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2022-09-23 04:46钟小春
四川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寒区温度场测点

钟小春

(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117)

季冻区隧道工程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会受到外界环境低温的影响,较容易发生冻害[1],防寒抗冻问题一直是寒区隧道工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季冻区隧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郝飞等[2]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寒区公路隧道的温度场分布,并对保温层的保温效果进行了评定;李铁根[3]基于温度场的控制方程和有限元公式,对实际隧道工程进行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从而研究了气温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影响;朱艳峰等[4]将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单元法联合使用,对围岩温度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探究了高速列车对温度场的影响;孙克国等[5]依托实际寒区隧道工程,借助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手段得到了隧道横纵断面的分布规律;李思等[6]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围岩热学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王仁远等[7]根据隧道现场实测数据,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隧道温度场的影响情况;李昊波等[8]根据实际隧道工程建立数值传热模型,研究隧道温度场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了风速和风温的影响。

围岩的热学参数对温度场有着较大影响,而在关于温度场数值计算中,大多将围岩简化为单一岩性,计算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因此,本文依托青海关角山隧道,根据山体实际地形地貌,考虑围岩分层情况,建立三维传热模型,研究隧道温度场的时空分布规律。相关成果能够为类似工程的防冻设计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1 工程概况

隧址区位于天峻县关角山,属构造剥蚀中高山地貌。山岭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大体一致,总体呈东北—西南向展布,隧道穿越处最高点标高4 126.64 m,最低点标高3 682.70 m,相对高差443.94 m。隧道顶板最大埋深410.53 m。

天峻县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具寒长暑短,四季不分明,无霜期短,日温差大,多风少雨,蒸发量大等特点。县内平均气温在0 ℃以下,为-1.1 ℃,各地区气温的分布,主要受地势影响,海拔愈高气温愈低。极端最高气温28 ℃,极端最低气温-35.8 ℃,无霜期32天。天峻县大风日数较多,沙尘暴日数5.4天,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70天,平均风速为3.6 m/s,最大风速为24 m/s。

县区降水量季节性显著,暖季降水充沛,各地5~9月的5个月中,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区内地质灾害受降雨较明显,全年以7~8月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也是地质灾害的易发时段。

2 数值模型及参数选取

本次建模采用ICEM-CFD建立网格模型(图1)并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为了保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根据关角山隧道纵向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考虑了实际的地形和岩石岩性来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型长宽为3 600 m×70 m,高度的最大值为470 m,网格单元数量一共为776 266个,节点数一共为675 000个。

图1 关角山隧道模型示意

本模型所考虑的岩性包括砂岩(强风化、中风化)、砾岩(强风化、中风化)、白云岩(强风化、中风化)、页岩(强风化、中风化),材料热工参数如表1。流体为理想空气,比热容Ca=1006.43 J/(kg·k),导热系数λa=2.42×10-2W/(m·k),黏度μ=1.789×10-5 kg/(m·s),工作环境为标准大气压。洞内风流动状态为紊流,水力直径为11.242 m,湍流强度2.794。

依据隧址气象站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其日气温随时间变化进行正弦曲线拟合(以12月21日为起始点,见图2),气温拟合函数为:

表1 材料热工参数

T(d)=1-8.418×sin(2π(d+90)/365)

式中:T为洞口气温;d为天数。

图2 日均温度拟合曲线

由于建模时采用分块组装的方法,在考虑传热时,不同的组采用不同耦合面进行热的耦合,这里不同岩性间的耦合面采用自动生成的shadow耦合面,而岩石和初支采用手动设置的interface耦合面,排水管和岩体之间也采用手动生成的interface耦合面。

还原初始温度场时,首先进行稳态计算,模型的上边界取年平均温度1 ℃(wall);模型前、后、左、右边界均为绝热壁面(wall);模型下边界设定为热流密度边界(flux-wall),其中距洞口500 m段地热热流密度按q=0.04 W/m2取值,其他地段q=0.08 W/m2取值。然后再进行瞬态计算,模型的上边界取周期气温函数T(d)计算100年,模型前、后、左、右仍然设为绝热壁面,下表面保持原来的设置不变。

计算隧道挖通后通风的温度场时,模型顶部仍然施加温度为T(d)的温度荷载,底部保持原来heat-flux设置不变。隧道进口设置为velocity-inlet,其中速度为2 m/s,温度取气温函数T(d),隧道出口设置为pressure-outlet,计算的时间步长取为86 400 s。

3 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

通过计算,可得到隧道区域的初始温度场分布云图,具体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隧址区域的初始地温场分布较为规律,在隧道埋深浅的区域地温较低,埋深大的区域地温较高。观察温度云图的等温线可以发现,隧址初始地温的等温线走势与地形走势基本一致,地温场温度梯度较为均匀。

图3 初始温度场温度云图

在初始温度场基础上进行隧道挖通后的温度场计算,这时考虑空气流动的影响,风速设为2 m/s,温度按气温函数T(d)取,先进行3年通风计算来减少初始温度场的影响,之后再进行1年的通风计算作为最终结果,以代表隧道运营期的温度分布状态。

