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退役运动员群体就业的新规律探析
——基于江苏省2016-2020年退役运动员就业数据分析

2022-09-24 09:33周靖弦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就业率运动员运动

周靖弦

引言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我国退役运动员总数量累计已超过30万余人,我国运动员的规模已经从1977年的1200人左右,增长到2021年的2万人左右,每年退役运动员人数超4000人,在奥运年或全运年之后还会迎来更大的退役潮。近几年由于冬奥会的举办,冰雪项目迅速发展,专业运动员的招收规模还在不断增长。从劳动保障政策的角度看,2002年之前选择退役的运动员再就业时处于高位,之后随着运动员自主择业文件出台,高等教育扩招,高校毕业生年年上涨2021年毕业生达到909万人,这使得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显严峻。

1 研究背景与样本概述

通过调查江苏省近5年退役运动员就业去向与就业状况数据,以此为样本,涵盖2016-2020年江苏省退役培训班的197名退役运动员,自变量采用性别、运动等级、运动项目、最好成绩与运动等级和受教育程度,因变量采用退出途径、就业单位、就业区域等。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续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2 数据与趋势分析

2.1 就业去向总体概况

为了更好地分析,退役运动员就业去向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就业、升学和未就业,其中把退役后申请到国内外就读本科或研究生列为升学。在197个样本中,就业的退役运动员为146人,占样本的74.11%;第二是升学,共计40人,占样本比例20.03%;就读研究生有6人,占比3.04%,就读本科有17.26%,当年度未就业共有11人,占比5.58,暂不准备就业者和待就业人员都包含在其中。总体而言,江苏省退役运动员作为省内竞技水平最顶层的群体,从调查的就业结果来看,还是比较理想,有些项目运动员甚至成为各地争抢的宝贵资源;但现实中有一小部分退役运动员存在未就业现象,说明退役运动员在这过程中,多少存在一定困难,具体存在哪些困难,我们将进行进一步分析。

表2 退役运动员就业去向与主要变量的交互分析

研究主要运用spss对样本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95%置信水平下,除性别外,被调查对象的运动成绩、运动等级和就业时学历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去向均存在有效影响。

在性别方面,女性运动员退役后选择就业的比例高于男性运动员12.32个百分点,这可说明,女运动员就业的需求高于男运动员;而升学方面,女运动员整体升学率低于男运动员6.71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升学方面,女运动员高于男运动员1.01个百分比;在未就业方面,男女运动员所占比例都不高,均低于10%,其中女运动员未就业率明显低于男运动员。

运动成绩方面,不同成绩对就业、升学和未就业均有明显影响。获得世界大赛前三、亚洲大赛前三以及全运会前三名的运动员,就业率与升学率能达到100%,其中世界大赛和亚洲大赛前三名获得研究生升学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世界大赛获奖者与亚洲大赛获奖者读研率达到33.33%和10%,这说明运动成绩对文凭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对全运会前三、全国大赛前三和全国大赛4-8名的就业和未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异;升学方面,比例高是因为部分获得此成绩的运动员退役时年龄还在高中或本科在读时期,当年研究生升学率仅占比1.01%与世界大赛和亚洲大赛获奖者有显著差别;而仅获得省比赛前三或未有任何正式比赛成绩的运动员,就业率显著下降,未就业率明显上升;从运动成绩来说,在队期间获得全国比赛前八名的运动员就足以说明其足够优秀和出众,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对有较好运动成绩的运动员,明显更青睐。

运动等级方面,国际级健将和国家级健将的升学率加就业率均能达到100%,而一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就业率明显下降,未就业率显著上升,健将就业率高出一级与二级运动员近二十到三十个百分比,而未就业率一级运动员高出健将运动员十一个百分点,二级运动员更是高出健将运动员二十八个百分点,这说明运动等级与就业率和升学率呈正相关,运动等级对就业有重要影响作用。

学历方面,发现不同学历对运动员再就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次调查中退役运动员就业时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与升学率相加,达到100%,其中就业率83.3%,升学率16.7%,未就业率0%;本科毕业就业率与升学率达到96%以上,其中就业率75.54%,升学率21.19%,未就业率3.26%。第三是大专毕业就业率33.3%,升学率0%,未就业率66.67%;最后是中专毕业就业率25%,升学率0%,未就业率75%。

