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鲟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2022-09-23 08:24:40本刊通讯员钟天喜
电脑迷 2022年9期
关键词:水泥池成鱼仔鱼

本刊通讯员 钟天喜

1 养殖条件

1.1 养殖场建设

西伯利亚鲟因其对养殖环境、水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养殖场应选择在水质优良、水源丰富、水源及养殖区无污染、电力保证供应、交通便利的山丘地带。

养殖池以水泥池为佳,配合流动水养殖,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养殖池:鱼苗培育用水泥池,面积为8~15 平方米、池深以50~60 厘米为佳;成鱼养殖用水泥池,面积为50~80平方米、池深1~1.2米、圆形。

为防止人工养殖鲟鱼外表受伤,池底、池边都要求光滑,并且配套建设进水口、排水口及增氧设施。成鱼养殖池和鱼苗培育池的进水口设计成斜45度角进水,以期达到养殖水体在池中旋转流动,提高成品鱼的肉质。排水口设计在圆形水泥池的中间,起到排污和防溢水的作用。

1.2 养殖前准备

放苗前要清洗水泥池,每亩用茶饼15~20千克或生石灰100~150 千克泼洒消毒,浸泡1 周之后洗刷干净,再换清水浸泡几天。养殖前放掉浸泡水,养殖池重新灌入无污染水。幼苗在鱼苗池培育到一定大小才会转入成鱼池养殖。放养前要准备饵料、增氧机,深水要补充氧气。进出水口要覆盖纱网进行拦截,过滤水源,防止野杂鱼入池和成鱼逃跑。

2 仔鱼养殖

2.1 苗种引进

刚引进的苗种经运输后,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当地的水质和水温,所以并不能马上放入鱼苗池,必须等适应本地气候后再放入。

放苗前将苗种淡化处理,以适应养殖场的盐度,避免因为盐度变化过大造成西伯利亚鲟苗种应激而导致成活率不高。刚引进苗种时要注意监测养殖水体的水温、控制水流速和流量。水深应掌握在30~40厘米,密度在3 500~4 500尾/平方米。

2.2 仔鱼开口

西伯利亚鲟卵孵化后7天左右,就需要人工投食饵料为其提供营养。此时仔鱼的开口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及时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做到投饵适中,以免污染水质,可适当投喂少量经过消毒处理切碎的水蚯蚓。当观察到仔鱼瓣肠中的黑色素栓排出体外后,要加大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防止投喂量不足而引起互相残杀或生长差异过大的现象发生。投喂频率可安排4~6 次/天,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溶氧过低而影响成活率。根据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分疏仔鱼,密度可掌握在1 200~2 000尾/平方米,并将水深加到60厘米,采用微流水养殖,确保仔鱼快速生长。

2.3 仔鱼转口

经25~35天的养殖,仔鱼基本可以长到5厘米以上,此时可以再适当分疏。规格较整齐的选在一起,密度调整为800~1 200尾/平方米,待其摄食稳定后便可进行投喂饲料驯化养殖。投喂方法为已经消毒切好的水蚯蚓,伴随少量的蛋白质水平42%的鲟鱼幼鱼期配合饲料,经半个月的人工投喂养殖后再完全投喂鲟鱼幼鱼期配合饲料。

2.4 日常管理

仔鱼养殖的好坏直接影响西伯利亚鲟成鱼的养殖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日常管理。一是采取微流水加充气机增氧的方式进行仔鱼养殖。水源充足的养殖场可采用微流水养殖方式,水源不足的养殖场可在溶氧不足时加充气机增氧进行养殖。二是饲料选择。要确保饲料的质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仔鱼的生长及健康,宜选择蛋白质水平42%的鲟鱼幼鱼期配合饲料。三是投喂原则。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坚持做到“三看”(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的活动摄食)和“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根据鲟鱼的大小,在不同的季节灵活掌握投饲量。四是确保养殖池内的水质良好,每天定时巡逻,发现有未吃完的饵料应及时清理,发现死鱼要捞出,并及时对水体进行消毒,避免出现细菌感染,影响鱼苗的生长。

3 成鱼养殖

3.1 转塘

经过60~70天的仔鱼养殖期,鲟鱼的规格达15厘米左右时,就可以从鱼苗培育池转到成鱼池进行养殖。刚开始成鱼池的水深应控制在0.6~0.8米,鲟鱼密度为300~400尾/平方米。为防止杂鱼进入养殖池和鱼种逃离,应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处设置好隔离网;提前做好成鱼池的消毒工作,转鱼过程要水和鱼一起转运,防止鱼身擦伤,以提高转塘鱼的成活率。

3.2 饲养

成鱼的养殖也应做到定时、定量、定点投喂,每天投喂两次,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10%。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晴天多投,阴雨闷热天少投;鱼体活动正常多投,发病时少投。饲料可以选择蛋白质水平40%的鲟鱼生长期配合饲料,投饵时要观察鲟鱼吃食情况,随时掌握鱼池中鲟鱼的情况,并做好养殖记录;投饵后要注意观察,当鲟鱼摄食完后及时打开进水阀,防止鲟鱼缺氧。

3.3 日常管理

成鱼养殖时需要多巡塘、多记录、多预防。一是做好专人巡逻工作。早、中、晚各巡查1次,观察水源、水池和鲟鱼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多记录。每个池的投喂量、吃料情况、死鱼或病鱼数量、用药都要详细记录,确保掌握养殖情况和养殖效果可控。三是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水位及水流,保证水池内的溶氧,并且视鲟鱼的生长情况,可以每30~45 天分塘1 次,将规格相近的鱼放养在一起,使养殖密度保持在20~30千克/平方米。

4 病害防治

鲟鱼抗病能力强、较少发病。养殖期间会出现肠胃炎及部分寄生虫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日常的清饵、排污和换水等工作。每月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坚持流水养殖,防止病害发生。当水霉病发生时,应先消毒水体,并用0.4‰的氯化钠和0.4‰的小苏打溶液全池泼洒;寄生虫病以预防为主,定期对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若发生寄生虫病,应定期观察,发现死鱼要及时捞出,防止疾病进一步蔓延,并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1次,用量为0.5克/立方米。K

猜你喜欢
水泥池成鱼仔鱼
饥饿对似鱼句早期仔鱼发育、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渔业研究(2022年5期)2022-10-28 01:56:14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当代水产(2022年7期)2022-09-20 06:22:28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当代水产(2021年11期)2022-01-15 05:39:22
鳗鲡水泥池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总结
南美白对虾尾水水泥池大棚控温高产
海南石斑鱼明年或减产40%!鱼苗存活率低,成鱼卖不起价,石斑鱼怎么了?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1:56
浅谈水泥池莲菜的栽培技术
陕西合阳沿黄滩区成鱼健康养殖技术的探讨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日本沼虾水泥池育苗试验
河北渔业(2015年9期)2015-09-15 1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