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一份心仪的工作难吗?在任何时代,这个答案或许都是肯定的。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还有许多关卡等待你去闯。不惧怕,就是第一关的通关密码。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你们的时代。去感受,去创造,去实践,在新的征程上书写你们的篇章。出发吧,年轻人!
真正考虑以后要做什么工作,小诗是从高三才开始考虑的,“这么多年来,我们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可高考结束就要选择不同的路了。但是好像从来没有人跟我们说过,该怎么选择以后的职业。”
填报湖南某985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她更多的是看中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然而大一半学期的学习下来,她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考虑再三,她决定转专业,最后在几个感兴趣的专业中选择了新闻学。
好工作到底是什么?小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得是自己感兴趣的。转学新闻之后,小诗觉得找到了一些方向。大二把落下的功课补完,她开始思考以后要从事什么媒体工作,纸媒?电视媒体?新媒体?她想,那就先去实习尝试一下。
大三那年暑假,小诗去某互联网视频平台实习,被分到一个剧本杀栏目组做策划。可将近5个月的实习里,小诗感到自己的参与度低,没有成就感。不过这次实习经历让她确定,自己不太适合做电视媒体,大四再实习时,她选择去一家杂志社。
转眼快毕业了,想继续深造的她发现传媒专业考研“太卷了”,于是想“换个赛道”出国留学,可国外疫情严重,不得不将这个计划搁浅。
去年年底,小诗申请了香港几所大学的研究生,没想到,很多无法出国留学的人都做了和她同样的选择,“我报的专业只收90人,有1000多人报名,太难了!”
小诗的申请最终没有通过。时间来到今年4月,此时已经错过学校的春招,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于是抓紧时间在各大招聘网站投简历。
听说小诗不打算考研要找工作,妈妈第一个表示反对:“你看那谁谁家的小孩,国外名牌大学毕业的,现在回来几年了都找不到工作。”较真的小诗反问道:“到底是谁家的小孩?你把他的电话给我,我去问问怎么就找不到工作了。”电话那头的妈妈不说话了。
尽管找工作的心情有些焦灼,但小诗没有乱了阵脚,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她会根据岗位要求对简历做相应调整再发送,“不能一份简历用到底,得让别人看到我和岗位相匹配的地方。”但在投了20多份简历却只收到1份通过初筛的邮件之后,小诗陷入了自我怀疑,觉得不考研真的会找不到工作。一个多月后,小诗收到了老家重庆的一家青少年杂志社的复试通知。视频面试时,负责人问到她对纸媒的看法。小诗结合自己在杂志社实习的经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转正后月薪7500元,提供午餐、工作环境好、离家近,尽管只是一家民营企业,小诗已经很满意了,反而是妈妈让她再想想,“找个稳定点的,工资低一点也没事。”
找工作真的那么难吗?小诗觉得,“找不到工作”很多时候是一种社会焦虑,“找不到”和“找不到预期的”是两码事。“可以理解大家有更高的预期,但我们首先得去做才会有收获。”
7月中旬,小诗就要奔赴职场了。从选择专业到选择实习,她很庆幸自己一直在不断尝试,一点点找寻到自己喜欢的那个领域。接下来,她只想好好工作,把一切,都交给实践。
5月的最后一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行“校园说唱之夜”,前几天刚结束答辩的范宜然登上舞台,一连3首原创歌曲,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范宜然是建筑学专业(5年制)的应届毕业生,他也是一位原创说唱歌手,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视频制作人。拥有三重身份的他,在B站拥有6.4万粉丝,制作的上百个MV中有多个播放量超过百万,也创作了不少原创说唱歌曲。
范宜然是河北人,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他会制作VLOG放松心情。
对于未来,范宜然最初的设想是到设计院或建筑师事务所当一名建筑设计师。大学期间接触了视频制作之后,他找到了建筑设计和创作MV的共同点:二者都是创造新世界、获得成就感,并获得他人认可的过程。
2019年底,他为学校的说唱团队制作MV。2020年,他自告奋勇帮B站的一位说唱歌手制作歌词MV,最终收获近200万的播放量。此后,他开始创作自己的说唱歌曲,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令范宜然感到“特别酷”的一点是,他把学到的建模知识运用在视频素材的制作上,也把不少美学与设计知识,运用在MV元素的设计过程中。每当有音乐人请范宜然制作MV时,他首先会充分熟悉歌词内容,然后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具体的画面,做出重点突出、视觉效果震撼的MV。
范宜然逐渐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视频制作人,“当你每天都在研究一件事,并且持续付出的时候,两三年时间就能做出成绩。”
去年8月,范宜然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忙着上专业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MV制作让他的日程表排得很满。面对升学和工作的压力,范宜然对未来的人生方向有些迷茫。
