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机理与路径

2022-09-26 04:58姬鹏飞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结构性

刘 霞,姬鹏飞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做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1]。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基础的变化而提出的事关全局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也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决策,指明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不同于出口导向型的外需驱动模式,新发展格局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内需驱动和打造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改变以往的过于依赖外循环,以及外循环依附性地嵌入世界产业链、价值链的局面,摆脱经济发展受制于人的困境,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在需求侧释放国内消费潜力、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又要在供给侧深化供给结构改革、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需对接顺畅,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工具,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2]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金融体系各种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与该经济体的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的特性相互匹配,才能有效支持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和具有自生能力企业的建立和成长[3],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创新发展和良性循环。反之,若金融供给与特定发展条件下的金融需求不匹配,将导致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需要产生错位,从而导致国民经济循环不畅。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相应地促进了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优化调整,并反作用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作为推动我国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然举措。

据此,本文将深入探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机制和现实路径,研究如何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增强关键环节和领域的资源获取能力,打通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堵点,进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文献梳理

2020年,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主要对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战略内涵和发展重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4-5],也有一些学者进一步对新发展格局的内在演化逻辑[6]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7-8]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这些基础研究有助于全面系统理解新发展格局。但作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进行战略转型遵循的方向[9],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是新发展格局研究更核心的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探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逐渐成为研究重点。相关研究根据切入视角,整体上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基于供需视角。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聚焦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其实质就是从以外循环为主体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并要求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7]。因此,通过在需求侧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及在供给侧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10],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1],有助于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进而打通制约新发展格局形成的供需障碍。

二是基于国民经济循环的具体环节展开探讨。社会再生产包含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形成了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依托国民经济循环中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高效转换。基于此,王一鸣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生产环节重在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分配环节重在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流通环节重在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和畅通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循环,消费环节重在扩大居民消费和推动消费升级[12]。这一观点在整体上给出了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堵点的方案,对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他以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为核心展开的研究,所持有的观点大体类似,但在具体方案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例如,在生产环节,不同学者分别从产业数字化转型[13]、优化产业技术政策[14]、推动制造业升级[15]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在分配环节,洪银兴和杨玉珍主张通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提出调整分配关系的具体措施[10]。在流通环节,一些学者提出围绕建设高质量流通体系[16]、降低流通成本[17]以及完善新型社会分工与劳动交换体系[18],助力提升商品交换效率和国民经济循环效率。在消费环节,从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居民的收入与支出预期、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增加市场最终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19],发展消费金融[20]等方面,提出促进消费需求扩张的具体方案。

三是基于要素和金融视角。消除要素市场扭曲,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保障。王曙光和郭凯从促进行业转移、加强区域联系和实现全行业均衡发展等方面,提出要素市场化改革方案,致力于从供给侧消除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畅通国民经济循环[21]。完世伟和汤凯认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要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22]。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李猛指出,新发展阶段阻碍人才流动的“樊篱”依然存在,主张通过建立自由开放、服务完善、结构合理的国内国际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破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诸多限制,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注入人才动力[23]。金融作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消除要素市场扭曲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优化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和健全宏观政策调节机制等,建设高标准的金融市场体系,能够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24]。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围绕供需两侧、社会再生产具体环节和要素配置展开,其中以社会再生产为视角的研究多聚焦于某具体环节,部分研究将金融因素纳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体系,但是未对金融推动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将以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为基础,讨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和实践路径,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局限,进一步丰富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研究。

2 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与主要任务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我国金融供给对金融需求变化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主要通过金融结构优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格局,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规模、金融业增加值比重等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但金融体系中仍存在结构失衡、配置效率低等突出问题[25],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稳定和金融发挥服务功能的基础。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硬件设施以及金融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原则等“软件”设施,可为金融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奠定基础。二是优化金融市场体系。应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逐步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促进金融市场体系平衡和充分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提升金融监管效能,不断强化金融安全防线、完善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增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防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房地产金融、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风险,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有序的金融环境。四是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通过不断创新金融改革开放举措,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增强开放条件下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的治理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3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内在机理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为新发展格局建立全面的金融支持体系,增强金融供给对新发展格局的适应性,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通要素错配而导致的经济梗阻,进而对新发展格局形成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26]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重要地位。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内需驱动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高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则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通过作用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对国民经济循环全过程产生影响,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机统一(图1)。

