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实现对青年的政治引领

2022-09-23 10:17
人民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群体政治国家

管 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但当前,一些青年仍存在对政治关注程度不够、不关心时政新闻;对于政治参与的认识较为淡薄、主动参与性较弱等问题。究其实质,微时代“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新趋势、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都是重要因素。由此,如何更好地对青年进行政治引领,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青年成长的必修课。张力的群体,新时代的青年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政治理想。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对当代青年的根本要求。国家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的认可,是在一定历史情境中建构的,是国家建设和国民整合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青年群体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建构于共同的政治文化,秉持共同的政治理念,遵循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追求共同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这是国家发展的生命线。缺乏政治认同的青年无异于水中一叶扁舟,难于远航;而得不到青年认同的政治体系也将是盘中散沙,难于高砌。青年群体只有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才能成为民族复兴、

政治引领是新时代青年的必修课

认同(identity),是一种归属和情感依附,无论是政治认同还是国家认同,其核心都是层层递进的归属感和情感皈依,是个体或群体对自我政治身份的认知,是国家统一、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最活跃、最富国家昌盛的坚实支撑。

第二,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是青年成长的题中之义。青年群体的政治共识是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观念系统,是其对政治体系、政治权力、政府政策及其系统运行过程的共同性和共享性认知,是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是一套具有组织体系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可以端正青年的行为动机并展现和赋予相匹配的行为模式。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随后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日本等15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建构了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和服务目的的关于青年的核心素养与核心技能的框架体系。事实上,世界各国无论其政治体系还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有着不同的代表性价值取向,但均强调青年与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应融为一体,这是青年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内核。青年只有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个人成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密结合,才能行稳致远。

第三,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是青年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正确把握政治方向,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改革与发展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不断产生新变化。而增强政治判断力是青年发展的方向,方向远比速度更为重要。如果缺乏政治信仰,就无法做到风吹不动、定力如山;如果没有政治慧眼,就无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第四,良好的政治参与是青年的必备素质和能力。青年不是政治参与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政治认同包括政治归属、政治承诺和行为探索。青年的政治归属是个体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卷入,是个体对作为群体成员的共同感知;青年的政治承诺是个体对政治系统的有意识地重视与赞同;青年的行为探索是积极寻求并捍卫与自己所属政治体系相关的信息、体验和行为实践。牢固的政治认同是三者的紧密结合,是深刻的、基础的、持久的、根本的价值体系。同时,青年积极的政治参与是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也是促进公共政策科学民主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唤醒青年权力与民主意识,培养其公共合作精神,增进政治认同。

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工作面临的挑战

政治认同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成员确认自身的国家身份,将政治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它不仅包括个体对政治群体的归属感,也包括个体对其所属政治组织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当前,我国青年政治引领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一,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个别青年出现政治信仰松动等问题。西方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曾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通过娱乐的方式减少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公民社会资本,强化自由主义态度,驱动公民与政治疏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影响逐渐从经济领域向政治和文化领域渗透,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新全球化时代”压缩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空间和心理距离,推动了世界性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融合。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巨大分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跨界融合、个体生存压力和理想信念的交错磨合,加之各种利益主导的“虚无主义”的推波助澜,容易混淆其政治判断和历史认知。一方面,当代青年关注民主、法治、文明、公平、公正等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因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当代青年显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加关注价值的主体性,更加凸显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甚至有的青年在多层次多样态的价值取向中,在新与旧、东方与西方的价值观碰撞中,无法明辨是非和善恶,显现出价值虚妄和政治娱乐化的态势。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的引领功效。因此,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青年把讲政治放在首位。

其二,一些青年对政治关注程度不够、政治参与主动性较弱。面对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成为青年的主导特征之一,价值理性可能让位于工具理性。网络信息空前庞杂、知识碎片化日趋加剧、媒介融合不断加深,使得泛娱乐化倾向消弭了一些青年政治参与的热情。比如,在互联网情境中将政治娱乐化,会弱化政治的严肃意义,削弱青年的政治信息接触和效能性政治参与。当前,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参与形态以及参与主动性、选择性、自主性都不断提升,但青年群体仍属于动员型参与模式,主观积极性并未得到完全彰显。

其三,政治引领工作存在形式化、灌输式等问题,对青年的吸引力不足。对青年群体而言,其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认同度越高,就越容易对组织或群体的规则加以认真遵守,并致力于捍卫组织和群体的结构稳定性。而政治认同的松动容易泛化为对政治制度、价值观和发展道路的分歧。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青年政治引领工作尚存在灌输式样态,僵化的教育模式、固化的思路举措、套路化的方式方法难以与新时代的青年有效接轨。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有效的政治引领是渗入式、嵌入式、融入式的,是有力度、深度和温度的。