他找了个时间和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大学老师聊了这些困惑,老师说的一句话让他很受触动,“考研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做的决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样,有机会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爱好。”
范宜然曾经在事务所实习过半年,在真实的职场了解到建筑设计师的工作日常后,他发现这份工作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有时会为了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和自己的性格不太符合。
理清头绪之后,范宜然把考研教材全都送给了学弟学妹,决定放弃考研。其实,父母有一段时间特别反对他做全职UP主,希望他能够考研继续深造。直到大四的时候,范宜然实现了经济独立,父母也发觉,这份看上去像“打零工”的职业可以让他养活自己。
现在,范宜然对自己的自媒体账号运营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他决定把精力用在视频制作和音乐创作上,并创建一个专门为说唱音乐人尤其是新人服务的团队。
在范宜然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自媒体行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有做自媒体、做音乐的人都需要持续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让自己变得更特别。我希望大家可以敢想敢做一点,不要太理想,也不要太现实。”
范宜然说,他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能为这个世界留下声音和影像。因为物品容易丢失,而声音和影像可以被电子媒介记录,能保存很久,不会消亡。
今年22岁的谢宇科是四川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在身边的同龄人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的时候,她已经当了近40次职业伴娘。
第一次当职业伴娘的经历很奇妙,谢宇科在网上看到杭州萧山某婚礼招募伴娘的信息,刚好那段时间家人让她回杭州一趟,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性格本就有些“社牛”的谢宇科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走上职业伴娘的道路。
做伴娘是个体力活,早上四五点起来化妆,接着要配合新娘完成堵门、接亲等仪式,大多数时候早上没时间吃饭,要一直饿到酒席开始,还要随时保持好的精神状态陪在新娘身边,事无巨细,直到婚礼结束。
做伴娘的确辛苦,但谢宇科更看重另一面,“每一场婚礼都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礼仪,这可比单纯旅游好玩多了。”
她参加过海南三亚的豪华婚礼,也被云南楚雄的乡村婚礼深深感动过。近40场婚礼给谢宇科带来的不仅是新奇的体验,也让学金融的她意识到一个商机:“职业伴娘”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她做了一些市场调研,也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如今很多人都晚婚,结婚时身边找不到适龄且未婚的伴娘,此外还有社交少、亲友忙、地区限制、疫情限制等等因素,也会导致朋友无法到婚礼现场做伴娘,“这就说明职业伴娘是被需要的。”
伴娘租赁,一个在人生大事中临时建立的契约关系,让谢宇科找到了有趣又可以赚钱的“新职业”。今年年初,她搭建了一个职业伴娘信息平台,让需求方找得到伴娘,也让想当伴娘的人有机会兼职。公司的5位合伙人分别负责产品、研发、运营、整体架构等,创业资金也是大家一起筹备的。
创业并不容易,作为刚出社会的00后,谢宇科感到在这个领域可借鉴的经验太少了,整个过程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先考虑到的是伴娘的安全问题,他们通过“实名认证、手机定位、强制保险”的三重保护,保障伴娘的人身安全。雇主不仅要实名认证,还要上传婚宴认证。在用人方面,他们与一些学校进行了校企合作,校方为公司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公司为校方提供学生的实训机会,双方互利。
如今,平台已经上线了小程序,成交量近千次。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谢宇科觉得最难的一环是人员管理。她知道怎么去做好一个伴娘,但当肩上承担着更多责任的时候,当面对员工们的时候,她还是不知道处理问题的最优解。怎么去激励员工,怎么去建立被员工接受的企业文化,如何强化管理机制等等,她和合伙人仍在摸索中。
半年的时间,谢宇科带着她成立的公司一步步向前,吸纳了5万余名伴娘储备,帮助近千对新人完成了理想中的婚礼,也让社会更加认同“职业伴娘”这个职业身份。
作为今年1076万名毕业生中的一员,毕业后的“小谢”成了“谢总”。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她希望全心投入到公司的经营中,把最有特色最有优势的基础打好,再继续拓展新的业务版图,“人们都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当没有肩膀可站的时候,那就干脆自己成为那个巨人吧。”
尽管本科批次合并已是大势所趋,但几个月前,在一个名为“普通二本找工作有多难”的微博话题下,依然充斥着这样的评论:“二本生在大学生里是中下的存在,找不到工作不是很正常?”
二本生就代表了“碌碌无为”吗?二本生就一定找不到工作吗?
