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档案馆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这份珍藏于河北省档案馆内的“1号档案”,是河北省档案馆第1号全宗第1号目录第1号卷的第1号件,名为《出路》,是中共顺直省委机关刊物。
顺直是顺天府和直隶省的简称。中共顺直省委建立于1927年8月, 1930年12月底中共顺直省委撤销,中共河北省委成立。
1928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派,刘少奇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身份到顺直工作。为统一党内认识,刘少奇等人倡议并于1928年11月出版了《出路》。
刊物的名称,是针对当时顺直省委内部分党员思想中产生的“党有没有出路”的疑虑而确定的。而这份红色期刊,也见证和记录了中共顺直省委和河北省委奋斗求索的难忘征程。刘少奇要求各地党组织早订购、多订购,最好达到“每个同志都必须有一本”,从而加大顺直党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北方党的工作和发展。
正如刘少奇在为《出路》所写的序言中讲到的,这条路是很艰难的血路,而不是平坦大道。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顺直省委和河北省委的处境尤为艰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肆的屠杀。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顺直省委和河北省委先后遭到了六次大的破坏,省委书记的变更有二十多次,多任省委书记牺牲。
华北地区的党组织,长期处于跌宕起伏的状态。这些年,仅省委书记就因为被捕、被杀或者犯下错误,换了不下二十来位,这在全党是极为罕见的。
图1 河北省档案馆馆藏《出路》
1935年,由于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停止活动,中共中央正走在长征路上,中共北方局及河北省委与中央失去联系,成为一个 “孤儿”。不仅在工作上得不到中共中央的及时指导,而且经济上也得不到接济,加上那年华北大旱,遍地灾民,同志们不能出差,无法开展工作。
为了渡过难关,时任中共北方局书记兼河北省委书记的高文华想尽了一切办法,但经费依然紧张,连吃饭都成为了严重的问题。
高文华的妻子贾琏眼看家里没有一点粮食,就想把挂在墙外装饰门面的一块腊肉取下来吃,但高文华坚决不同意。因为他是以商人的身份为掩护做地下工作的,那块腊肉不仅是避免特务起疑心,同时也是地下党同志前来联系工作时报平安的标志。
为了保证省委能够开展工作,万般无奈的高文华做了一个决定,卖掉自己唯一的儿子。
图2 顺天府地图
我们现在不这么做还能怎么办呢?同中央失去联系这么久了,没有经费,可是我们的工作不能停,一定要继续下去,别怪爸爸妈妈心狠,别怪我们……
当时高文华共有四个孩子,只有最小的是男孩。于是就把仅仅四个月大的儿子卖了五十元大洋。
孩子,一定要接回来,我们的革命再困难,也不能用这种办法。
党组织在得知此事后,曾多方打听并托人寻找孩子的下落,但始终没有找到。
高文华晚年回忆时说,“我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困难是暂时的,逆境是可以扭转的。有了这个信仰,哪怕是个人的生命、血肉之躯都可以奉献出来。”
“进步的党,进步的同志认为党是有出路的,是愿意走这条艰难的流血的出路的。”在《出路》的绪言中,刘少奇这样写道。
历经六次大的破坏和二十一次调整的河北省委,屡破屡建,在血雨腥风中斗争不止、奋进不止,组织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并进行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共顺直省委常委郝清玉曾在《出路》中写道,“我们既是共产党的信徒,共产党就是我们的终身出路”。
由于叛徒出卖,郝清玉于1931年4月被捕。当敌人告诉他只要在所谓“反共启事”上按个手印就可以重获自由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敌人说:“要我叛党做不到!你们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人民,应该反省,我是革命到底,无过可悔!”
由于长期艰苦的斗争环境和监狱恶劣的生活条件,郝清玉身患重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于1935年9月病逝于监狱,年仅31岁。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一个政党团结奋进的旗帜。把党作为终身出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畏牺牲、矢志奋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英勇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