首先,从生产环节来看。新发展格局要求生产环节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优化生产领域金融资源配置格局,减少对低端和无效产能的资金供给,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分散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风险,推动重点领域科学研究和关键环节技术攻关,从而加快生产环节的高质量发展,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从分配环节来看。个人消费力是由自身收入水平决定的,而社会消费力则取决于社会的分配关系[10]。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平衡区域金融发展,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阻断金融脱实向虚和不均衡发展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传导路径,能够在整体上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根本上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内需对国民经济的驱动力。

再次,从流通环节来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主要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性产业,流通效率对国民经济循环效率有着重要影响。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完善流通领域金融基础设施,丰富流通领域金融产品体系,创新流通企业金融供给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改善流通与生产和消费不匹配的局面,降低从生产到消费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循环效率提升。

最后,从消费环节来看。新发展格局强调内需驱动,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内需增长有着重要作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在于以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促进消费金融和场景金融发展,增强消费金融产品的普惠性,打破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降低消费需求对即期收入的敏感性,从而在收入水平短期不变的条件下促进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塑造出强大的内需驱动力。

图1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机理

4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针对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采取相应的金融改革措施,提升金融供给对各环节资源配置需求的适配性,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的堵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4.1 提高融资可得性,推动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产品创新,优化企业融资选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企业创新创造的潜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技攻关,进而推动生产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银行业务结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一方面逐步建立广覆盖、有差异的地方中小银行体系,借助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息优势,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帮助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跨越融资约束“门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型国有银行业务下沉,充分发挥大型国有银行在技术、人才和管理制度上的优势,借助优化授信方式、鼓励非实物资产质押和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增强银行信贷产品和服务的普惠性,加强对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优化融资结构,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改变融资方式能够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增长,尤其发展直接融资可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7]。通过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逐步建立囊括风险投资、银行信贷、企业债券、股票市场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尤其是进一步增加权益融资比重,引导资本向创新领域聚集,减少资金在金融领域的流动环节,提高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金融科技自主创新。金融供给与企业融资需求不匹配,会制约创新型企业发展。围绕关乎国家产业安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根据不同产业特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融资产品,丰富创新主体的融资选择,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有助于降低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核心领域资源获取能力。此外,可通过成立各类科技创新扶持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核心创新领域,为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进而促进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4.2 利用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助力收入分配优化

促进金融区域均衡发展、降低金融部门的金融掠夺以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阻断金融不均衡发展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合理,进而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改善区域和部门收入分配格局。

一是平衡金融空间发展,优化区域收入分配。金融发展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28]。金融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是造成我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导致了国民收入分配空间的不平衡。可通过加快乡村和中西部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建立金融体系,借助金融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掘乡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空间,促进乡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提升,进而实现区域和城乡的相对收入平衡。

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优化部门收入分配。金融部门借助资产创造及交易、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等市场操作获得较高利润,并导致国民收入分配从实体经济部门向金融部门倾斜。通过加强金融监管,规范资本市场发展,防止金融部门脱离实体经济无序扩张,减少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使金融部门让利于实体经济部门,有助于推动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之间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

三是提升金融可获得性,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金融排斥是制约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积极开发风险适中、收益稳定的普惠性金融理财产品,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金融理财知识宣传,有助于降低金融理财门槛和提升中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业务,有助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和增强小微企业融资能力,促进小微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从而带动低收入群体就业和工资水平提高。

4.3 通过金融优化供应链生态,促进流通效率提升

要围绕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大流通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流通企业融资结构,加快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改善金融投入不足对流通业发展的制约,从而加快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第一,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流通基础设施网络。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我国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通过金融供给改革能够加快完善流通基础设施。一是要重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流通发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及采取特许经营等直接融资方式,筹措社会资本直接进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二是应鼓励商业银行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借贷便利,解决流通网络基础设施资金约束问题,加快建成覆盖面积广、运转效率高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商品流通效率提升。

