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题 建构情境 创新方法 多层评价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指导方案》编制撷要

2022-09-23 14:10蔡效猛
江苏教育 2022年60期
关键词:课标方案核心

蔡效猛

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确定了化学公共基础课程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明确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对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课标发布以来,各地执行情况不太理想,为此,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组织下,教学指导方案研制组开展《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研制工作,旨在推动学标、用标、贯标工作。

一、《指导方案》研制的初衷

中职学校化学基础课承载着双重的责任,一是作为中职学校全体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所生存的物质世界,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对需要有较强化学基础的特定专业的学生而言,化学知识可以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技能的提升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化学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部分一线教师对化学课程地位、性质认知不够,对教学标准文本理解不足、执行不力,化学课程配套硬件不完备等,致使课标未能很好地落实。

《指导方案》研制的初衷是释疑解惑,因此要有针对性。方案研制之初,研制组围绕课标认知情况、课标执行情况、课程开设基础、受访需求4个维度开展问卷调研。在问卷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课标贯彻过程中存在几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在课程目标上,有过半数的教师表示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充分地学习课标,学习目标的研制需要进一步指导;二是在课程内容上,有62%的教师因受实验条件限制,教学内容单一;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有78%的教师认为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四是在课程评价上,97%的受访者表示学业水平评价的主要依据仍然是笔试成绩。为此,《指导方案》研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为突出。

《指导方案》研制的初衷是解读文本,因此要有引导性。一线教师文本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该方案从课标要义、课程目标逻辑、教学实施案例3个层面引导教师理解课标研制的基本思路,正确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业质量的关系,[2]正确认识模块化课程内容的组成要素;在对比课标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使教师从上位理念及宏观体系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标文本内容。

《指导方案》研制的初衷是落实标准,因此要有驱动性。所谓驱动性就是指《指导方案》的发布与实施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落实课标。《指导方案》在行动层面指导教师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研制合理的教学目标;找准课标实施的重点和难点;[3]洞悉教学评价新变化,制定差别化教学评价策略。

二、《指导方案》的特征

(一)从教学大纲走向课标,《指导方案》在对比中明晰课标要义

《指导方案》从课程性质、课程任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评价标准等方面,将教学大纲与课标进行多维对比,帮助教师明确课标要义,让广大教师树立“学标、用标、贯标”意识,深化对中职化学课程的理解。

第一,帮助教师在课程地位对比中认知课程性质与任务。《指导方案》比较了教学大纲和课标中化学课程地位的异同,指明化学课程从“限定选修课程”上升为“专业必修课程”地位。[4]《指导方案》明确了课标中化学课程性质和定位,指出课标的课程任务在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化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还要为其专业课程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促进教师在课程目标对比中探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与教学大纲相比,课标首次指明了中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培养“五育兼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5]《指导方案》将课标中确立的5项课程目标与5项学科核心素养一一对应,更加精准定位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第三,《指导方案》辅助教师在课程模块对比中形成课程结构和内容一体设计理念。课标保留了教学大纲中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课程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模块包含“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等6个主题,拓展模块涉及3大类专业。《指导方案》梳理了课程内容,指明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从5个维度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既提出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指导方案》助力教师在课程评价对比中构建基于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课标保留了教学大纲中“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原则。《指导方案》梳理了课标与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方法的区别,引导教师采用主体多元、目标多维和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

(二)从“三维度”走向“五核心”,《指导方案》在分析中理顺课程目标逻辑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知识运用而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标提炼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6]《指导方案》分析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指出课程目标的5个方面与学科核心素养5点描述相互对应的内在逻辑,既诠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又丰富了核心素养的内容。为了在课程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导方案》将核心素养细化为体现正确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24个能力点和素养点:物质辨识、递变规律、规范描述、现象观察、实验探究、工匠精神、理解现象、分析现象、操作技能、探究兴趣、解释原因、认识本质、质疑批判、节约环保、变化本质、解决问题、能量变化、掌握平衡、运用规律、鉴别分类、科学态度、创新意识、社会责任、安全意识。《指导方案》把核心素养细化为具体的能力点和素养点,指导教师将核心素养内化于课程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能力点、素养点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三)从知识获取走向能力生成,《指导方案》在主题探究中详解课标实施路径

在教学实施案例板块,《指导方案》通过“学习目标研制思路、教学重难点分析、评价策略”等方面详解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课标。

目标研制要明指向、找要点、定路径。首先,教师要从主题视角审视课标的学习目标指向,如主题二“化学反应及其规律”聚焦于氧化还原、速率、平衡等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主题四“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则聚焦于物质性质的认识与应用;其次,教师要找准“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活动示例”中课标所述的教学要点,并能对课标原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再次,教师应明确目标研制要基于生活、生产,以知识、技术应用为载体,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要基于内容、联系实际、指向素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要通过模型或信息化手段将分子水平的学习可视化,帮助学生进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如在“原子结构与化学键”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球棍模型或仿真平台等手段,将微观世界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实现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直接观察与触摸,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二是要通过教学情境大项目的建构,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生产生活经验广泛联系,突出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7]如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教学中,通过“液氯泄漏的现场救援方案制订与模拟”教学情境开展“氯和氯的化合物”教学,学生在“如何救援”的思考中学习氯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在掌握性质的前提下探究氯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在救援方案制订中应用和巩固氯的相关性质。三是要通过开放性实验设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在探究“喷泉实验”教学时,通过氨气的喷泉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氨气为什么会形成喷泉?把氨气更换为其他任何气体都可以吗?把水更换为其他任何液体都可以吗?”等等。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是一种测量评价的手段,也是教学本身的一部分。《指导方案》引导教师挖掘评价的潜在价值,让教师了解评价的价值不只在于改善教学过程、促进师生反思,还能反映人的综合能力。《指导方案》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评价策略。《指导方案》提出评价要着眼于核心素养指向,着力于能力点和素养点的测量,着手于分层评价的评价工具开发。分层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别,《指导方案》依据课标两个层级学业质量标准,指出“水平一”要侧重于基础性、规范性评价,“水平二”要侧重于理解性、应用性评价。