根据各国研究数据显示,拥有高等学历与文凭的人群就业优势远在其他人之上[1]。文凭筛选理论认为, 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根据个人能力进行分类的市场信号[2]。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教育水平是个人能力的信号, 较高的教育水平代表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二是较高的教育水平是进入高档职业阶层的通行证[2]。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等性,雇主实际上永远都不能完全了解应聘者的实际生产能力,这使得运动员再就业时学历文凭、运动员等级和运动成绩等成为劳动市场上最要的筛选信号。雇主能够通过观察运动员这三方面的信号判断他们认为生产劳动与某些特征之间的关系,减少判断错误导致的损失。对运动员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运动成绩越好、运动等级越高越容易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2.2 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

省队及国家队运动员在专业项目上具有较深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在能力方面,特别是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快速反应能力都比较强,但这些能力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展现出,且运动员离开原就业领域,运动成绩与等级信号将很大程度失去效用。而非体育竞技类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学历水平、毕业院校、班委干部任职情况、活动策划能力及社会工作经历等却是专业运动员的“硬伤”。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运动员就业单位的选择?退役运动员最终去向何方?我们通过进一步调查有了一下结果:

表3 退役运动员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

表3数据根据197名退役运动员所从事的就业单位进行归纳整理,主要以就业岗位进行了划分,第一个变量机关事业单位,包含组织安排在运动队或原单位就业。第二个变量为企业就业,包含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第三个变量为学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单位、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单位。另外创业者因为就业性质特殊,为便于研究,单独列为创业作为自变量。从表格上看,退役运动员在再就业选择时呈现多元但不均衡的趋势,事业单位就业比例达到46.19%接近半数,学校任教比例为29.44%,企业就业比例为16.75%,创业就业比例为2.03%。为什么事业单位比例最高接近半数,这个现象通过职业锚理论能得到答案。职业锚理论是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Eo.HoSchein提出的以个人角度为出发点的职业选择理论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即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3]。职业锚概念有一下几个特征,第一,强调实际工作经验;第二.强调能力、动机和价值观具有相互作用,对职业决策和选择具有一系列驱动和制约的功能。第三,职业锚只有在早期置业的若干年后才能被发现[4]。他们表现为人们逐步重视自我擅长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自我的能力。结合以上三点,职业锚在一个人的工作生命中发挥出如下的功能:编排经验、识别长期贡献区、对一个人要求发挥作用的工作情境的性质提出标准、识别抱负模式和个人用以衡量自己的成功标准[4]。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见,运动员在分析完自己的能力、动机和就业价值观后,选择在事业单位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单位,达到46.19%,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再就业时符合以上几个特征,相对比普通高校就业者而言,运动员首先有专业度较高的且长期的职业经历;其次他们经历过一次职业中断,更看重工作稳定性,就业价值观更倾向于稳定的岗位;第三,在前职业经历中,运动员能发现与重视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并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比较后发现自己的优势,既专项技能。所以在事业单位工作就成为退役运动员就业选择的主要参考。选择教育单位的排在第二,首先大部分学校都属于事业编制,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其次当前学校对体育教师重视程度空前,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正在面临转型,继续要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体育教师,竞争的加剧使得很多学校纷纷重视退役运动员,重视体育教育,并开始组建运动队,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专业运动员来任教,所以从事教育行业当人民教师成为离队后运动员们的最优选择。企业就业者相对较少,但随着国家推进“双减”政策,体育作为非学科类成为大热门,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成为教培行业新风口,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体育人才成为行业“香饽饽”,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校外体育类素质教育培训课程受到88%的家长欢迎。这说明当前市场群众对教练的需求量增加,企业尤其是体育培训类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急需体育人才,所以企业就业也是今后退役运动员就业选择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创业方向无论对哪一就业群体而言都是其中的少数,在运动员群体中,有个明显特质是创业更多集中在冷门项目的退役运动员身上,特别是重竞技项目,在现行劳动力市场求职受冷后,了解到国家给予退役运动员多种创业优待政策,使得他们走出了新的道路,虽然目前仍是少数,但一个成功创业者可以给更多的求职者提供岗位,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会使今后社会对这类人群的需求会持续上升。

从表4的数据分析可得知性别、运动成绩、学历和项目类别均对退役运动员就业选择存在显著影响。

首先,男运动员进入各类企业和创业的比例高于女运动员,而女运动员退役后在再择业时对职业稳定性更重视,所以再就业时,选择各级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高于男性,特别是学校就业优势更为明显,高出男运动员一倍多。

其次,在运动成绩方面,有国家级及以上大赛成绩的运动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较高,主要原因有二;第一,运动成绩是一种资本,在再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处于社会地位最高层的退役运动员(国家和社会管理者)[6],有83.72%获得奥运会、世界大赛和洲际运动会的冠亚军[5]。由此可见,优秀的运动成绩在机关事业单位发展更有利,而未获得全国比赛成绩的运动员进入企业和创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大赛获奖者。第二,运动成绩代表专业水平,有运动成绩者和无运动成绩者在各级各类学校就业差异性也有显著差异。

