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秋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的体育教育专业也不例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推出了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中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胜任学校体育工作。可见,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是衡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运动技能课程也称术科、技术课等,近年来常出现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认为现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运动技能不足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指出,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除了运动技能水平高外,还要掌握育人的本领和育人的能力,需要学生掌握过硬的运动技能,但更需要学生拥有教授运动技能的能力以及运动育人的本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Siedentop 认为,体育教学的失败是因为体育教师缺乏教学技能,而不是缺乏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师培养中,教会学生如何教比教会学生如何打更加重要。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应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而不是彼此独立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该文在审视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系统思维看待运动技能教学,通过变革运动技能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探索在运动技能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教改新思路。
体育教育教学是一种以运动技能传授为载体的素质教育,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通过直观的动作技能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仅有动作示范还不够,还要通过讲解动作要领,根据学生的运动技能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和辅助性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动作,合理运用练习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因此,体育教师除了要掌握过硬运动技能外,还必须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实施能力,这样才能会教。
同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时代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 年9 月10 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教育学生要做好“六个下功夫”,其中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目标作了全新的界定,不仅局限于提高身体素质,还要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落实这一精神,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要求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并提出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体育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提高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基本与专项技能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新样态体育课教学的新需要。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要掌握一定水平的运动技能,还要“会教”,而且还必须掌握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育人的本领,进而实现四位一体的目标,落实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谈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不高,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把原因归结为过于强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没有强化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高,技能课程学时压缩过大;培养教师专业性和教育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不够,尤其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课程更少。
《国家标准》的出台也正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并对运动技能课程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教师教育系列课程的学分作出了要求。通过分析《国家标准》和部分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发现,把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分为不同课程模块来完成,运动技能培养由一系列的技术课来承担,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由教师教育课程来承担,因为课程是学生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载体,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而通过调查部分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发现,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扩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能力和技能基础较差,很多高校都增加了运动技能课的学时、学分,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认识到运动技能水平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基,不断强化运动技能,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并没有带来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相应提升。
在2017 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来,很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都强化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和学科教学类,基本都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等必修课。另外,有些院校还开设有“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师语言艺术”“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等选修课。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得并不少,但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是很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任课教师基本都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没有体育专业学习背景,抑或有体育专业学习背景,无中小学体育教学经验,很难达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目的。另外,学科教学类课程,如“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几乎是纯理论性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加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技术学习,轻理论学习是普遍现象,教师教育课程理论学习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有的学生甚至连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都无法顺利通过,更不用说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赵琦等人在研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特点的过程中发现,美国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课程中非常突出教学技能培养,技术课比例较少,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法课程和实习类课程较多,围绕怎么教展开实践,如进攻性游戏活动教学、持拍类游戏活动教学、场地(对抗)类游戏活动教学、冒险体育学习、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学体育教学及中小学体育教学实习、实践、研讨等。当然,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申请者要求有10项体育运动的运动经历,学生进入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时已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而现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运动技能普遍较差,强化运动技能学习也是现实的选择。但他们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类课程,在运动技能实践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做法,值得借鉴。
赵富学等人对瑞典未来体育教师双元知识能力培育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命题性知识与能力(类似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学科课程)和绩效性知识与能力(类似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术科课程),两类专业知识能力在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是互通共用的。在瑞典未来体育教师的专业通识教育体系中,各个体育教师培养机构几乎一致将教育学知识作为训练学生执教能力的专项基础知识,其中教学法往往是各学校未来体育教师教育学知识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教学法一般结合不同运动专项进行分解,内容相当丰富,由教育学教师和运动专项教师联合教学,可以促进未来体育教师的教育素养与运动项目教学素养实现有机整合。教育学知识与教学法知识能够实现融合互通,教育学知识为教学法知识的深入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使教学法知识能够更加巧妙地融入具体的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中,促进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借鉴瑞典的体育师范生培养经验,逐渐破除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之间长期形成的较难协调的现状。
从系统思维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整体,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是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基础,能够胜任学校体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专业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不是在课程体系上做加法,简单增加课程、学时就能解决的,关键在于整合,把掌握过硬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教学能力和以体育人的能力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考虑,而运动技能课程可以作为一个实践的平台。
首先,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涵盖范围广,学时、学分占全部课程的50%以上,华东师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上,技术课占65%,几乎涵盖了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所有运动项目和技能,如果每一项运动技能课程都能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会教的程度,学生就能基本胜任未来的体育教学工作。其次,以运动技能课程为平台提升体育教学能力,学习过程更直观,更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也能够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遍擅长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稍差,寄希望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提升学生教学能力,却总是事倍功半。而如果以运动技能课程为平台,在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强调对教学技能的培养,真正做到授之以“鱼”(运动技能)的同时授之以“渔”(教法)。最后,以运动技能课程为平台提升体育教学能力,运动技能课程将成为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学习的实践场,也更有助于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化、理解和运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师接受的是传统体育教育方法和理念,大多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竞技化的运动技能为目标,这种教练型的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了运动员型教师,而体育教育专业要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2012 年推行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2018 年推行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1年7月推行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是中小学开展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基础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当前,很多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技能课教师掌握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知识较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研究,在运动技能教学中也不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会练不会教。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还要让学生会教运动技能,并能够根据新时代学校体育目标任务实现以体育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运动技能培养上基本都是奉行一专多能的理念,一专就是专项技术与理论,多能就是掌握多项运动技能。但主要教学内容仍旧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一些教学内容已经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出现了脱节,如体操中的单双杠,田径中投掷、跨栏等较为复杂的项目。若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将中小学《体育健康与课程标准》和高校所在区域特色相结合,对运动技能课程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增减,对于较为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介绍性学习,也可以增强运动技能的实用性,把日常体育锻炼、体育游戏等融入课程中。同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把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掌握纳入运动技能课程教学目标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术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适用于中小学生认知能力和运动基础的教学方法。
传统运动技能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示范、讲解,指导学生练习技战术知识的教,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知识,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学、练,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在课堂外,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提高课堂上所教的知识和技能。传统运动技能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是,运动技战术知识学习在课内,巩固、提高在课外,课内教学以教师的单向输入为主,课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改革运动技能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路:首先,教师在教的层面增加运动技能教法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掌握教法;其次,通过课后内化、巩固,掌握到一定程度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尝试教运动技能,模拟中小学体育课,并引导学生围绕教法展开课堂讨论分析,教师针对学生在模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答疑,实现课堂翻转,在实践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进而达到课程学习目标。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的教学评价都是对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进行考核、测试,通过制定详细的运动技能考核标准,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技术规格(通过技术评定评价学生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体能水平以及技战术运用水平,而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能力、运用教材(运动技能)育人的能力,没有进行考核评价。
改革运动技能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路,在传统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将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纳入其中,在总成绩评价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考核以模拟教学的形式进行,考核期间由学生从运动技能课程中选择并准备教学内容(或由教师从本课程中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组成题库,由学生抽签决定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育课,考核其运用所学运动技能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能力。
以运动技能课程为平台,实现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改新思路,是针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缺乏整合,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运用系统思维,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提升,运动技能教学能力和以体育人本领培养等环节有机整合。从转变运动技能课程教师教学理念,改革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和目标,改革运动技能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路径。理论探索是实践教改的前提,任何教学改革都需要实践检验。因此,基于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运动技能课程教改实践研究,将是该研究后续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