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春华
从1951年中国航空工业局成立到国产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有一位老人的个人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有着深深的交集,他既是我国航空事业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他是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设计组组长,是中国第一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总体设计及副总设计师,更是中国航空史上罕见多个“第一”的创造者。他用47年的坚守,实现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
1930年,程不时出生于湖南醴陵,父亲是一位机械工程师,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喜欢用数学知识和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年幼时,程不时家住湖北汉阳机场旁边,他说:“那时候对飞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希望有机会能摸一摸这可爱的天使。”
少年时期,程不时跟随父母辗转武汉、南京、济南、桂林等地。在桂林读初中时,美国的飞虎队跟中国空军联队就驻扎在当地。他常看到画着鲨鱼牙齿的飞虎队飞机和日军飞机进行空战。一个“要起来奋斗”的念头开始在心中扎根。他想:“如果我也能设计出这么威风的飞机,把侵略者赶走该多好!”
尽管逃难生活颠沛流离,但程不时没有放弃学业。17岁时,他考进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没想到,第一天上课系主任就给他泼了盆冷水:“现在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势头很微弱,学航空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建议志愿学习航空工程的新生最好转到其他学科去。”接下来,航空工程系的同学陆续都转系了。但程不时没有动摇,“我一定要设计飞机,来巩固国防,捍卫国土。”
新中国开国大典时,正在读大二的程不时与航空工程系师生一起制作了一个“飞机灯”,他们用吊扇叶片做成能转动的螺旋桨,还在飞机翼尖和机尾装上红绿等颜色的灯泡,使得“飞机灯”在灯海中大放异彩。他和同学们推着使用电瓶供电的巨大“飞机灯”,通过检阅台时,受到在场学生们热烈的鼓掌和喝彩。有人对游行队伍高喊:“希望你们以后设计出真正的飞机。”程不时听到这话热泪盈眶,更坚定了他投身航空事业的信心。
1951年4月,国家航空工业局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由此诞生。恰逢其时,3个月后,程不时从清华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被分配到航空工业领域工作的大学生。3个飞机工厂、3个航空发动机工厂,是程不时步入航空领域领下的第一批任务。
1956年,中国决定要建立自己的飞机设计技术队伍。程不时临危受命,担任“第一飞机设计室”总体设计组组长。他要设计的飞机,是当时在全世界看来都“很难”的喷气式飞机。26岁的程不时顶着巨大压力,多方搜集和查找资料,绘制出成堆的总体设计草图,进行了大量技术计算与试验,使得他的设计更具独创性。不到两年时间,“歼教-1”首飞成功。这架飞机是由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它所装的发动机,也是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歼教-1”的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正式进入喷气式时代。
这一年,程不时负责总体设计的三款飞机——“歼教-1”“初教-6”“勤工号”先后升空。接着,他参与设计的超音速强击机“强-5”也翱翔蓝天。虽然取得这么多成绩,但中国飞机还是被一些人嘲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
1970年8月,中央启动“708工程”,开始研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程不时被任命为“运-10”总体设计组的负责人。“运-10”研制初期条件非常简陋,甚至连设计室都没有,设计人员只好在工厂食堂里绘图,有的在装运战斗机的空包装箱内工作。满是草地的机场,入夜后,蚊虫成群,设计员们不得不用报纸包裹起肘部及腿部。工作条件虽艰苦,但在程不时看来算不上什么,技术上的创新才是摆在中国人面前最大的难题。有些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中国想自主研制大飞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专家指导,白手起家,真的是难于登天。
由于飞机研制数据复杂,程不时想到用计算机数字化设计。可当时,只有上海计算中心有一台计算机,他几经努力终于申请到午夜和凌晨去使用。此后,他争分夺秒,日夜颠倒。十年磨一剑,程不时带领团队完成14万幅标准页的设计图纸,自编138个程序,在“运-10”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运-10”研制过程中,程不时首次在我国飞机型号设计中,大面积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他编写的《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受到广泛认可,他主持的“水系统调整重心的试飞方法”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历时10年,“运-10”飞机终于总装下线。1980年9月26日,首飞成功。“运-10”起飞重量110吨,最大速度超过0.8马赫,实用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超过8000千米。在更高、更快、更远的飞行性能上,“运-10”实现了我国20世纪内研制过的民用飞机从未有过的超越。试飞期间,其飞行轨迹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并七次飞抵拉萨。试飞最远航程3600公里,最长空中飞行时间4小时49分,从乌鲁木齐飞到上海只用了3小时42分,此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中国的这一壮举,令世界为之折服。成为继美、苏、英、法等发达国家之后,第5个掌握制造100吨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填补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
试飞4年后,“运-10”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研制工作基本停顿,国产大飞机的逐梦之旅也因此搁置。退休后的程不时仍每天花大量时间,撰写对中国自主发展大飞机的意见。他还参加各种讨论会,为“中国要造大飞机”四处奔走。进入21世纪后,程不时在网络上开通博客,写心得体会、科普文章,直抒胸臆:“中国要有自己的大飞机。”他始终做着最初的国产“大飞机梦”。
2007年3月,我国重启大飞机项目。一年后,中国商飞公司成立,程不时担任专家组成员,重续“大飞机”情缘。彼时的他已77岁高龄,有人质疑他年纪大,头脑不灵活了;还有人跳出来说:“停了这么多年,你还造得出大飞机吗?”他回答:“你要知道,‘运-10’研制时,我们中国是停了五千年,没有干过大飞机,这开天辟地第一次我们都干成了,现在停了24年,怎么就干不成!”
程不时深知从“大型客机”研制到“商用飞机”研制的转变,不止体现在字面上,更是从产品结构、技术路径以及市场探索全方位的提升。尽管前路漫漫,耄耋之年的他却激情满怀,他决意带领团队迈步从头越,全然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干。
2017年5月5日14时,“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缓缓滑行、爬升、腾空而起,经过78分钟的飞行,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平安降落,首飞圆满成功。“C919”的首飞不只是一个产品的诞生,更是一个产业的诞生。“它意味着中国诞生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民用客机产业,代表着中国人民有能力去开拓大飞机产业发展。”程不时如是说。
“C919”首飞成功后,程不时整理出这些年来有关中国大飞机的记录,陆续撰写了中国和世界航空界“世纪回眸”系列文章。并经常到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和学校讲课,传道、授业、解惑。在讲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声情并茂,给学生们介绍飞机的前世今生。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引导年轻人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他说:“年轻一代是幸运的,因为飞机事业可以成为他们一辈子的事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航空事业中,他们一定更坚定、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