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艺术特性介入纪念性景观再思考

2022-09-22 02:28李静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性纪念景观

图1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

图2 告别仪式

研究发现,纪念性景观由内出发的设计越来越少,由外创造的纪念形式越来越多。大多数设计都局限于形式表达的束缚,用巨大的尺度和宏伟的形象等物质性因素取代了公共记忆,这丧失了纪念空间中“纪念性”的意义所在。而观念艺术的特性“非物质性”与纪念空间的本质“纪念性传达”的核心是不谋而合的。本文倡导纪念性景观创作从观念艺术中汲取营养,运用比较法,将传统艺术与观念艺术作对比,总结出观念艺术的特性,并对观念艺术的特性介入纪念性景观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指导纪念空间走向“非物质性”,更好地去传达其场所精神。

一、观念艺术与纪念性景观

目前国内大多数纪念性景观更加重视于“物质性”的表达,并被禁锢于审美形式之中。从创作理念而言,用纪念碑式巨大的尺度和宏伟的形象这些物质性因素来展示权威性和说教性的观念开始遭到质疑;从景观构成元素上来看,建筑及小品采用传统形式样式没有创新,具象的雕塑形象和说教式的文字使得游客对于纪念对象的认同感较低,无法领略纪念性景观的核心内容和其所要传达的场所精神;从设计手法来看,目前的纪念性景观中的表现媒介十分有限,互动感知较弱,严重影响人们在场所内部的体验感,造成了人们对纪念性感知的局限性;从创作主体来看,大多数项目都是由设计师个人想法建造,并没有经过民意调查,缺乏公众的参与性,这样的设计能否引起人们的共鸣还有待考证。面对上述纪念性景观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发现还是“纪念性”传达的问题。而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领域兴起了一场反传统艺术的思潮,观念艺术应运而生。观念艺术更关注内在层面和精神层面所要传达的概念和信息,力图使艺术走向观念化、非物质化,让观众不仅着眼于作品的外在表象,而更加注重与作品内在理念的交流。这给主张“精神至上”的纪念性景观带来了同样的思考,从观念艺术的特性中汲取养分是否更有利于其“纪念性”的传达?

纪念性本质是一种思考介质,能够将景观和观者引入非物质层次,传递一些更厚重的精神语义。纪念性景观则是纪念性情感物化的一种形式。普通景观形式是为其功能服务的,以功能至上为本色,为人们提供聚集、休闲、娱乐等社会活动的场所。而纪念性景观是以表达其纪念性为本质,灵活运用各种景观元素,创造出具有情感价值的纪念空间。它是有思考、有情感、有精神、有历史同时也兼备社会功能的场所。将观念艺术与纪念性景观作对比,不难发现,观念艺术呈现出的“非物质性”特性与纪念性景观当中“纪念性”“精神至上”的特点是不谋而合的。本文倡导纪念性景观设计从观念艺术中汲取营养,通过分析观念艺术的特性,并对观念艺术特性介入纪念性景观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去解决目前纪念性景观所存在的诟病。

二、观念艺术的特性

观念艺术是基于反传统艺术的视角下而衍生出来的。通过传统艺术与观念艺术作对比,可以总结出观念艺术的特性,从而为其更好地介入纪念性景观当中做铺垫。通俗而言,传统艺术一般是指基于理性和具有逻辑的思维方式下,在实体载物上创作的绘画、雕塑等作品。它更加注重于绘画技巧的表达和视觉美感的呈现。而观念艺术是采用感性和抽象的思考方式,摆脱了传统艺术中形式的束缚,更加注重于观念和概念的传达与输出,这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多元化艺术表现媒介,使其创造主体也由艺术家转换为了大众。因此观念艺术呈现出以下非物质性特点——反对形式主义,崇尚观念化;拥有多变的艺术表现媒介;追求艺术的过程化、当下性;公众参与取代个人意志。

观念艺术中崇尚观念化,非物质化启发纪念性景观设计应将更多的非物质性因素,如思想、行为等作为设计的主视角来看待。纪念性景观应摒弃“纪念碑”式的形象,不再关注于巨大的尺度和体量给人们带来的权威和说教之感,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避免明显的主题特征,强调观念和思想,采用较为抽象的表达传达空间的纪念性,运用宜人的空间尺度,拉近环境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让人们主动探索作品的意义与内涵。即使这样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但这不正是纪念的意义所在嘛?纪念性景观是作为符号唤醒场地历史记忆,纪念性在发展和创造中形成的景观形式似一种媒介,传达着场地变迁中的过往或是提醒人们铭记某段历史,从而让人们产生新的思考。

