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冰盖”遗迹的发现及山东丘陵岩溶地貌塑造机制研究

2022-09-23 03:44王照波赵向阳李宝杰
关键词:玄武岩冰盖灰岩

王照波, 赵向阳, 李宝杰

(1.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3;2.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山东 临沂 273304;3.山东指南针矿产勘查有限公司,山东 临沂 276006;4.平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临沂 273304)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不存在现代冰川,人们很容易把山体地貌归为风化流水、岩溶侵蚀等作用所致。李四光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指出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曾经广泛发生过冰川作用(Lee,1922,1934;汪石林等,1999)。王曰伦等(1952)基于对北京房山地貌研究,指出人们把东部山体中的弧形盆地归因为风化流水作用的结果属于“皮相之谈”。此后,王曰伦(1992)进一步指出:“现代地形脱胎于古冰川地形”。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存在异议,如施雅风等(2005)认为我国东部2 500~3 000 m以下的山区不曾存在过任何期次的第四纪冰川作用。但是,规模宏大的山体一旦经历了冰川作用,必然遗留下冰蚀地貌特征。因此,对山体地貌的特征、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还原地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越是古老的冰川,其遗迹的信息量就越少,基于此,本研究成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学术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交流和探讨,促进对于自然的认识。

1 冰川侵蚀与风化作用间的地貌差异

对于冰蚀地貌,以往多以刃脊、角峰、冰斗等表面直观性的特征表述(Douglas et al.,2010;崔之久,1980;吕洪波,2006;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学教研室,1974;施雅风等,1989)。高清卫星图像技术的发展,为大视角立体观察研究冰蚀地貌提供了平台。王照波等(2018a,2018b, 2020b)在冰蚀地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冰斗系统、三角脊链、冰斗边界定律等冰蚀地貌理论体系,阐述了冰川侵蚀作用的核心控制因素、演化过程,从成因上对冰蚀地貌特征进行了解读。

山体经历充分的冰川侵蚀作用,最终会形成弧边三角脊,三角脊沿着山脊轴线展布构成三角脊链(图1a)。冰川侵蚀受控于积雪高程,积雪高程不足会导致冰川侵蚀作用停止,因此在冰斗前方始终会保持有一定高程的弧形狭窄山体构成冰斗之间的边界,而不会将边界夷平,即冰斗边界定律。冰川规则的侵蚀与清晰的边界,构成镶嵌状地貌特征(图1a)。冰蚀作用与风化作用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其形成的地貌也存在本质的差别(表1)。

表1 冰蚀作用与风化作用的控制因素及地貌差异性对比(王照波等,2020b)

图1 冰川侵蚀地貌与风化地貌的差异特征Fig.1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erosion landforms and weathering landformsa.西藏理塘县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三角脊链与镶嵌状构造地貌; b.徐州南龙泉寺附近垂直地层形成的冰蚀U谷,图中灰白色地层为灰岩,紫红色地层为页岩;c.新疆柯坪县北地层构成的山体,风化作用沿软弱岩层形成条带状沟谷;d.内蒙古雅布赖山,山体受三组断裂构造控制,风化作用沿构造薄弱部位形成纵横交错的沟谷

冰蚀作用主要受积雪高程(雪线之上山体的高程)的控制;而风化作用主要受岩石构造(岩性的软弱、断裂节理的破碎程度等)的控制,会沿着薄弱的构造线持续风化侵蚀,使软弱部位成谷,坚硬部位成脊。冰蚀作用与风化作用的差异性在图1b中能够得到显著的体现,图中间U谷近乎垂直切割各类地层后形成,U谷宽200 m,长600 m,开口方向垂直地层走向。图1b中灰白色条带为灰岩,紫红色条带为页岩,灰岩与页岩互层展布,条带明显,但该套地层并没有遵循风化作用的规律进行侵蚀,并未因岩性差异而顺地层走向风化形成沟谷。显然,这种违反风化作用规律形成的U谷并非风化作用的结果,除了冰川剥蚀作用外没有其他的成因可以解释。地层分布区的风化作用,在图1c中得到清晰体现,岩层因抗风化能力的差异形成沟谷与山脊。同理,同为岩层分布区的图1b,风化作用应该沿着地层的走向按照岩石的抗风化差异性形成沟谷,但实际并非如此。图1d为内蒙古雅布赖山花岗岩区风化地貌,风化作用受断裂控制明显,纵横交错,相互贯通切割,不受冰蚀作用冰斗边界定律的约束。由图1可见冰蚀作用与风化作用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其形成的地貌差异明显。