3.1 温度场时间分布规律

提取距进口100 m处横断面隧道拱底的不同埋深测点温度数据,并采用正弦函数回归法对不同测点温度年变化进行拟合,其一般形式:

式中:tm为年平均气温;Ay为年温度振幅;d0为相位。

隧道横断面拱底各测点的温度时间拟合曲线见图4,其拟合的参数如表2所示。

图4 拱底测点温度拟合曲线

由图4可知:

(1)距隧道进口100 m处气温及隧道地温温度变化都符合正弦函数分布,但是存在明显相位变化,气温和地温间的相位差最大可达到78天,而不同埋深测点间的相位差为7~9天。

表2 拱底温度拟合参数

(2)不同地温测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最低温度都在50天左右,最高温度都在220天左右。

(3)测点1最低温度为-3.2 ℃,最高温为5.4 ℃,正温的时间段是从120天到320天,共200天,在剩下的165天为负温,容易发生冻害应该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3.2 隧道横向温度场分布规律

提取2月21日隧道进口处、距隧道进口500 m、1 000 m、1 500 m、2 000 m、2 500 m、3 000 m以及隧道出口处的隧道横断面上温度分布云图,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沿隧道纵向不同横断面的温度分布云图

从图5可以看出,纵向上靠近洞口的截面整体温度相对于隧道中部的截面低,符合温度分布两边低中间高的规律。同时可以看到径向上洞身周围及埋深较浅的区域的温度低,埋深深的且离隧洞距离远的区域的温度高,符合寒区隧道径向上的温度分布规律。

提取距隧道进口100 m处不同时间的横断面温度分布云图见图6。

图6 距进口100m不同时间横断面温度云图

由图6可知:

(1)该断面上不同时间的最低气温分布情况:在2月21日(-4.05 ℃)、10月21日(-1.92 ℃)、12月21日(-7.36 ℃)均为负温,其中12月21日温度最低;空气温度在4月21日(3.92 ℃)、6月21日(9.4 ℃)、8月21日(6.34 ℃)均为正温,其中6月21日为最高温,这和洞口外气温规律一致,且其随时间呈明显的三角函数变化规律。

(2)隧道洞身附近的温度场受洞内气流影响导致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异,在冬季出现冻结圈(其中冻结圈12月份为2.5 m,2月份为4.5 m),径向一定深度范围内出现变温圈,其深度约为10 m,径向深度超过10 m后,地层温度基本不受洞内气流的影响,呈现恒温规律。

3.3 隧道纵向温度场分布规律

为进一步研究隧道温度场纵向上的时空分布规律,这里提取隧道底部深度分别为0.5 m、1.0 m、1.5 m、2.0 m、3.5 m的纵向测线,绘制温度沿纵向的变化曲线,具体见图7、图8。

图7 隧道底部温度沿纵向距离变化曲线(埋深0.5m)

由图7知:

(1)隧道纵向温度场分布初始温度场和通风后温度场分布规律差异较大,最大区别为温度沿隧道纵向的温度差,初始温度场最低温(1 ℃)发生在埋深最浅的进口处温度,最高温度(14 ℃)发生在埋深最深处,其温差为13 ℃,而通风后隧道2月纵向温度场最大温差是3 ℃。

(2)隧道纵向温度总体上看是满足中间高两边低的规律,且温度和地形起伏有明显关联。

(3)从2月21日到12月21日,隧道纵向上温度先升高再降低,其中2月21日为温度最低的月份,8月21日温度为最高月份。这和气温的最低温度月份12月21日最高温度月份6月21日都具有2个月的滞后。

(4)此监测线2 500 m之前最高温度发生在6月21日,最低温发生在12月21日,这和空气温度规律一致,但是2 500 m之后最高温发生在8月21日,温度最低发生在2月21日,这说明埋深为0.5 m时隧道纵向上温度滞后规律不一致,纵向距离越大滞后现象越明显。

图8 隧道底部温度沿纵向距离变化曲线

由图7和图8可知:

(1)埋深大于1 m后,温度沿纵向上温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且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也一致,同时温度滞后的规律基本保持一致。

(2)随着埋深从1 m到3 m的增加最低温也从-3.5 ℃增加到-1.5 ℃,这说明埋深越大隧道温度场温度越高。

4 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三维数值传热模型研究季冻区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依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得到结论:

(1)隧址原始地温的等温线走势与地形走势基本一致,地温场温度梯度较为均匀。隧道开通后,隧道纵向温度总体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规律,其分布与地形起伏有明显关联。

(2)与洞外气温变化规律一致,隧道内气温和地温随时间发生正弦函数型变化,二者存在明显的相位变化。

(3)隧道围岩温度随径向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埋深达到10 m后,地层温度则基本不受洞内气流的影响,呈现恒温规律。

猜你喜欢
寒区温度场测点
堆肥废气余热回用对寒区好氧堆肥的影响
基于MEEMD与相关分析的行星齿轮箱测点优化*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基于CATIA的汽车测点批量开发的研究与应用
铝合金加筋板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斜交湿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基于小波包位移能量曲率差的隧道衬砌损伤识别
一种热电偶在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的测量应用
高大厂房散热器与辅助采暖的温度场研究
基于寒区背景下老龄群体冬季健身行为的体育干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