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希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山西省某县级中医医院始建于1981年,其前身是美国人修建的“友爱医院”。是该县唯一的一所集医疗、预防、教学、康复、科研、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随着国家各项中医事业的日益发展,该医院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人员的增多,设备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医保政策的全覆盖及报销比例的提高,大量患者选择到基层医院就诊,造成患者急剧增加。这使得该医院现有的建筑资源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和标准,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就医需求,甚至出现一些危房,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该医院在县政府的指导下,拟在该县外围环路地带选址,新建一处300床位的中医医院。
这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大同小异,其主导思想就是建筑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做到最小,物质的循环做到公道、节能。一方面要重视环境的概念,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医院建筑将来的发展、扩建等,使之能像有机物一样自然生长。
一方面,充分满足中医各科室的使用要求,从较为长远的角度出发,在功能使用方面达到现代化、科学化的模式。另一方面采用智能化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医护职员使用方便,减少物流、人流的长间隔运行,同进能使物质的利用,如空调、电力等达到最大程度的公道,有效地利用。
人性化的医院设计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使医院建筑不仅是就医、诊疗的场所,而是充满温馨和人情味的城市化空间,给人安全感和信赖感。这需要根据中医院总体规划,合理组织好人流、物流、车流等,使门诊楼与院内住院部以及其它设施关系合理,流线通畅,并符合中医院的长远规划。并注重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力求使新建门诊楼与整体环境相匹配协调,又独具中医特色,体现出现代精神。同时结合室外环境的规划为将来总体规划中的广场、停车、绿化等预留出恰当的空间。
3.1.1 场地竖向设计
该工程选址位于该县外围环路附近,地块三面环山,只有东侧毗邻城市道路,用地内部存在较大高差,西高东低高程在790.466~810.336之间,最大高差达到19.87m,中部、南部、东部较大范围地坪较和缓,高程在790.466~793.000之间,高差约2.5m左右,高坡度地区面积占总场地面积比略小于1/3。由此可见,场地建设限制条件十分多。为实现高效的建设目标,方案采用了集中式的布局形式,将主要医疗建筑集中在相对平缓区域建设,并结合场地地面高差进行了土方计算和场地设计,将场地分为三块不同标高的台地进行设计,中部、南部、东部为第一标高台地,设计平均高程为792.5,占总场地面积约3/5,北部为第二标高台地,设计平均高程796.500,占总场地面积约1/5,西部为第三标高台地,设计平均高程800.100,占总场地面积约1/5。台地之间采用坡道连接。第一台地为本次工程主要建设用地,第二、第三台地为医院预留未来发展用地,长远考虑国内中医院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考虑作为医疗养老建筑用地。
3.1.2 功能分区设计
门诊、医技、住院综合布置在场地中心位置,其余附属用房围绕其布置。其中,食堂、液氧站设计在场地的西南角,既考虑食堂的服务属性,将其面向主广场设计,又考虑液氧站的危险性,将其远离主要道路,放在较为隐蔽的位置;垃圾房、换热站设计在场地的北部并临近场地次入口,这主要是考虑到其多为住院楼服务的功能性质以及方便出入且不与就医主流线交叉流线需要;污水处理站设计在场地最低点及城市主导风下风向的东南角;门房及消防水泵房结合设计,放在东侧主要出入口位置;综合楼南侧设置广场和集中的园林景观。(总图见图1)
图1 总平面图
3.1.3 交通组织
此项目对外交通主要为东侧城市道路,在该路上设置两处出入口,南部一处为医院主出入口,为医院第一形象入口,北角一处为次要车行出入口,为辅助功能出入口。
院内交通流线简洁,以医疗综合楼为中心,呈环状布置,将机动车辆的行驶控制在场地内环形主干路上,方便到达各个建筑物。院区内道路均为6m宽双向行驶机动车道路,满足消防要求,住院部北侧设置消防登高场地。
院内设有机动车地面停车场与自行车停车棚。临近两处出入口,以达到停车便捷、减少车辆在院内相互干扰行驶的目的。地面停车场设计停车数为88辆,其中靠近急诊部设有两处救护车专用停车位。
3.1.4 景观设计
本案例中在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南侧主出入口前设置连通院区东部场地主出入口的大型集散广场,广场的南侧设置延续的带状集中景观绿化,通过广场、绿地、景观小品等要素,在地块内部形成较大面积的休闲用地,结合其他分散的绿地,达到优化就医环境的目标。
综合楼南侧结合广场设置绿化景观节点,以特色景观绿化、建筑小品、休闲广场及道路铺装构成一组别致的特色景观,将公共绿化、休闲活动场地贯穿其中,共同打造变化丰富的就医室外环境。
绿化景观注重与中医建筑特点相结合,体现“以人为尊,融于自然”的设计原则。绿化以实现园林景观和谐流畅,连绵不断的效果为目标,植物品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以适于当地气候条件,采用多种类植物的搭配,将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分层搭配进行设计,在不同区域结合地形营造四季更替的植物季相景观。另外充分利用院区道路和景观绿地的高差,使植物、山石、叠水等营造层次错落的立体景观。结合中医院的功能性质,设计中式园林景观,强调绿化协调性,以实现中式园林盛景。
医院医疗功能较其他公共建筑相比十分复杂,各个科室均有其自成一体的空间布局需求,平面设计需注意根据各自特定功能特点合理的设置位置,将结构形式、柱网设计、功能布局、管线走向等因素综合考虑,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协调性,做到场区内建筑布局的完整统一。