2 山东丘陵区岩溶地貌特征及成因

对于山东低山丘陵区的地貌研究,徐兴永等(2012)研究认为沂源县芝芳沟灰岩丘陵区存在古冰斗与古冰碛堆积。赵松龄等(2019)提出博山一带广布的灰岩面属于冰水岩溶的观点。笔者类比了蒙阴岱崮一带的三角脊链,认为岱崮地貌属于冰蚀地貌。一些研究者亦从岩溶、风化的角度去分析山东丘陵区由灰岩构成的崮、长垣地貌的成因(赵建,1990;姜鲁光,2003;安仰生等,2010;彭凯等,2010;赵有美等,2010;丁新潮等,2014;刘瑞峰等,2014;储皓等,2017;韦跃龙等,2020)。把这些灰岩丘陵区的溶洞作为岩溶作用的结果是合适的,但是将大型U谷、崮体、狭窄的长垣状山脊也作为岩溶作用的结果,则存在诸多的矛盾。

冰川的侵蚀作用受到冰斗边界定律的严格控制,最终形成狭窄的三角脊链与镶嵌状地貌。冰盖冰川前端侵蚀也具备冰斗侵蚀特征,遵循冰斗边界定律,但因冰盖具有强大的侧向夷平作用会消耗掉部分冰斗侧壁,从而破坏了规则的镶嵌构造,最终在前端遗留下狭窄曲折,蜿蜒延伸的龙纹状三角脊链。图2a为南极半岛地区冰盖冰蚀作用形成的典型龙纹状三角脊链(图中黄色三角形为冰蚀弧边三角脊分布位置)。

图2 南极冰盖与山东丘陵区各类冰盖冰蚀地貌的特征Fig.2 Features of glaciation landforms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and various ice sheets in the hilly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a.南极冰盖冰蚀龙纹状三角脊链地貌特征;b.山东平邑天宝一带冰盖冰蚀地貌特征;c.平阴县孝里镇一带冰盖冰蚀地貌特征;d.济南长清区灵岩寺一带冰盖冰蚀地貌特征;e.青州市凤山村一带冰盖冰蚀地貌特征;f.沂水县龙山一带冰盖冰蚀地貌特征

山东省海拔在200~500 m的丘陵分布广泛,多以寒武-奥陶纪地层为主体组成盖层,主要为灰岩、泥岩、页岩、砂岩。经卫片解译,由宽大的U谷与狭窄的冰斗隔墙组成的龙纹状三角脊链在山东丘陵地段(尤其灰岩分布区)极为发育。图2b至f(图中黄色三角形为冰蚀弧边三角脊分布位置)分别来自平邑县天宝地区、平阴县孝里镇一带、济南长清灵岩寺一带、青州市凤山村一带、沂水县龙山一带等地的冰蚀三角脊链。这些典型的龙纹状三角脊链都遵循冰斗边界定律,其分布海拔多在100~400 m,形成了狭长的冰斗隔墙与三角脊,是经历了充分冰蚀作用的地貌遗迹。鉴于平邑天宝一带分布有典型的冰盖冰蚀地貌,为了便于表述,笔者将该冰期命名为天宝冰期。