海棠是广东惠州人,在东莞一所民办二本读法学。校招的时候,一些本地大型企业来开宣讲会,海棠没有去。她知道这些企业在招聘现场不会明确写出对求职者的院校要求,但打开他们在招聘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就会知道,要求是985、211院校。
但后来她发现,原来还有例外。海棠的同学收到了深圳一家“红圈所”的offer。这种国内顶尖的律所,通常只要名校毕业的法学生,而她的同学正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实习经历、大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录取。
海棠在这一刻发现,“当你有了其他光环的加持之后,是不是名校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和希望留在大城市的同学不一样,海棠更想留在家乡工作。找工作半年来,海棠投出去了十几份简历,收到回复的寥寥无几,她一度感到很焦虑:“没有工作的时候,人容易迷失自己,每天也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
今年6月,海棠考上了当地司法部门的一个编外岗位,年薪9万元左右,每天朝九晚五,离家近,“现在有点搞不懂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焦虑。”
李健是江西某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的目标很明确,要找建筑行业的工作。他的第一个offer来自杭州某建筑公司,工程监理的岗位,月薪4500元,包吃包住。
虽然是单休,但李健表示理解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原本准备和这家公司签三方协议,他的室友在网上看到广州一家能源国企在招聘应届生,便叫大家一起投简历试试。没想到,这家公司把他们宿舍4个人都签了下来。
相比于杭州那家公司,广州这家公司的待遇稍微低一些,包住不包吃,施工员的岗位也比工程监理更“苦”。李健承认自己有被国企的光环吸引,但同时也看中了这个岗位的职业前景和上升空间。
李健不着急,做好了慢慢来的准备。他很清楚,施工员这个工种,一毕业就能拿到上万元月薪的概率很小,“现在这么多名校生、研究生,和他们比起来,二本学历确实没有什么优势。”
说到自己的优势,李健觉得,可能就是不怕吃苦,愿意从基层做起。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做事就能学到东西,之后就有机会慢慢往上升。
拿到offer的那天晚上,全宿舍的人一起出去聚餐庆祝了一番。举杯之间,大家满怀对未来的期待。6月底,他和几个室友一起到广州的总公司报到、集中培训,然后大家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在工地上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李健说,做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作,人需要跟着工地项目走,如果盖一栋楼工期是一两年,就必须得在那里待那么久。
入职前,总公司给他们发了一份意愿征集表,李健填写了老家附近的地方。“希望离家近一点的,毕竟父母年纪大了,我姐在外面工作,家里没人,总有一个人要离爸妈近一点。”
史上最多一届毕业生来了。用人单位是否能就此告别“招人难”?答案也许没那么乐观。
我们是一家为房地产行业提供推广服务的传媒公司,一直以来倾向于自己培养员工,因此每年招的新人都以应届毕业生为主。
我是公司的合伙人,平时会负责人员招聘的相关事宜。从2020年开始,我明显感觉到每次发布招聘后,收到的简历数量变多了。最多的时候,我早上一打开邮箱,里面已经躺着100多封简历,尽管当时只是要招2个文案。
但与此同时,简历的初筛通过率和人岗匹配度均在降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于现在年轻人惯用的“海投”战术—— 不管什么岗位,通通一键投递简历。你想要得到这份工作,首先得从自身出发分析优劣势,再在简历上做相应的调整,提高“被看见”的概率。
去年我们有过一轮招聘,5位应届毕业生最终都因为与岗位不匹配没有通过试用期。这是我们公司成立8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经历,以前极少有新人不能通过试用期。
同事小A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房地产销售,后来到我们公司应聘文案。因为是同行业,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她的成长比较快。可入职不到一年,她选择裸辞。我问她接下来有什么规划,她说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换个行业试试。
没有职业规划,抱着“浅试一下”的心态求职就业,对于公司,对于同事,甚至是求职者自己,都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损耗。
现在很多媒体都在说“00后整顿职场”,我觉得这样的论调有些误导年轻人。首先,你要摆正态度,自己是来做事的,一开始甚至是来学做事的。去年没有通过试用期的应届毕业生小C,有一次交给他写一篇推广文案,因为改了四五稿没通过,他就不改了。在甲方要求的节点到来前,部门总监只能自己重新写了一稿。小C觉得很委屈,事后找我投诉总监不尊重他的劳动成果。
在发现应届毕业生的成材率在降低之后,我们选用时也会更加谨慎。加之近两年收到的简历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尤其是从一线城市回流的求职者多了许多,他们身上行业头部企业的工作经验,是我们最看重的。
当然,应届毕业生也有自身优势。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行业格局基本上是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公司转型速度加快,过往的工作经验有所贬值,应届毕业生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仍有很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同事小E毕业后进入公司,工作投入度很高,她最大的优点是学习吸收能力特别强,工作中出现过一次问题,她会总结、分析,下次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交代她的事情都能保时保质完成。因为她的快速成长,工作能力和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些老同事。
这一两年,因为行业处于低潮期,业内很多公司业务紧缩,开始降薪裁员。当公司业务份额下降,员工的收入会受影响,这个时候如果保岗位、保收入,自然会优先留用业务能力突出的同事。
我想对年轻人说,企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能做事的人。所以,别怕,去闯,去成为那个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人,去成为那个在岗位上不可替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