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玲
太子山保护区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区内森林群落主要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不断引进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等针叶树种,在浅山区、低海拔区营造了大面积人工针叶林。综合来看,太子山保护区引种历史较早,但引种品种单一,相关分析研究少。本文立足白杄和鳞皮云杉引种观测试验,探索分析扩大良种培育之路,为调整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地设在槐山子苗圃水库保护段苗圃,地理坐标为北纬35°15′38.35″,东经103°25′55.33″,海拔高度2400 米,年降水量660~800 毫米,年均蒸发量1374.8 毫米,年均气温5.1℃,无霜期110 天左右,平均湿度达52%,pH 值为6.0,为弱酸性黑壤土。
试验对象为白杄和鳞皮云杉,均属于云杉属,12年生,平均苗高133 厘米,产地为小陇山林区,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设3 个试验小区,面积1600 平方米,1、2号为主试验区,分别定植白杄、鳞皮云杉,3 号为对照区,定植青海云杉。3 个树种定植株行距均为2 米×2米。试验区周围设置隔离带。根据需要,对主试验区和对照区采取同等量的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管理措施。按时观测记录3 个树种成活、生长、健康及越冬等动态因子,对比分析白杄和鳞皮云杉成活率、健康度和适应性。
对白杄、鳞皮云杉和对照树种青海云杉的主要性状特征进行了对比,为引种试验提供理论依据。(见表1)
经过2 年的连续观测和调查对比发现,栽培第一年引种栽培的白杄苗高133 厘米,地径3.7 厘米,南北冠幅99 厘米,当年平均生长量10 厘米,最大生长量17 厘米。鳞皮云杉苗高134 厘米,地径5.0 厘米,南北冠幅131 厘米,平均生长量13 厘米,最大生长量30 厘米。
栽培第二年白杄苗高135 厘米,地径4.0 厘米,南北冠幅101 厘米,当年平均生长量5 厘米,最大生长量15 厘米。鳞皮云杉苗高145 厘米,地径5.2 厘米,南北冠幅138 厘米,平均生长量8 厘米,最大生长量20 厘米。
引种栽培的白杄和鳞皮云杉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抗逆性,基本能适应太子山保护区的生长环境。白杄和鳞皮云杉生长量均小于对照区及圃地青海云杉生长量,物候期高生长天数也小于青海云杉。白杄和鳞皮云杉在太子山保护区的生长量、保存率虽不及青海云杉,但优于引种栽培的其他云杉属对照种,其在保护区的适应能力逐渐显现。
白杄和鳞皮云杉均在5 月上旬开始萌动,在8 月下旬生长结束,生长天数均在108 天左右,都小于青海云杉生长天数(120 天),萌动期、生长期与其他云杉属对照树种基本一致。
表1 白杄、鳞皮云杉、青海云杉主要性状特征一览表
经2 年的观测调查对比,定植白杄100 株,保存98 株,保存率98%;鳞皮云杉100 株,保存94 株,保存率94%。可见白杄、鳞皮云杉的越冬保存率高,树体干形和枝叶色泽正常,长势良好,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抗逆性,基本能适应太子山保护区的生长环境。
白杄、鳞皮云杉引种栽培试验,是育种改良的基础性工程,利用成熟的云杉育苗技术和完善的育苗基地,生产速生优质壮苗,将改变太子山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单一依靠青海云杉造林的现状,满足生态建设和苗木市场多元化需求,巩固和提升太子山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功能,源源不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贡献。
第一,一定要确保引种的安全性,须严格遵守植物检疫制度,严防外来有害生物、杂草传入。
第二,引种前,一定要进行品种审定,选择与引入地差异性较小的良种。
第三,引种栽培适应性观察时间1~2 年,慢生树种可适当延长,引种观测试验后要移植野外驯化,确定具有生长稳定、抗性显著、易于繁殖等优点,再推广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