前人将这些狭窄的龙纹状三角脊链解读为岩溶、风化成因(赵建,1990;姜鲁光,2003;安仰生等,2010;彭凯等,2010;赵有美等,2010;丁新潮等,2014;刘瑞峰等,2014;储皓等,2017;韦跃龙等,2020)。但是这些弧边三角脊无法用风化解释其成因,因为与中间狭窄的隔墙与弱势构造控制的风化遗留不相吻合,而利用三角脊链与冰斗边界定律则可以得到解释。图3a为阿尔卑斯山脉托特斯山中灰岩分布区冰蚀作用形成的龙纹状三角脊链(Márton et al.,2018),该冰蚀地貌与鲁西灰岩区广泛分布的龙纹状冰蚀三角脊链具有特征上的一致性,狭长的龙纹状三角脊链明显受到冰斗边界定律的控制。通过张夏小娄峪U谷剖面(图3b;姜鲁光,2003)可以看出,该U谷上部灰岩与下部页岩在地貌上具有一体性,若将上部的灰岩确定为岩溶成因,那下部的页岩如何通过岩溶形成U谷?此外,沂水戴家后沟龙纹状三角脊链(图2f),岩石为白垩系田家楼组砂岩、泥岩与新近纪玄武岩构成(剖面见图3c),这里并没有灰岩分布,足可以证明这种宽大的U谷与狭窄的隔墙组成的地貌,与岩溶作用没有成因关系。灰岩地区分布的冰川还会形成特有的冰川岩溶遗迹,图3d为阿尔卑斯山中灰岩面上产出的冰川岩溶遗迹,是冰川融水沿冰体中的裂隙下泄冲蚀形成的河曲状冲蚀槽,虽然这种河曲状冲蚀槽规模较小,但形成典型的凸岸、凹岸。凹岸位置由于冲蚀强烈形成悬壁(Márton et al.,2018)。图3e为平邑县大井头地区灰岩面上产出的冰水形成的河曲状冲蚀槽,该冰水冲蚀槽深切虽然没有图3d那样严重,但是凹岸、凸岸,以及凹岸上的悬壁清晰可辨。由于该河曲状冰水冲蚀槽发育的位置位于开阔的平缓区域,所以河曲状冲蚀槽是冰盖退却过程中,沿冰盖中缝隙下泄的冰川融水水柱冲蚀所成(王照波等,2020a)。因此,以往认为属于普通岩溶形成的众多岩溶构造,需要重新考虑其与冰川岩溶的成因关系。那些悬在半山腰上的溶洞,则形成于天宝冰期之前,在后来的冰蚀作用中将其剥露出来,悬于悬崖之上。

图3 阿尔卑斯山的冰蚀地貌与冰川岩溶遗迹Fig.3 Glaciated landforms and glaciated karst ruins in the Alpsa.阿尔卑斯山(托特斯山)灰岩分布区龙纹状冰蚀三角脊链(图中三角为角峰,箭头指示冰川运动方向;Márton et al.,2018);b.济南长清区张夏小娄峪村冰川U谷地貌(姜鲁光,2003);c.沂水戴家后沟村冰川U谷地貌;d.阿尔卑斯山脉冰水冲蚀岩溶沟槽(①凹岸,②凸岸,③悬壁;Márton et al.,2018);e.山东平邑大井头附近冰水冲蚀岩溶沟槽(①凹岸,②凸岸,③悬壁;王照波等,2020a)

以往有些研究者在分析这些岩溶地貌时,采用了夷平面的概念,把U谷谷壁顶界与U谷谷底分别划分为两期夷平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一期冰盖冰蚀作用的结果,U谷底界受到雪线的控制趋于一个水平,U谷谷壁顶界受积雪高程控制,经充分的冰蚀作用后也会趋于一个水平。夷平面这个概念是值得探讨的,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夷平作用为冰蚀。这是因为一个区域会有一个近似的雪线高程所控制的,因此冰川作用会沿着稳定的雪线高程进行强烈的侵蚀形成夷平面。譬如云贵高原的夷平面具有典型冰蚀夷平面的特征,而并非风化夷平面(王照波等,2020b)。大兴安岭则存在冰盖冰蚀形成的冰帽夷平面(王照波等,2020c)。

3 讨论

3.1 天宝冰期的发生时间

图2f和图3b为沂水戴家后沟冰盖冰川侵蚀地貌,其龙纹状三角脊链由中新世牛山组与尧山组玄武岩构成,由于这些玄武岩被冰川侵蚀,可以确认冰盖的形成时间晚于玄武岩的喷发时间。关于该玄武岩的喷发时间,陈道公等(1985)获得的牛山组玄武岩的K-Ar时间为(16.05±0.43) Ma与(18.87±0.49) Ma,沂水太平顶玄武岩的年龄为12.12~13.60 Ma,尧山组玄武岩的年龄为10.64~13.85 Ma。王慧芬等(1981)在角山山顶尧山组橄榄玄武岩中获得Ar-K年龄(7.86±0.5) Ma。由此可以确定冰盖发生时间在中新世(7.86±0.5) Ma之后。

