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存关联”为核心探寻建筑重新进入自然环境的方式

2022-09-22 14:32
四川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秩序关联空间

胡 婧

(烟台大学,山东烟台 204001 )

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会对其进入的自然环境产生强大干预,如果干预的力量得不到清醒认识和有效疏解,建筑的存在将会是一场灾难,导致实体不相容,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冲突,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永久性破坏;导致关系不相容,将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等同于风景园林中的建筑,仅停留于完成其空间功能与构图美学。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建筑与自然环境成功融合的案例层出不穷,但究其根本,设计者大多采取弱化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以消隐的手段,如体量消隐、材料消隐等方式,使建筑退居环境之中甚至之后,形成宛如天作,实为人开的景象,从而达到融入环境的目的,这确实是对当下过分强调建筑造型的一种反思,然而在强调让建筑与地形融合,与场所契合的同时,却唯独忽视与自身价值的结合。建筑的物体性与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确实是2种截然不同的属性,其共存必然充满对立与矛盾,如果以此弱化甚至摆脱建筑的物质性,抹杀建筑与环境的相异性,不仅只能形成单一的存在模式,也由此宣告建筑与自然环境无法正面融合,对立矛盾无法有效解决。本文希望以“共存关联”为核心,探寻建筑重新进入自然环境的新思路,并以更加深刻的概念秩序以及更加丰富的设计方法培植并开拓这种“共存关联”的新途径。

1 共存发展的矛盾

建筑作为完全异于环境的物质,本身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出来的命运,其自身具有内在逻辑和生存法则,存在必然与众不同,有别于周围环境,自身也绝不囿于隐藏独特个性,尤其对于自然环境中的建筑而言,异物感更为明显;而对于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生态敏感性,短期内不可再生,甚至不可恢复,不仅具有地理空间形态,也蕴含了时间流逝和历史传承,要求进入领地之物能够尊重其场所,发扬其精神,所以建筑介入其中不能只在表象氛围上契合那个场所,更需在不断权衡与思考中建立新的平衡,实现更有意义的联结。

2 共存关联的存在

当人类不能完全解读世界的时候,善于运用拆分的方式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层次、有步骤的理解,本文借用其加法原则(图1),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分别看作是2个极具个性的单体,由此实现两者共存的和谐图景,必须统一其对立关系,从而使建筑泰然安居于与自然环境为邻,与自然环境为友的根本关系当中。以建筑重新进入自然环境的动态发展来看,初始阶段,建筑的存在一定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干预和改造的力量,从而引发周围环境对其进入领地之物发起强烈抵抗,导致存在双方为了谋求各自的生存空间产生彼此对立,进而形成相互竞争,而竞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是向自身以外的空间最大限度的索取与占有有利资源,然而资源有限,一定会产生两者共需的叠加空间,此时为了自身的生存以及今后更好的生存,双方必须形成对话,实现共享,也因此在无形当中激发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由此在激烈矛盾的不断碰撞中建立起某种关联[1],而且竞争越激烈,依赖越强烈,关系越凸显,所以环境即使塑造建筑,也必须凭借建筑与其自身精神共同实现持久的建构与延续;而建筑在以一种自治性表现出与自然环境相异的同时,也一定会在动态发展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以及以后更好的生存,以一种显性或隐性以及介于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出与自然环境相同[2],使两者不仅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同框,更是在空间内涵与意义上实现共存,使其更加完整。

图1 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存关联”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

3 共存关联的探寻

建筑重新进入自然环境,其存在的主体已不是建筑个体,而是经过重新占用、安排以及定义以后的系统空间[3],建筑表现出的去自然化和抽象化在自然环境当中会产生明显的异物感,效果往往是建筑与自然环境被截然分开,而“物”不能脱离“境”孤立存在,需要转化建筑干预的力量,使具有特定意义和内在逻辑的实体能够与自然环境建立息息相关的联系,虽然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建筑体量从环境中凸显出来,但绝不会因此而从环境中割裂出来,形成无法割舍、难以割舍的交融状态[4],所以每次设计一个建筑,都不只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饱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从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5]。本文借用其减法原则(图1),把建筑与自然环境不再看作是各自为政的单体,而是把他们共同占用、安排以及定义以后的系统空间整体定义为一个事物,由此探讨问题的方向发生逆转:一方面研究对象由2个单体转化为一个单体,可以大大削减彼此之间的存在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够相对剔除各关系之间可能进行的耦合联系,避免被次要的或者没有必要的关系蒙蔽双眼,从而化繁为简,缩减至其根本,看清其本质;另一方面以建筑重新进入自然环境的动态发展来看,减法原则将2个单体之间存在的外部矛盾转化为一个单体内部产生的自我矛盾,可以将原始存在的自然环境本身理解为基础层,是滋养建筑生命的环境,其建成之初并不是状态最好之时,试想多年以后,当建筑墙体布满青苔,颜色早已褪去,甚至长出几簇灌木,那就真正成为共同体,一起书写更具时代特征的时间与历史,所以建筑介入其中,对其实施干预和改造的目的并非是对原始平衡状态的毁坏,而是在动态发展中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拓展与升级,最终将两者之间的融合问题转化为自我本身的更新探讨[6]。