基于以上分析,该项目的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平面主要分为三大块功能,住院楼位于北侧,门诊楼、医技楼并列位于住院楼南侧,三者之间每层均有交通联系。门诊楼、医技楼与住院楼在一层由医疗街贯通。此外,在住院楼东西位置对称设置两栋地上1层建筑,分别为东侧的急诊部和西侧的高压氧科楼。
综合楼主入口位于南侧,结合主入口设置连通门诊、医技、住院部的中央医疗集散大厅。
其他各层功能布局如下:地下一层主要功能房间有:CT室、核磁共振室、肠胃造影室、X光室等放射科室,生活水泵房、生活热水热交换站、配电间、弱电间等设备用房以及库房。
一层主要功能房间有:中央集散大厅,急诊科室,门诊外科诊室,妇科诊室,儿科诊室,中心供应室,中药房、西药房、煎药室、制剂室等药剂科室,高压氧科及康复厅等中医理疗房间。
二层主要功能房间有:推拿室、针灸室等中医特色内科诊室,B超室、彩超室、心电图、脑电图等医技功能科室,胃镜室、肠镜室等内窥镜部用房以及办公区。
三层主要功能房间有:采血室、配血室、血库、PCR区、HIV室、分析中心等检验科用房,手术室用房,办公区用房,信息中心用房等。
四层主要功能为产科手术室及产科病房,另外,三层与四层之间设置手术室设备夹层。
五~九层主要功能房间有:值班室、医办室、病房、护士站、治疗室等住院部用房。
出屋顶设备间主要功能房间有:太阳能水箱间、消防水箱间、电梯机房等设备用房。
总建筑高度43.00m,为一类高层建筑。
门诊楼、医技楼部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其中地下一层层高5.4m,一层层高5.4m,二~三层每层层高4.5m,出屋面楼梯间层高3.3m。
住院楼部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其中地下一层层高5.4m,一层层高5.4m,二层、三层层高4.5m,四层~九层每层层高4.2m,出屋面设备间层高5.4m,手术部夹层层高2.19m。(剖面图详见图2)
图2 剖面图
该医院所在县属于北方寒冷A区。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体系,外墙均为3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内墙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墙,需要冬季采暖的房间均设置采暖措施,采用低温辐射供暖系统。
外墙保温材料采用了A级保温材料岩棉板,外墙立面采用了干挂石材和真石漆结合的方式;屋顶保温材料采用了挤塑聚苯保温板;外窗和幕墙材料则采用了断桥铝合金中空节能玻璃。利用了多种节能材料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并达到绿建一星级标准。
建筑造型设计是在建筑整体空间设计的基础上,在满足内部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对建筑体量、立面、色彩和室内外环境等进行统一的艺术设计和空间构成处理,形成整体协调的建筑形式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造型设计中,要结合总平面布置,运用空间的渗透、穿插,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要在体现时代感和创新性的同时,与中医的内涵和传统概念相协调,为此,建筑整体布局呈中轴对称形式,外立面设计也协同呈严格中轴对称的形式,立面设计以仿古风格为基础,用竖向线条为载体,将实体墙面与玻璃幕相间设计,采用建筑形象大气并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采用标志性的中式建筑元素——坡屋面,方形序列的格子窗,局部深红色仿斗拱细节处理,这些都充分体现山西的传统建筑风貌,同时,为使建筑不失时代感,外立面墙体主采用深灰色干挂石材,加深稳重和高级感,丰富了造型,也灵活了建筑空间。(效果图见图3)
图3 建筑效果图
本案例选址地处山区,场地与外围高差较大,需考虑地质灾害影响,设计之前应进行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通过对建设用地及其影响区范围内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的分析、研究,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以及生命财产的危害,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建设用地的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因场地高差大,如何经济的利用场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方案顺应地形,设计三个高度的台地,利用高差小的大面积地区作为本次建设用地,将第二、第三台地作为后续发展用地,便于医院后期扩建,整体进行土方平衡计算,最后达到填方和挖方相对平衡的状态,既利用了场地又节省了投资。
中医院建筑性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建筑风格方面向中式建筑的倾向,我们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上,常对当地的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提炼、转化、应用,本案例中,大胆采用了坡屋顶和高层建筑的结合形式,利用现代科学建设手段,实现了传统符号和现代建筑的结合,反过来让其独特的建筑形象成为中医院的形象代言。因此,传统与现代,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院的功能已不局限于普通的中医诊断理疗功能,已具备完善的综合医院的治疗功能实力,与普通综合医院相比,中医院除了具备中医诊疗功能,还囊括了绝大部分西医科室,如手术部、产科、放射科等功能科室均需以标准西医科室设计。此外,中医侧重疗养,中医建筑中需要设置大量的理疗部门,且因中医的特色治疗是以医生为主,不同于西医以技术为主,中医门诊需在明显位置设置特色专家门诊部门等内容。因此中医院设计较普通综合医院功能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在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兼顾的内容更多。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探讨,全面的分析了新时代下中医医院建筑方案的设计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在不断的变革呈新,作为中医院的第一形象,中医院建筑也应不断创新,将现代手法和传统手法结合,呈现一种全新的建筑空间面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