在河北省井陉县雪花山玄武岩之下存在一套冰碛堆积。雪花山位于井陉县城西13 km天长镇一带,绵河的南岸,海拔420 m左右,山体中间为冰碛堆积,其上被玄武岩覆盖,下伏地层为二叠系。王守一等(1984)调查发现,冰碛层具有泥沙与砾石混杂,无分选,颗粒大小不均匀,不具有层理。砾石直径一般为10~20 cm,大者达50~70 cm。砾石受冰川摩擦显得平滑,可见擦痕或楔形刻痕,并将雪花山、秀林东山玄武岩之下的这套混杂堆积砾石称为秀林组,划为冰碛堆积,时代属于中更新世下部。关于该冰碛层的形成时代,王竹泉(1)王竹泉,1930.河北井陉雪花山玄武岩及砂土层之研究[R].地质汇报,第十六号:22-26.认为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李云通等(1980)根据其中腹足类化石的特征,认为形成时代应该属于中新世中期。后经刘若新等(1992)研究,雪花山碱性橄榄玄武岩的K-Ar全岩年龄为(6.31±0.23) Ma。冰碛的形成年龄必然早于上覆玄武岩的年龄,也即冰期的发生时间在(6.31±0.23) Ma之前。此外,龚明权等(2010)研究了太行山中段羊角一带的地貌过程,发现了被玄武岩充填的典型U谷(海拔1 200 m)。羊角玄武岩的喷发时间为5.6 Ma(Tang et al.,2006),这可以佐证在晚中新世羊角玄武岩喷发之前曾有一次规模性的冰蚀作用过程。

基于上述年龄数据,可以初步约束天宝冰期的发生时间在(7.86±0.5) Ma(沂水圈里玄武岩)至(6.31±0.23) Ma(井陉雪花山玄武岩)之间,属于晚中新世。

3.2 天宝冰期冰盖的分布范围

天宝冰期冰盖在山东省丘陵地区广泛分布,在丘陵之间的沟谷中被几十到一二百米厚的冰层覆盖,青岛崂山东端由白垩系组成的山体受到强烈的冰蚀作用形成姚岛湾,可以推测冰盖覆盖了当时已经露出海面的部分大陆架。唐山市北部玉田县周边分布有典型的龙纹状三角脊链,辽河盆地内部存在大量特征明显的基岩鼓丘,推测是这一冰盖的产物。太行山东麓200~300 m标高的山体冰蚀地貌要比山东丘陵区弱得多,据此分析冰盖大致的边界在太行山东麓,太行山脉应为山谷冰川。淮北市附近保存了典型的龙纹状三角脊链,但滁州市周围山体则表现为规则的镶嵌地貌,为山谷冰川侵蚀特征。再向南如庐山、黄山、天目山等多表现为山谷冰川的侵蚀特征。由此大致圈定华北冰盖的分布范围在太行山以东,松辽分水岭以南,大别山以北,东部包含了部分东海、黄海的大陆架。因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一带,故将该冰盖称作“华北冰盖”。