4 共存关联的培植

“共存关联”并非在其内部自发生长,而是像一颗“种子”一样,需要在不断反思与自我批判中精心培植,一方面需要探寻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最为本质的概念秩序中努力长成自己本该呈现的模样;另一方面需要探寻促发自己长成本来模样的刺激因子,如场地背景或者文脉等现实因素,所以建筑在以一种本质关联表现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基础上,也需要以一种自治性,即与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相异性,使生活和世界不仅显而易见,也更加丰富多彩。

4.1 概念秩序

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缩减至其内部,直接产生了最本质的相关性,形成一个最简单、但最核心的概念,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对整个空间体系起决定作用,当这一相关性被设计人所感知,并欲不断加强与表达时,一个概念上的秩序就应运而生了,他并非侧重精确的设计尺度,而是直指背后的深层思想,并在自身范畴内进行不断反思与自我批判,其反思与批判的过程就是建立和培植新型关系的过程,以此作用于建筑形式,整合场地与功能需求,实现空间与技术结合[7],然而形式有形,秩序无形,这种概念秩序与物质无关,发现于物体之中,但可凌驾于物质之上,作用于无形,却能掌控之有形,目的是寻求一种状态,即整体之中的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意图都处理得当,直至产生和谐的结果[8],但结果绝不唯一,在概念秩序的框架内,只要组织得当,建筑本身完全可以非常复杂,在极大的多样性内实现统一,创造一片别样的共存空间和发展图景[9]。

4.2 设计方法

本文倡导对新进建筑所存在的异化力量不压制、不排斥,努力探寻特定场所中所产生的共享叠加空间,并深切领悟此空间中由竞争与依赖关系所形成的存在关联,并以概念秩序作用于建筑形式,依托“消隐”与“呈现”的设计手法培植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存发展的弹性空间,打破单一格局,在“环境友好型”氛围中探寻建筑重新进入自然环境的新途径,使建筑能够有机会表达深刻而有意义的自己。

4.2.1 显性关联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属性表现为“呈现”状态,建筑将自然环境系统引入自身逻辑秩序和运作体系当中,以功能需求为纽带,形成互利合作,产生更有力量的联结,使人们凭借经验可以清晰辨识两者存在的功能联系,并感知因为功能联系而产生的整合力量见表1提契诺酿酒工坊[2]。

4.2.2 介于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关联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属性表现为介于“呈现”与“消隐”之间的状态,人们对两者存在关联的感知已经不再只是视觉艺术和情感认同,而是可以直接触碰的知觉体验,建筑师隈研吾利用粒子建筑的概念改变人工与自然环境的分割线,使实体从封闭的自我束缚中解脱出来,使石墙变得通透轻盈,从而使建筑外边缘产生与自然环境过渡的层次,实现相互渗透:当建筑介入环境时,不仅以自身力量与魅力干预自然环境,与此同时,自然环境也以清新之气影响建筑,使其内部空间别有洞天,焕发生机与活力,由此不仅改变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改善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10],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在建筑物这个交接面上实现真正对话见表1日本石材美术馆石材[11]。

4.2.3 隐性关联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属性表现为消隐的状态,并非对建筑体量或者建筑材料进行消隐,而是对两者的存在关系进行隐秘的、不可见的、内部的一致性构建,人们必须借助自身联想或者想象以及经验的介入,促发对其进行假想与思考,感知由某种隐性“磁场”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表现为两者的相互适应:一方面是建筑顺应自然的秩序,而非近似自然的形象,以空间场景为维度构建一致性;另一方面是自然同化建筑的秩序,依据自然本性与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时间历史为维度构建一致性。

4.2.3.1 空间场景关联

消隐建筑世界中的某种普遍特性,如模糊精准定位等,弱化人们认识并理解其存在的关键性线索,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存在关系更趋向自然法则,而并非强调建筑设计本身倾向自然法则,如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的三联海边图书馆(表1),建筑师将其比喻成一块大石头,并非建筑本身长得像一块石头,而是在经过消隐步道,模糊图书馆这个本该特殊化与具体化的坐标点以后,构筑出建筑与海的关系如同沙滩上的一块巨石一般,看上去有些漂移和随遇而安[12],不仅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使人们深切理解这种关系产生前所未有的茫然,而正因为这种茫然,无形中赋予情景更多的自我解释与意义,使两者的存在关系更具思考与想象,从而使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空间更加自由与释然。

4.2.3.2 时间历史关联

丰富多彩的文化把无数个体联结为社会,又把前后相继的社会缀接为历史,历史为自然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建筑的存在以自然本性与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前提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犹如石头本身没有感情,但是一旦当人类将其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其纪念性的建筑之后,他就有了感情与欲望,从而与历史记忆形成纽带,与当地文脉建立联系,于是隐秘、不可见并且具有内部特征的存在关联以新建筑为依托,使具有独特历史背景的人为场所被创造出来,因而让历史变得可触可及可感,而不仅仅存在于口耳相传的传说里;而建筑的长效性与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不谋而合,使历史遗物与情节依然可以延续,在促发人们移情性和归属感的同时,也能经得起地域和时间的考验,婉转回应其存在价值,与周围环境形成更加持久、耐人寻味,并且具有戏剧性的存在关联见表1奥伯雷尔塔教堂。

5 结束语

建筑本身存在秩序,自然环境本身也享有自由,随着建筑物对这片开放性土地进行占用、安排与定义的同时,建筑也必须超脱自身的相对关系,通过多种途径与自然环境建立息息相关的联系,实现两者的绝对融合,这是使命,也是归宿。

猜你喜欢
秩序关联空间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秩序与自由
秩序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