第二,优化流通企业融资结构,提高经营绩效。应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关注流通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流通产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投资基金、动产质押和应收账款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内贸流通发展资金,增加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比重,降低流通企业融资成本,提升流通业企业经营绩效,激发流通产业活力。

第三,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供应链效率。供应链金融主要指银行向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同时,向企业供应商提供贷款便利,或者向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要通过借鉴与总结当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经验,引导供应链金融有序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整合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优势,提高资金在供应链中的使用效率,减少因资金约束而导致的供应链梗阻,促进产业链整体管理效率和流通效率提升。

4.4 推动金融产品具象化,助力内需增长

应基于居民收入水平短期不变的情况,通过规范消费金融发展、促进场景金融创新和增强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建立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充分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助力内需增长。

一是发展消费金融,缓解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消费金融具有审批速度快、无抵押担保以及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能有效缓解消费者的资金约束,进而激发社会消费活力。通过加强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消费金融主体优化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和农村消费信贷服务体系,进一步缓解消费者因流动性约束而产生的消费抑制现象,充分发挥消费金融提振内需的作用。

二是促进场景金融发展,拓宽居民消费渠道。场景金融满足了消费者特殊消费用途的资金需求。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场景金融发展,加快场景金融监管协调与标准制定,能够提升消费者对不合规金融业务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引导场景金融向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农村消费等顺应国家战略的方向发展;能够促进场景金融在合规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不断拓展消费金融产品服务边界,为消费者提供针对性强和便利化程度高的金融服务,进而加快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

三是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消费金融普惠性。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起的金融服务线上渠道,使消费贷款集在线申请、审批、获取为一体,具有快速、便捷、简易的显著特点,极大提高了消费金融服务效率。可通过推动金融科技与消费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促进智能营销、场景金融及智能客服等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优化,并借助大数据对不同消费群体进行画像,相应推出定制化、差异化的消费金融服务,实现客户群体与消费金融产品的精准匹配。如此能够不断拓展消费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充分释放低收入群体等“长尾人群”的消费潜力。

5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保障措施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环境基础上,因此离不开金融支持措施的保障。根据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要求,重点可围绕以下五点展开。

其一,完善规范标准建设,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加快消费金融领域标准规范建设,完善消费金融市场管理制度,加强消费金融风险管理,逐步健全个人征信体系,增加个人借款授信额度监管力度,整治不规范消费金融平台,打击信贷余额增速过高、多头借贷及信贷资金违规使用等突出问题。适当降低消费金融利率定价,削减消费金融公司各类刚性成本,加强对消费金融业务的政策引导,鼓励消费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消费金融应用场景。

其二,鼓励中小银行发展,拓展普惠金融业务。大力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在机构设立、业务准入、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适当放宽标准,引导中小银行立足本源定位,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鼓励地方性银行积极探索普惠金融业务,借助新型金融科技手段辅助金融机构高效对接信用好、风险低的优质小微企业,创新中小民营企业征信模式,鼓励无形资产质押,增强其金融产品的普惠性和可得性,推动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

其三,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积极探索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推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项目合理融资。促进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完善债券市场管理制度,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动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成立重点项目专项债券,加大债券市场创新力度。通过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带动社会资本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

其四,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制定金融开放政策,实现系统性、制度性开放,在开放中建设高标准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增强金融业全球竞争力和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逐步建立法制化的监管机制,健全跨境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防止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播。

其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稳定。逐步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加快建立完善的监管问责制,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推动建立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金融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重大风险事件处置机制。坚持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工作,确保汇率市场、资本市场、利率市场稳定发展,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6 结语

以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为核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本文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研究框架,通过分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以及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内在机理,并基于金融供给侧改革视角提出助力生产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优化、流通效率提升和消费需求扩张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奠定基础。同时,提出通过完善规范标准建设、鼓励中小银行发展、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金融供给侧改革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构建新发展格局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协同推进和融合发展,对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结构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结构性土非线性压缩特征本构模型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