其四,政治生态中青年的位置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当前我国青年群体由于参与性资本不足,因而政治话语权和政治议题设置能力较为薄弱,同时因政治参与渠道不够通畅,由此导致其对政治表现出较为疏离的状况。政治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是提升青年政治意识的必然途径,但有的地区将青年参与政治议题设置变为锦上添花的政治点缀,无法有效回应青年的需求和建议;还有的地方将青年参与政治议题设置或讨论变成固化的流程,甚至演变成“毫无意义的象征主义做法”,无法充分激发青年参与政治的热情。

如何有效实现和达成对青年的政治引领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他认为,国家之于国民不是工具性的存在,而是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我目的的“群”;国民是共同体的成员,拥有法律的、政治的和意志上的自由,需要对共同体忠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领不仅要求其勤学、励志、求真、力行,更要求其修德、明辨、笃实、爱国。

一是重视网络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和政治环境建设,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鼓励青年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新时代的青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中成长起来,个性突出、权利意识凸显,敢于表达个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其对政治的参与模式已经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形式,而呈现出线上线下交互性参与的特征。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青年更需要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明是非、辨真伪、强信仰、固根本。欲使青年良性有效地参与政治,需要不断改善网络信息环境和政治参与环境,在为青年提供开放自由的网络舆论空间的同时,将弘扬主旋律与青年利益诉求表达和政治观点释放统一,提升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素养,使其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从无序到有序的进步,引导其自觉抵制政治冷漠,提高公共理性,以成熟的心态参与政治生活。

二是立足青年群体,讲好引领故事,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找到青年群体普遍接受的共同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铸魂,需要将抽象的价值观变成生动的故事,需要创新性探索将引领工作更好地融入、嵌入、渗入教育活动中。从主体视角讲好引领故事,不仅需要面对主体的需求,同时需要积极发挥主体的功效。事实证明,当代青年能够在关键节点以其独特的时代特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饭圈女孩”出征怒怼香港示威者;对于境外舆论的污名化攻击,我国青年积极进行有效网络应对;知名插画师团队乌合麒麟以其一针见血、直戳虚伪的讽刺漫画打响青年网络舆论攻坚战……这些都充分显示出青年群体充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又如当前高校积极推进学生实习实践,鼓励深入一线,利用专业知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进,不仅提高了青年的参与热情,而且使青年深刻体会到专业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在获得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生主动将毕业论文和入党申请书一同提交,这便是青年政治引领工作实效性的有力印证。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三是提升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为青年政治参与赋权。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机制,而广泛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系统的典型特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青年的政治发展作出了专门的安排部署,提出要“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有效打破青年群体与政治核心地带的藩篱,需要通过正向的政治引领,激活青年的参与热情,拓展青年的政治空间,增强青年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运行决策进程的体验与经验,形成制度性赋权,使青年不仅从中感受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深刻理解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刻思考、躬身调研、积极寻求出路,使青年在参与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的宏大叙事中增强获得感、责任感。赋权需要为青年群体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提供政治空间,提升其对政治的认知、理解和判断。要形成广泛征求青年群体意见的机制,使得青年既是利益诉求的表达者,也是政策实行的参与者、获得者,培养青年关注整个社会的全局性视野,使其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甚至对全球性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要勇于发出中国青年声音,利用青年话语体系,做好说明中国的“说明书”、认识中国的“认识论”、解释中国的“解释学”。

四是推动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青年政治参与赋能。在加强理论引领的同时,需要积极为青年政治参与赋能。赋能就是要进一步提升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保证,完善我国政治体系对青年的政治吸纳功能,构建青年可以制度化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推动青年有序参与,畅通其表达机制,激活其政治参与的热情与活力。赋能,既包括外显的“政治技能”,也包含内隐的“政治效能”。对于“政治技能”而言,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实地调研、日常实践、专业实习等形式,使青年贴近政治、提升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其可及感和信任度。可以组织青年参与政治观摩并体验政策流程,感受关乎国计民生和地方经济的重大问题的产生路径,加深青年对政治的了解和理解,增强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使命感,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热情,推动青年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对于“政治效能”而言,其是主体政治行动背后的驱力动机,内在的政治效能被认为是政治行动的关键性助推器,内在政治效能越强,其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越强。要激活青年的政治效能,避免成为“政治绝缘体”,使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与国家同向发力,与民族同频共振。新时代的青年要锤炼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启智润心,增强自我定力;要矢志追求,勇担时代重任。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曾说:“共同体本身应当被理解成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高度整合的力量,即国家青年公民需要形成利益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政策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并基于这些认同形成国家认同。新时代的青年是生机勃勃、活力洋溢的,是真实的、立体的、具体的、鲜活的。因而,新时代的政治引领不仅是壮阔历程的宏大叙事,也是鲜活个体的具体聚焦,要引导青年冷静清醒地研判世情国情,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意识,增强鉴别能力,磨砺政治品格,保持政治定力。

猜你喜欢
群体政治国家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中间群体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