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张翔娣
缺乏运动是整个生命周期死亡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合理孕期活动可以降低妊娠糖尿病、子痫前期发病率,防止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缓解孕期不适症状如便秘、腰背痛,改善睡眠,缩短第二产程,同时孕期活动还能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等[2-4]。2020年美国妇产科协会更新了孕期身体活动指南,建议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至少3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促进孕期女性参与体育锻炼。尽管孕期活动对母婴均有非常多的益处,但我国孕期女性运动水平不容乐观。最近一项来自中国15个省的调查数据显示,9.1%的孕妇整个孕期持续身体活动不足,仅36.2%的孕妇能保持身体活动充足[6]。研究显示,运动自我效能水平与个人进行运动的可能性高度相关,孕期运动自我效能可以解释和预测运动行为[7]。然而,国内关于孕期女性运动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南京市孕妇孕期的运动自我效能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孕妇制定有效的孕期活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2019年7月—2019年8月门诊产检的孕妇5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胎妊娠;年龄>20岁;孕周≥14周;自愿参加本研究;能够阅读问卷。排除标准:有运动禁忌证如先兆早产、胎膜早破、宫颈闭锁不全、宫颈环扎术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居住地、孕期工作状态、家庭月收入等)、专科情况(产次、受孕方式、孕周、流产史)、孕期活动量、丈夫锻炼习惯等。
1.2.2 孕期运动自我效能量表(Pregnancy-Exercise Self-Efficacy Scale,P-ESES) 2007年Kroll等[8]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研发了运动自我效能量表,2013年Bland等[7]根据孕妇的特点对该量表进行改良,形成了孕期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目前该量表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本研究采用杨红梅等[9]在2017年翻译的中文版孕期运动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包括克服运动障碍、克服情绪障碍、克服支持障碍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设有“强烈同意”“同意”“中性” “不同意”和“强烈不同意”5个选项,对应分值5分、4分、3分、2分、1分,总分10~50分。得分越高说明孕妇运动自我效能感越高。得分10~20分为低水平,21~40分为中等水平,41~50分为高水平。该量表的Cronbach′ s α系数为0.804。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由研究者在门诊产检等候区向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解释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取得知情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问卷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7份,剔除不合格10份,有效回收率97.4%。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本研究最终纳入487例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487例孕妇基本资料
2.2 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现状 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总分为(37.95±5.50)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最高的条目为克服运动障碍维度,得分最低的条目为克服支持障碍维度,克服情绪障碍维度得分偏低。详见表2。
表2 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得分情况 单位:分
2.3 影响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的单因素分析(见表3)
表3 影响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分
2.4 影响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的多因素分析 以孕期运动自我效能总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体质指数、受孕方式、流产史、丈夫的锻炼习惯是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孕期活动自我效能的多因素分析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5 影响孕妇孕期自我效能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3.1 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水平现状 自我效能概念广泛应用于运动和其他健康促进活动的研究。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运动自我效能是个体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而坚持运动的信念[7]。运动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孕期运动的情况越好[10]。既往研究显示不同地区运动自我效能差异较大[11-13]。本研究显示南京市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得分为(37.95±5.50)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杨红梅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高于梁艳等[11]的研究结果。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人口特征与杨红梅等[12]的研究人群基本相似,大多来自城市、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经济相对富裕的地区,具备较完善的孕期保健系统,能够获得丰富的孕期保健知识,且对知识理解和利用程度较高;而梁艳等[11]的研究对象农村人口占比较高,高学历人口相对较少,对孕期运动重要性认识不足。Melton等[14]研究也显示,农村孕妇对孕期体育活动的风险和益处了解不足或不准确。
