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韬
(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213)
麓湖生态城C10组团项目占地面积13 058.42 m2,包括2栋高层住宅、1栋多层商业和1个2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57 299.32 m2。本工程±0.000为495.700 m,基底标高按486.65 m控制(其中主楼土坝一侧有圆圈图案范围挖填场平标高统一按487.55 m控制);临嘉州路基坑边坡坡顶卸荷平台宽度按2.0 m控制,另增加3.0 m宽的安全平台,平台标高按492.70 m控制。综合基坑周边道路、环境标高情况,各段基坑实际开挖深度预计分别为:基坑AB段、CD段0.0~3.0 m,基坑BC段3.0~13.05 m(含临嘉州路红线外侧),应观测该建筑基坑的变形。具体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麓湖支护平面布置
基坑变形观测应重点关注基坑的变形情况,做到科学、准确、及时的分析和预报,全面掌握变形体的变形状况,为施工及设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并正确指导施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筑物安全,从而建立先进的信息化施工模式,同时也为施工质量的评定提供客观评判依据。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监测要求,主要对基坑顶水平位移、基坑顶竖向位移进行变形观测。实施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时,应在基坑顶部设置观测标志,并使用全站仪对坡顶水平位移进行有效监测,通过观测各点的累积位移量、位移速率变化来分析基坑边顶部的变形情况;基坑竖向位移点与水平位移点共用,竖向位移用精密水准仪及配套的铟瓦钢尺进行竖向位移监测,通过观测,记录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以及沉降变化速率来,用以分析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状况。
(1)监测时宜符合要求:设置稳定的基准点、工作基点点位,保证监测依据的有效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监测项目初始值设置,应事前至少连续观测3次,取其稳定值的平均值。
(3)对于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的误差调校,其对中误差不大于0.5 mm。
(4)应根据水平位移报警值,确定基坑围护墙(坡)的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具体如表1所示。
(5)应根据竖向位移报警值,确定基坑围护墙(坡)顶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具体如表2所示。
(6)应按照闭合环线或者附合水准路线的方式,将各监测点、水准点或工作基点进行组合。
进行位移观测点布设时,应参照设计文件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按照B1#~B12#的编号,对基坑顶部水平位移观测点进行布设;按照B1#~B12#,对基坑竖向位移观测点进行布设。可共用竖向位移观测点及水平位移观测点。项目
表1 基坑围护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
表2 基坑围护墙顶竖向位移监测精度
监测使用的全站仪设备为索佳SET510K(角度±2″,距离:±1.5 mm+2×10-6D)及南方DL-2003水准仪(每1 km往返中误差±0.3 mm)。
本项目结合现场实际,根据设计要求,以及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确定基坑开挖期间的观测频率,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基坑开挖期间测频率
根据设计要求,此组团共设12个基坑变形观测点,自2019年10月28日起实施监测,前期控制在3天监测1次,根据监测数据得知变形较小,故中期稳定在5~7天监测1次,到2020年5月1日基坑回填完毕,基坑监测也同时终止,每个点监测35次。监测成果见表4。
对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和垂直位移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该项目:基坑水平位移无预警、位移无过大现象;基坑垂直位移无预警、位移无过大现象;基坑开挖未造成破坏,对周边土体的影响较小。
表4 监测成果(2019-10-28—2020-05-01) 单位:mm
(1)该项目采用了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基坑施工措施有力,有效保证了支护施工质量。为防止出现周围土体、建筑物裂缝等施工质量及安全问题,设置了合理施工保障措施,有效避免损失。通过基坑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判断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未出现异常位移、异常沉降等现象。
(2)经数据分析判断,基坑位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基坑施工时间,应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工期,避免过长时间的基坑暴露。
(3)基坑监测是基坑施工的必要技术支撑,需要根据其监测数据准确判断基坑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应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并根据技术方案确定的数据阙值判断启用紧急措施的时间点及具体措施手段。
(4)基坑监测的重点为监测内容的选择、监测点的布设、监测过程的执行,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及准确性。基坑监测为基坑施工提供重要的安全数据,应与施工过程相符合,能展现施工过程中基坑变形过程及变化规律,及时根据事先施工方案确定的阙值发现薄弱环节,并据此触发应急加固措施的实施,以此技术手段实现基坑的安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