再者,学历与再就业。有关教育回报率研究表示:文化教育程度是实现阶层流动的催化剂,对于移民或农民工迅速融入社会经济生活尤为重要[6],对运动员而言小学文化再就业失业(无业)率高达60%,本科及以上学历职业地位达到社会中上层比例约88.72%[6]-[7]。表4显示,获得研究生学历的退役运动员就业率达到100%,其中66.66%选择在机关事业单位,33.33%选择在高校执教,就业形势最佳,这是由于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退役运动员且获得研究生文凭,证明其文武双全,能实践也能科研,是各大高校纷纷重视的人才,近五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几十所国内一流名校都在广泛吸收运动等级达到一级及以上获得研究生及以上文凭的退役运动员,这种就业趋势使获得研究生学历的退役运动员成为“香饽饽”;获得本科文凭者,就业率达到96.73%,其中47.28%选择在机关事业单位,30.43%在各级各类学校,17.39%选择企业就业,1.63选择创业,对比研究生学历本科就业分布相对更广泛,这是由于企业和创业道路对运动员成绩和等级要求相对较低,限制条件较少。未获得本科及以上教育者,失业(无业)比例明显上升,获得大专文凭就业率达到33.33%,且集中在企业,获得中专文凭就业率达20%,集中在创业,这是因为企业虽降低了对运动成绩(等级)要求,但接受过高等教育是进入企业就业的敲门砖,而创业对二者要求相对宽松,这说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运动员择业选择少、就业面窄,社会对此类人群包容度较低,他们很可能流动到社会底层。

表4 主要类别自变量与就业单位性质的交互分析

最后,项目类别方面,体操类80%的退役运动员选择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主要原因是群众体操多年来不被大众所接受,家长对体操项目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导致体操这项运动之母在我国社会化程度低于其他国家,堪称冷门项目,培养周期长一般培养一名体操国家一级运动员至少需要7-8年时间,且起始年纪多在4-5岁脱离社会早,决定权多在家长,这导致运动员数量相对较少、知识面窄,使得就业可选择范围较窄。小球类项目次之,接近70%,这说明热门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并没有表现出其独特优势,这些大众项目群众化早,目前市场上小球类需要逐渐趋于饱和状态。游泳和水上项目选择到企业就业达到60%以上,说明群众对水上项目的专业性越来越重视,随着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水上项目与10年前相比也日趋丰富,冲浪、潜水、人鱼游、旅游出海等项目层出不穷,进一步拓宽了游泳及水上项目运动员的就业范围。精准射击类包括击剑、射箭、射击等项目,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比例接近,这是随着国家提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后,新媒体大量宣传报告,群众对以往的冷门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市场需要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大球、田径和重竞技项目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就业比例接近总量超过70%,说明这些项目市场需求量不高。而其中重竞技类创业量最高,达到10%以上,说明重竞技项目市场需求和学校需求不高,且机关单位容纳量有限,只能另寻出路。

在企业选择上,水上、游泳和精准射击类项目表现势头较好,其主要因素之一是项目社会化程度和市场需求较为同步,而体操项目进入企业比例最低,主要是由于这些项目的企业需求相对较少导致。同时进入事业机关单位方面,体操、小球类和精准射击类占据了榜单前三,这与项目基层发展及其专业程度有很大关系。

通过对5年来退役运动员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后了解到,运动员到相关机关事业单位比例较为稳定,这与传统政策和运动员职业锚有关;5年来到学校就业人数逐渐增加,这与近年国家对体育的投入,对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密不可分,而陆续出台的“体教融合”政策以及“双减”政策又进一步推动了运动员到学校就业的机遇;通过分析还发现,运动员到创业岗位和企业岗位的整体趋势相对稳定,这与运动员自身综合能力、职业观和择业价值观有着直接关系。

2.3 运动员就业的地域选择趋势

分析统计显示,退役运动员选择新一线城市就业数量最多,占比57.07%(113人),超过有效样本的一半以上,这与前工作单位落座在新一线城市有关;选择二线城市占比20.71%和三线城市14.14%数据比较接近;选择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占比2.53%;选择四五线城市的人数最少,均不足2%。可以看出,新一线城市由于体育市场较活跃,人口基数大,提供各类岗位等原因成为退役运动员首选就业地域;二线、三线城市吸引运动员的原因是家乡,退役后回到地方对运动员或其家人而言是不错的选择;相反,一线城市由于竞争激烈、城市发展空间有限、缺乏人力资源、生活成本高昂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就业选择。