从条目得分来看,得分最低的条目来自克服运动支持障碍维度,条目8“在没有咨询医生的情况下,我也有信心进行运动”得分最低,与程远尊等[13]的研究结果类似。研究显示,在没有医生的建议和批准的情况下,近42.2%的孕期女性不会进行运动[14]。然而,至少有25%的孕妇没有得到这样的建议[15]。在本研究中82.3%的孕妇可以通过2种及以上的途径获得孕期运动信息,但她们最想获得运动信息的途径排在首位的仍然是来自医护人员。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孕期应以休息为主,导致部分孕妇虽然知道孕期运动对母婴的益处,但仍然希望从医护人员处获得权威性的运动指导,来确定运动的益处和安全性,以获得运动的信心。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围生期保健人员参与孕期活动指导的意识,并且选择专业的途径进行孕期活动宣传,提高孕期女性参与孕期活动的积极性。
3.2 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3.2.1 超重或肥胖 本研究显示孕前体质指数与运动自我效能呈负相关,超重或肥胖孕妇的运动自我效能较低(P<0.05)。既往的多项研究也提示孕前超重或肥胖女性,孕期运动意愿、运动水平较低[6,16-17]。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影响着个体行为意向[18]。Downs等[16]研究发现行为态度是超重或肥胖女性孕期活动的预测因子,对于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增加孕妇和婴儿在怀孕期间锻炼的益处可能会激发超重或肥胖妇女的行为意向。Sui等[19]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女性虽然知道产前运动有益,但她们不能确定产前运动的具体益处。其次,与正常体重的妇女相比,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前就缺乏锻炼习惯,孕期体重增加使其接受运动建议的可能性更低[20]。因此,应加强孕期活动对母婴益处的宣传,孕期超重或肥胖的女性需要接受针对性的运动咨询,加深对运动益处的理解。同时,鼓励超重或肥胖女性孕前减肥和定期锻炼,可能有助于改善孕期运动自我效能,提高怀孕期间的体力活动水平。
3.2.2 流产史和受孕方式 本研究显示既往流产史和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对运动自我效能都有明显负面影响(均P<0.05),可能与妊娠压力大有关。Devlin等[17]研究显示,有流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害怕再次流产,焦虑、抑郁的状态较重,锻炼动机较低。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女性,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要承受生理、心理及经济的多重压力。再次妊娠时格外珍惜,“确保安全分娩”是此次妊娠的巨大压力来源。而对妊娠压力的应对方式不良可能导致运动自我效能的降低[21]。孕妇对孕期出现的任何不适会过度紧张,担心胚胎脱落,担心孕期运动可能诱发流产或早产、担心运动影响胎儿,从而减少身体活动,部分孕妇甚至采取卧床休息[22]。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女性,妊娠压力大于自然受孕的女性,妊娠压力与孕期活动水平呈负相关[21,23]。提示医疗保健人员制订运动方案时需要考虑孕妇的孕产史,重视孕期女性心理健康的维护。
3.2.3 丈夫的锻炼习惯 本研究结果显示,丈夫拥有锻炼习惯对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有正面影响(P<0.001)。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多数个体不喜欢单独锻炼,家庭支持是个体参与运动并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力量[24]。丈夫作为孕妇孕期最亲密的人,有锻炼习惯的丈夫能够创建良好的运动氛围,对孕妇锻炼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消除运动的不安全感,提高运动积极性,帮助克服运动带来的情绪障碍。一项针对非洲裔美国孕妇的研究也提示预防孕期体重增加过度的干预措施应得到伴侣和家庭的支持[25]。韩倩[26]的研究也提示,家庭支持尤其来自配偶的支持能够提升孕期女性运动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南京地区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女性、既往流产史、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孕妇是运动自我效能不足的高危人群,丈夫拥有锻炼习惯是自我效能的促进因素。提示卫生保健人员在运动指导时要考虑孕妇的个人情况,对于高危人群需要提供额外的运动指导。同时,孕期保健系统需要将孕期活动纳入常规的产前咨询内容,确保每位孕妇孕期都能获得科学的孕期活动指导,提升孕妇孕期参与运动的信心。
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①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仅在一所医院调查,纳入的研究对象城市人口居多,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都偏高;②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时已处于孕中晚期,缺乏孕早期数据,因此并未发现孕周对于运动自我效能的影响,而既往研究显示孕周也是运动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建议后期研究关注农村人口、低收入人群的运动自我效能;通过纵向研究了解整个孕妇孕期运动自我效能的变化轨迹;聚焦特殊人群的运动自我效能如妊娠糖尿病、子痫前期、肥胖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