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娟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结合,面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着力回应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在政策鼓励和需求刺激下,我国各地探索形成了各种模式,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供需匹配难题。鉴于此,本文调查分析了东莞市居民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观意愿和态度,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地与完善提供参考。
调查对象为东莞市居民群体。2019年6月—7月,采用方便抽样方式向到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南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莞市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及其家属和东城街道、南城街道、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住宅小区的居民发放问卷。2019年5月,从东莞理工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校东莞籍学生中选取5人作为调查员,经过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对其拦截到的患者和居民进行医养结合的问卷调查,采用两种方式发放问卷,一种方式是对年龄偏大的居民发放纸质版问卷,一种方式是向较能熟练使用手机和问卷二维码的普通居民展示提前录入问卷星的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最终回收71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5%。
参考知网中的相关资料文献,设计“东莞市居民医养服务”调查问卷,通过来自社会保障领域的专家和东莞市相关领导的指导并经过预调查,最终形成问卷定稿。此次问卷共设置20道题目,调查的内容为3大部分。第1部分是基本信息:户籍、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职业、健康状况、医保状况、收入等内容。第2部分是核心调查内容,为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情况,包括健康养老和幸福养老的认知、家中老人目前的养老方式;自身将来养老方式意愿;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的评价;对可以接受的医养结合费用的意愿;目前在东莞看病的月均费用;对政府改善医养结合的期待等。上述部分内容设置为客观选择题,其中大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对于健康养老和幸福养老,您最关心的是……”“您希望东莞政府改善医养服务的方面”“您认为东莞加强和港澳医养合作的方面”这几道题设置为多项选择题。第3部分是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整体满意度,由居民主观上对东莞医养结合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打分,满分是100分。
调查员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指导填写并当场收回。最终纸质版问卷和问卷星调查数据由东莞理工工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名学生负责输入、核对、整合、备份,应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对客观选择题的结果采用频数、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对整体满意度取平均值。
此次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716份。716人中,60岁以上的占5.8%,65.2%为女性,34.8%为男性。从户籍来看,东莞本地人员占比86.0%。在文化水平上,70%为大专或者本科,16.6%为研究生,其余为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月均收入在5 001 ~ 10 000元(含)的占35.3%,10 001 ~ 20 000元(含)占比27.8%。是、否参加东莞市社会保险的分别是94.7%和5.3%,具体结果见表1。从调查人群构成可以看出,样本与《2021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所统计的东莞市居民年龄结构、居民文化程度、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实际水平相近。虽然样本在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结构和性别结构上与东莞市现状有差异,考虑到城市人口基数大,我们调查的样本量较大、户籍造成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客观差异,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总体上有一定可靠性和代表性。
表1 调查对象的情况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居民对医养结合的认知程度不高。居民对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了解情况是:57.1%听说过但不是特别了解,21.8%基本了解,17.9%从未听说过。有66.3%的居民对医养结合相关政策不了解,7.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不了解,仅有15%的被调查者了解或者非常了解,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对医养结合的知晓情况[人(%)]
居民对机构型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缺乏认同。33.0%的被调查者将来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少数人愿意在设有医疗绿色通道的养老院养老(12.4%);愿意选择在医养结合型的医养机构养老的是21.0%左右,其中在内设养老护理院的医院养老的占比不到7%,还有33.0%的被调查对象视情况而定,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愿意选择的或目前的养老方式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健康养老和幸福养老,东莞市居民最关心的是照顾护理服务是否全面周到(78.1%),养老费用是否合理、可负担(73.9%),生活居住环境是否舒适(72.9%)和看病是否方便(59.2%)。公众最为关心医养服务质量。问卷调查显示,在希望地方政府改善医养服务的方面,选择人数从多到少排序,分别选择服务质量及安全510人(71.2%)、医养结合服务体系506人(70.7%)、养老护理补贴502人(70.1%)、医养结合模式469人(65.5%)、医养服务设施454人(63.4%)、医养结合专业人才453人(63.3%)、医养服务事务办理322人(45.0%)、其他25人(3.5%)。居民如果选择医养结合型机构进行养老,可以接受的月均费用情形分化较为明显:23.7%的被调查者可接受的月均费用为3 001 ~ 5 000元(含),22.2%的为2 001 ~ 3 000元(含),47.5%的为2 000元以下,可见人们愿意支付水平相对偏低,大约一半的居民能接受的是2 001 ~5 000元,具体见表4。
表4 居民对医养结合的主要需求
居民对东莞市医养服务整体满意度为中等,还有提升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的主观打分平均分是76.4分(满分是100分)。可见,居民对医养结合整体评价的满意度有待提高,综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居民主要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和费用保障不太满意,期待较高。
调查显示,居民十分关注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这也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健康养老和幸福养老的直接感受。医养结合是新产业形态,既无国家标准,也无行业标准。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民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出台的《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也只是侧重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指导规范,而非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本身。如果地方政府还未建立统一的医养服务标准规范,容易导致服务工作粗放、服务内容随意,不仅难以满足市场旺盛的服务需求,而且容易走向“家政化”,使得专业照护属性缺失或薄弱,影响居民认可度和选择意愿,不利于规范指导医养结合事业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地方区域性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可参考借鉴《深圳市医养融合服务规范》等,基于规范化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监管长效机制。目前,居民对医养结合的整体满意度还不高,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居民进行医养结合满意度、获得感调查。
基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居民可承受的医养结合服务费用总体偏低。居民即使有较为强烈的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意愿,也可能因为不能承受费用而望而却步,使得需求难以真正释放。一方面,支付意愿在月均5 000元以下的居民占比达到75%;另一方面,地方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是民营机构)月均收费普遍在5 001 ~ 12 000元左右,且收费偏低的公立医养结合机构资源十分拥挤,应当切实减轻老年人医养结合自付费用负担。政府补贴需方能直接减轻老年人的自付费用负担,故可通过完善社保等制度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当前,和公立机构相比,社保报销阻滞问题影响是民营医院内设护理院的主要问题,是他们吸引患者、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主要短板。相关部门应出台细则,对取得资质并且正式运营的民营机构同等落实社保政策,将民营医院护理院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资质的条件定为“是否为社会提供基本医养结合服务”,并且界定清楚“养”和“医”的服务边界,凡是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符合社保政策规定或者标准的都应该纳入社保范围,鼓励他们与公办机构站在同一市场竞争起跑线上。目前在我国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密切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处于部分城市试点阶段,地方政府应尽快明确和完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原则和制度框架、支付标准等,为医养结合的推进提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市居民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及其相关政策不了解,能达到比较了解程度的只占25%。虽然医养结合需求较大,市场也较为广阔,但是调查同样显示95%以上居民家中的老年人目前是居家养老或者社区养老,而非机构养老。可见,大部分老年人渴望在熟悉的环境中即社区中养老,医养结合的最重要环节就是社区。老年居民对医养结合的知晓是推进医养结合的前提,相关部门应采用多种形式在社区大力开展对医养结合模式、机构、政策、服务等的宣传,让更多居民尤其老年人了解和支持医养结合工作。一方面,需要引导居民和老年人的康老观念,重视健康及其预防,主动在家庭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并与社区家庭医生或团队签约,为更好地获得高质量的、整合性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可通过海报、讲座、电子屏幕、宣传折页、机构探访等多样化方式向居民宣传医养结合机构和政策的信息,增强居民对医养结合的知晓程度,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推进医养结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政府开展工作的措施,以利于他们选择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养老方式,更加精准匹配养老市场的供需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