,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对经济效益和劳动产出产生消极影响。此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充分是制约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重要因素,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迅速提升。

2.5 非农收入不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就业方式与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从目前来看,依靠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逐渐减弱,农民的非农就业不充分及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滞后。较多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但与其他就业人群相比,缺少专业技能,就业基础薄弱,导致一大批农业劳动者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总是成为受经济发展换挡、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农民财富积累缓慢,削弱了非农就业收入对农民获得更多可支配收入的拉动作用。此外,由于农业发展存在的外部性、弱质性等特征,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调节,而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用体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对农民收入增长所产生的驱动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长期而非短期,因此在短期内农民收入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 进一步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主要路径

基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新态势,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夯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 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塑造生态宜居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只有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此,应立足于当前农村资源禀赋,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点抓好交通、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低污染化肥等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鼓励开发生态碳汇项目,建立生态循环农业、耕地数字化监测系统,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3.2 提高农民增收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绿色产业,基于地理、品牌等各地区位优势优化农业布局,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在纵向产业融合方面,可由基础的种养殖业逐渐向制造业、流通业融合,形成整个产业链;在横向产业融合方面,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办乡村旅游业、农家民宿等,迎合城市居民新生需求。立足于已有的产业优势,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更好地带动城乡居民就业增收。

3.3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直接影响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水平。因此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培养力度,扩大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对于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问题,运用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以及技能普及力度,使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前提下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对于提高工资性净收入,应着重针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开展适合就业的知识技能培训,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着重提高农民工外出服务质量,以有效规避因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应在各乡镇、村庄开展农家书屋、农村基层农技推广等活动,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

3.4 深化农业改革,推进农村有效治理

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农村地区有效治理,应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扶持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一方面,通过构建健全的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大量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把农村转移劳动力视为城市的重要部分,多层次推进城镇化,加大在公共服务、劳动保护等方面向农民倾斜的力度,保障农民切身利益。要在农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为城镇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鼓励人才下乡,带动农村居民致富,最终通过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创新,使城镇公共服务更好地延伸到农村,提高农村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推进土地改革,落实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加快土地确权,严格耕地保护,从而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3.5 完善保障体系,助力生活富裕

政府应深层次建设完善普惠金融体系,通过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农业金融带动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为保证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可能性。

此外,引导农民从事开发性生产,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今后实现非农收入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制订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努力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从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采用全面、科学的方式对整个实施过程加以管理监督,从而确保资金落实到位。通过制订并完善财政补贴和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返乡创业就业。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农民农业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