三、《指导方案》的使用策略

《指导方案》对于课标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的作用极其重要,但教师不能因为《指导方案》的存在而机械地生搬硬套,让自己的思维被束缚,把《指导方案》变成落实课标进程中的枷锁。那么,如何正确使用《指导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在前期调查中,有较多的受访者认为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研制组通过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其实,不论是教学大纲、课标还是《指导方案》的研制,目的都是指导教师正确地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地实施教学、创新地开展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指导方案》在使用过程中要坚持四方面的原则。

(一)坚持核心素养提升的原则,聚焦教学主题研制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依赖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实现,那么,如何研制教学主题的学习目标呢?一是要依据《指导方案》厘清教学主题的目标指向,目标研制要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不同教学主题的目标指向有较大差异,它们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也不相同。比如“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主题聚焦的是物质性质的认识与应用,侧重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达成,包含“辨识物质、理解现象、解释原因、探究规律”等能力的培育。“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教学主题则聚焦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侧重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达成,包含“认知变化本质、解决问题、掌握平衡”等能力的培育。二是要依据《指导方案》明确学习目标研制的路径,目标研制的基本思路是“从相关主题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入手,梳理学习主题的内容属性,掌握其认识方法,能将所学所得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安全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工业生产能力”。

(二)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学习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目标落实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信息源泉,教学内容建设要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通过资源整合破除教学内容单一性的现状。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指导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基础和兴趣。首先,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通过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痛点与难点,根据学生存在问题的不同开展差别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因需而学。其次,教师应依据《指导方案》理顺课标教学内容的要求,解读掌握教学内容要达到的层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定位教学要点。再次,依据《指导方案》解读教学提示,建构主题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指导方案》建议将化学工业领域的新发展、新工艺、新应用,特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新成就整合为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过程育人的原则,注重探究创新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在教法选择上,要突出化学学科特点,遵循化学知识的认知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第一,教师应依据《指导方案》分析活动示例,了解课标对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策略建议。第二,主题教学要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促使教学内容、过程与生产生活建立广泛的联系,注重知识认识方法的学习、注重规律探究设计,注重科学思维培养,教师要围绕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组织课程内容,围绕发现、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培养而创新教学方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是通过简单记忆或机械模仿而形成的,而是通过学生深度参与教学、不断地自主探究方可生成并发展。因此,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生本思想,让学生在情境分析、探究、实验、调查与讨论等学习活动中行与思。[8]

(四)坚持多元化评价的原则,致力于多层级评价

评价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中的痛点与难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学业水平分化更加严重。因此,《指导方案》要求以过程性评价取代“一把尺子”,在素养形成的过程中评价学生;以分层级评价取代“一张试卷”,充分彰显因材施教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首先,教师要分析教学主题的核心素养指向,离解出该教学主题学习目标中所要培育的能力点和素养点,将具体学习目标划分为可操作的“水平一”和“水平二”两个级别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侧重于基础性、规范性评价,“水平二”侧重于理解性、应用性评价。其次,依据《指导方案》提出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指导理念,教师要开发支持过程性评价落地的各类评价量表,如情境任务分析记录单、问题讨论记录单、实验操作记录单等。学习评价的方式不再单一地表现为知识记忆与复述的终结性评价,而是通过量表记录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思维与行动的品质,评价学生过程性的综合素养。

传统教学中,终结性评价是教学管理的工具,具有管理和选拔功能。过程性评价是培育学生评价素养的重要渠道。评价是学生应有的一种素养,评价能力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格局、视野、眼光、判断,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以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教学任务的分析、操作、展示过程中开展组内自评与组间互评,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还能提高学生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过程性评价要坚持问题导向,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教学的发生与发展,教学任务设计能诱发学生产生问题,任务分析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任务辨析能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任务完成能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因此,过程性评价不仅要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更要全过程地观测学生在问、思、辨、做、评几大方面的表现。

四、示范课例

(一)“氯及其化合物”课程示范(如表2所示)

表2 基础模块主题四“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二)分层评价例举

1.水平一评价例举

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氯可以储存在钢瓶中。

B.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主要气体,所以它是污染空气主要成分。

C.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产物有可能不同。

(续上页表2)

D.浓硫酸是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

试题说明:

(1)考查知识点涉及常见元素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

(2)考查核心素养涉及宏观辨识、现象观察、规律认知、社会责任等方面。

(3)正确项为B项,关注大气,对接“碳达峰”知识。

2.水平二评价例举

例:用化学方程式或简要文字解释下列现象。过氧化钠应用于呼吸面具或潜艇的原理;为什么钠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小苏打能治疗胃酸的原因是什么?

试题说明:

(1)考查知识点中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知识。

(2)考查核心素养涉及的宏观辨识、现象观察、规律认知、社会责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

猜你喜欢
课标方案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烂脸了急救方案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稳中取胜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