3.3 天宝冰期冰碛物堆积特征

山东省尚未发现晚中新世沉积露头,这对该时段的沉积环境研究带来了不便,但在石油钻孔资料中对中新世馆陶组有较全的记录。张忠义(2005)研究显示,馆陶组岩芯显示为在较细的基质中夹有中砾和巨砾,砾石杂乱分布、无定向性,没有层理,厚度为30~50 m,粒度分析具有双峰性质,认为其成因属于泥石流堆积体。别旭伟等(2019)对渤海海域渤中凹陷N油田馆陶组砂岩特征进行研究,图4a为馆陶组砂岩中的砾石,图4b为砂岩薄片,砂岩岩石分选较差,砂岩颗粒成分复杂、分选差、磨圆差,颗粒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结构成熟度低,认为沉积物具有近源、快速、较高能的沉积特征。李新琦等(2019)对渤海海域西部馆陶组的含砾砂岩、砂砾岩、砾岩进行研究,显示砂岩具有分选性差,颗粒具典型的棱角状特征(图4c)。笔者认为图4a这种在较为均匀的砂岩层中孤立出现的砾石,其围岩层理显示一定的环绕特征,分析具有冰筏坠石成因的特征。图4b和图4c为砂岩薄片中显示清晰的棱角状颗粒特征,以往用水动力下的河流三角洲相进行成因解释是不协调的。这些分选差、磨圆差、呈棱角-次棱角状、成分成熟度低的砂岩,显示冰水沉积的特征。目前对此几乎没有深入的成因研究,把资料录用在此,以期引起读者对馆陶组中这些砂岩异常特征成因研究的重视。

图4 中新世馆陶组的含砾砂岩与砂岩铸体颗粒特征Fig.4 Pebbly sandstone and sandstone cast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of Miocene Guantao Formationa.渤海海域渤中凹陷N油田A11井1 390.1 m处砂岩中的孤立砾石,周围层理具环绕特征(据别旭伟等,2019);b.N油田A11井1 090.6 m处砂岩铸体薄片(据别旭伟等,2019);c.XX2井馆陶组上段15 688.0 m处砂岩铸体薄片(据李新琦等,2019)

3.4 天宝冰期的气候背景

根据全球深海氧同位素演化特征研究,在距今7 Ma时段开始出现气候震荡,一般认为这是北极冰盖开始形成的时间(王文洁,2014)。在甘肃庄浪风尘沉积剖面中可以看到在6.8 Ma时段的磁化率快速陡增,指示了气候向着寒冷方向急速变化的特点(强小科等,2010)。李云通等(1980)对于井陉雪花山冰碛沉积中的孢粉研究,发现孢粉含量极少,仅存在少量的红杉与落羽杉的花粉,花粉特征展示了寒冷气候的特质。据董明星等(2006)、刘耕武(1988)、邓涛等(2004)、马玉贞等(1998)的研究,在晚中新世(8.5~6.5 Ma),气候表现出寒冷干旱的特征,且这一特征在我国华北地区具有广泛的可比性。郑洪波等(2005)根据ODP1146站浮游有孔虫的丰度研究显示,南海表层温度自8.0 Ma开始大幅降低。李曼(2019)认为晚中新世是全球气候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海洋和南亚记录揭示地球在此期间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气候快速转冷,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吴玉书(2001)通过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化石孢粉研究显示,距今约 6.5~5.8 Ma,研究区是以藜和蒿占绝对优势的荒漠草原植被,反映气候冷干特征。在最早的5.8 Ma前后这次气候事件正是中新世末期,引起的哺乳动物变化表现在以鼠科种类的发生、迁移与绝灭为主,标志气候变冷。陈宗团等(1994)对东北太平洋深海沉积进行研究认为,中新世早期存在两次大的降温,并对应形成了两次大的冰期。据Guo 等(2002)研究,甘肃省秦安红土剖面记录的粉尘沉积中15~13 Ma和8~7 Ma两个时段的沉积通量明显加大,反映气候一度恶化。上述研究显示,在晚中新世8.0~5.8 Ma时间段,全球气候出现变冷,西北地区因干冷而荒漠化,太行山区则以冷湿的杉类植物为主。

华北冰盖形成的原因可能与该地区在天宝冰期时处于冷暖气流的交锋带有关。由于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冰期时冷暖气流交锋大大增加了降水量,寒冷的东亚冷槽使降水固化、冰量增加。刘彬(2010)对孢粉的研究也显示,在晚中新世晚期(8.3~6.0 Ma)夏季风与冬季风很可能同时增强。

我国东部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同步性,但是变化幅度上存在多大的差异目前尚不能确定,如LGM(蒙山冰期)对欧洲影响非常大(王照波等,2017b),但对我国影响却较小,但同属末次冰期的早冰阶(东山冰期)在我国的影响强度比欧美要大得多(王照波等,2019)。