城市划分更多是根据城市商业魅力指数划分,难以看出退役运动员多集中在哪一区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块,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从经济区来看,92.9%选择在东部地区再就业,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总和不到10%。退役运动员就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退役运动员就业的东部聚集说明体育教育及培训市场的吸引力是决定退役运动员就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体育教育和培训市场的吸引力程度。

2.4 运动员就业中的行业分布分析

专业运动员是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培养的一批体育精英,了解清楚有关专业运动员的发展去向,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运动员再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他们的选择,这将有利于我们将现有退役运动员的才能用在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之中。

通过统计发现,因原单位系统属于体育行业,退役运动员到体育行业就业比例极高,达到89.40%,其中从事教练岗位占比44.4%、体育教师岗位占比38.9%、体育行政管理占比5.1%、体育创业占比1.0%。行业分布分析进一步证实,退役运动员在择业时最不愿意放弃的东西是自己的运动技能,最坚守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稳定性,表面上退役后运动员都分布在各行各业,但实际上近90%的职业选择都与前职业技能和环境高度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作为优秀专业运动员群体,再就业是运动员退役后最主要的选择。根据数据结果,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率比较高,达到94%以上,处于待业或未就业状态者是少数。大专及以下文凭的运动员群里陷入失业或待业状态的风险更高,仅获得大专学历与中专学历,在运动员群体中未就业率高达65%以上。相对于获得一级以上称号的运动员,二级及以下等级称号的退役运动员更可能陷入失业或待业状态。这是从两个维度来检验教育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产生的影响。首先,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运动员,他们综合能力更强,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更易找到较好的工作,陷入失业或待业风险更低。第二,运动员等级(比赛成绩)代表运动员的专业能力,是衡量专业水平最权威的依据。在中国985、211或如今的“双一流”高校被认定成就业单位设定的“门槛”,而一级运动员及以上等级或奥运会项目全国比赛前三名的成绩则是招收退役运动员群体单位设定的就业“门槛”。因此,那些运动等级或成绩较低的运动员,没有“成绩光环”的退役运动员陷入失业或待业风险较高。

对于退役运动员而言,拥有更高的运动称号及受教育程度都是个人能力的最好体现,学历和运动成绩是预防退役后陷入失业或待业的最好方式。拥有研究生学历、一级以上运动员等级称号并获得全国比赛前三名以上成绩的退役运动员更是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各大国内名校争相招聘的对象。

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退役运动员呈现一元化、不均衡等趋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和各级各类教学单位以编制内为主的岗位更受退役运动员青睐,企业就业和创业人群依然是少数。

在研究性别与就业中发现,男女运动员整体就业率较为平均,不存在性别歧视。与女性运动员相比,男性退役运动员可能面临着失业或待业的风险。面对男性比女性失业(待业)风险较高这一反常现象的结果,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一般而言,男性就业者和女性就业者在雇主眼中的表现和优势在不同领域的认可度有所区别[8],女性在单调、重复工作环境下的耐力表现优秀,男性在计算能力、空间感觉、上质量等方面表现优秀,且喜欢富有挑战性的职业,这种表现称为“统计性歧视”[8]-[9]。根据中国城镇就业人员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有单位女性就业者的比例为36.9%,到2014年这一比例提高至39.8%[10]。我们已知退役运动员群体中近90%选择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在各级各类学校从教,这两类都属于单调、复杂且需要耐心的就业部门,且都属于国有单位,工作单位对女性运动员有更大吸引力,而国有单位招聘者也更倾向于女性工作者,运动员倾向的稳定型职业锚和职业性别优势使得女性运动员再就业率高于男性运动员。

运动员再就业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人数最多,从经济区域划分来看,东部地区的运动员再就业群体相比,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运动员再就业流动性较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一,从地域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职业多样性、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显著高于其他地域;第二,从人才分布来看,我国人才分布呈现出“向东向上”的特点,及人才倾向于留在东部地区和发达地区[11];第三,本次调查定位在江苏省,运动员更倾向于留在家乡或附近城市。因此,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存在地域差异[11]。

从行业分布来看,除了与体育相关的机关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的就业比例较高,排在第三的是企业就业,最后是创业,运动员就业行业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与我国体育发展规划相吻合,随着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新兴企业和自主创业也吸引了一部分退役运动员。

面对退役运动员在再就业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未来运动员教育和退役运动员培训应聚焦在培养目标的修正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单纯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已不能满足国家发展需求,要思考如何将国家花重金培养的专业运动员投放到社会中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做好准备不断反馈退役运动员在各领域发展的后续情况,不断提高退役运动员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使运动员退役后继续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就业率运动员运动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不正经运动范
运动员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数据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