3.5 东部冰川与青藏高原隆起、风尘堆积、北极冰盖的关联性分析

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暖湿气流北上,使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演化为干旱环境,冰期干冷的西北风会加重西北内陆地区的干燥趋势(图5),冰期既增加了风尘的供给量,又增加了风尘的输送能力,我国风成黄土及红黏土的形成即与此有关。而我国东部冰川的形成则与北极冰盖气候南延形成的东亚冷槽有关(王照波等,2017a)。东亚冷槽与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共同主导了我国东部冰川的形成,东部冰川实质属于北极冰盖的气候外延。西北风尘、东亚冷槽与太平洋暖湿气候的叠加,这也是我国东部冰碛比青藏高原冰碛的泥质含量高的根本原因。将东亚季风的形成归因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这偏离了冬季风的主导因素——北极冰盖的本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形成仅起到影响作用,但不是主导因素。

图5 华北冰盖的分布位置及区域气候趋势(据郑洪波等,2005修改)Fig.5 Distrib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Ice sheet and regional climate trend

风尘黄土及红黏土与东部冰川同为冰期的产物,风尘堆积的范围与我国东部冰川分布范围具有消长关系,即随着冰期影响范围向北退缩,风尘堆积的范围会向东扩展,其原因可能主要与西北风尘、北路寒潮两者之间强度此消彼长有关。此外,冰川对于风尘堆积的搬运清除,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冰川分布区风尘沉积的出现概率。

我国东部冰川的形成可以视为北极冰盖高冷气流的外延,北极冰盖的形成、保持与消退可能与南极冰盖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北极地区多为海域,而南极地区多为陆地,且北极海域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会延迟冰盖的形成时间,但是当北极冰盖一旦形成且发育到一定程度,其周围一旦扩展到大陆则进一步促进冰盖的生长,如北美的劳伦泰德冰盖、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我国东北亚的松辽冰盖(王照波等,2020a)、华北冰盖等的形成则与其有关。南极周围广袤的海洋强大的暖流交汇则反过来抑制冰盖发育,与北极冰盖走向相反的演化方向,因此强盛期的北极冰盖要比南极冰盖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当冰盖消融时,过了临界值,北极冰盖周边的大洋暖流一旦与北冰洋交汇,则冰盖消融的速度也会比南极冰盖更加迅速。

4 结论

(1)基于三角脊链、冰斗边界定律等冰蚀地貌的对比研究,山东省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的曲折狭窄的山脊不是岩溶作用的结果,而是冰盖冰蚀作用形成的龙纹状三角脊链,由此显示了我国华北地区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冰盖过程。根据影像解译分析,其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一带,故称其为“华北冰盖”。丘陵灰岩区冰川岩溶遗迹的发现,表明灰岩浅表的岩溶作用主要为冰川岩溶作用。

(2)基于沂水龙山尧山组玄武岩的喷发时间(7.86±0.5) Ma,结合河北省井陉县雪花山一带冰碛层上覆玄武岩的喷发时间(6.31±0.23) Ma,初步约束该期冰盖发生的时间为中新世的晚期,大致在(7.86±0.5) Ma至(6.31±0.23) Ma之间。

(3)中新世晚期的天宝冰期,在冰盖侵蚀、冰川岩溶、风尘沉积、深海沉积、周边区域孢粉特征上具有环境演化的一致性,中国东部冰期的形成是北极冰盖气候外延的结果。冰期时来自北极的北路寒潮与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的交锋区域,是形成华北冰盖及周边山地冰川的气候原因。

致谢:该项研究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徐兴永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吕洪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黄家柱教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赵松龄教授、南京大学杨达源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钱方教授、河南地矿职业学院张先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文中所用卫星图片均取自Google Earth。

猜你喜欢
玄武岩冰盖灰岩
玄武岩纤维微表处在高速公路预养护中的应用
格陵兰岛的冰盖悄悄融化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高密度电法在灰岩地区探测岩溶中的应用研究
大型房建岩溶场地勘察研究
火星上的水有多咸?
渤海玄武岩地层防塌钻井技术
2014年云南鲁甸MS65与云南景谷MS66地震滑坡灾害对比分析
天人合一的创境
空气潜孔锤在灰岩地区水文凿井工程应用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