“9·11”国家纪念馆是对此很好的诠释。它采用“倒影缺失”的概念,两个巨型水池建立在原110层高的两栋大厦遗址之上,象征着两座大楼留下的倒影,重现了“9·11”事件中人们的真实感受,给人以“虚空”和“失去”之感。下沉式的空间,巨大的跌水池,瀑布飞流直下,格外壮观。“9·11”纪念馆更注重概念的传达,置身于此,让人感觉时光流逝不再复返,以此缅怀曾经的“双子大厦”与遇难者,警醒人们反思这里的失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表-1 传统艺术与观念艺术对比表(来源:作者自绘)

三、采用多元的艺术表现媒介

观念艺术强调对新材料以及现代科技的运用。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可以为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营造出独特且多变的场所和空间,丰富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语义。纪念性景观通常采用规则对称式布局彰显其威严性,为避免破坏其庄严性,鲜见新兴技术的运用。而观念艺术中多元的艺术表现媒介可以给纪念性景观呈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提供多样的形式。例如在21世纪20年代,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展示的一件作品中,设计师采用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为新冠肺炎逝世者准备了告别仪式,电子屏中显示出逝世者的形象和姓名,观众可以通过手的触摸对逝者进行告别仪式,随之逝者形象会以飞散的灵魂形式飘落。这种数码影像互动装置加强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带观者进入告别场景,给观众带来了多维度、多感官的感知体验。影像、装置、行为、文本、图像、录音、叙事等多种艺术媒介对纪念性景观的介入,可以突破传统纪念性景观带给人们的感知体验,使观者更深入地感受纪念性景观的场所精神。

四、提高公众的参与性

图3 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

观念艺术关注公众参与性、大众营造能力等,这启示纪念性景观将物化形式的重视转移到对行为表现和心灵氛围的关注。公众参与的设计理念介入到纪念性景观设计与营造当中,可以使设计师不再将个人意愿寄托于设计之上,应充分调查民众需求,尊重大众意见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意味着公众可以与设计者共同完成作品,观众甚至可以成为这个作品表达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削减观众和作品以及设计者之间的距离,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增加作品和观众的互动性,使得所要传达的观念能被更有效地接受。纪念性只有经过观众的直觉感知和品读才能得以传递,这也是纪念性景观存在的真正意义。

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则是这方面的典范,其纪念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对1845~1852年发生的饥荒事件的关注度。设计者在设计时尽可能地消解了纪念性公园的功能性物质化载体,将场地理解为城市舞台,场地空间被设计为承载临时表演和市民活动功能的阶梯式舞台,通过表演行为和观众参与传达纪念性。公园错落的结构和多变的空间为演出提供了极富变化的天然舞台,表演者成了临时纪念性景观元素。景观空间烘托了表演者,表演者和观众也用行为诠释了场地的纪念性精神。

图4 The Clearing(林中空地)纪念景观

五、重视创作的过程

观念艺术中重视创作过程对纪念性景观这一特殊的景观形式也有着重要意义。在纪念性景观设计或建造时,让观赏者参与其中,享受当下的过程,可以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纪念性”的意义所在。这个过程对于一些遇难者而言也是一种身心的疗愈,它并不是某个概念的哲学推演,而是通过直觉的方式让人们对当下生存状况的一次感悟,一次心领神会。

林中空地纪念性景观位于挪威于特岛,是为了纪念在此发生的恐怖枪击事件中逝世的儿童和青年。该项目是由逝者父母和政府人员共同评选并携手建造完成的。这处用于打造“林中空地”的场地以森林为基底,以石板为材料,铺设简便、适宜志愿人员操作。该项目通过志愿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建造纪念场地,有效地帮助了遇难者家属舒解悲伤情绪。志愿者目睹并参与了纪念性景观建造的全过程,使其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纪念性景观的创作观念和深层意义。

六、余论

纪念性景观贵在纪念,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记忆所在,它能够引发人类的联想和回忆。我们可以通过在此场所的体验,去了解这个城市的故事,这个事件背后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纪念性景观是人们对精神上的一种需求,是新旧的融合,是历史与今世的共存,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自我反思。在观念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可以看出国外一些优秀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已有融入观念艺术特性的趋势。但在国内,以非物质性形态思想为出发点的设计在纪念性景观当中还远非主流,对观念艺术特性介入纪念性景观的方式还未成理论化的体系。本文通过对比法分析了观念艺术的特性,探寻了纪念性景观当中的非物质性因素,结合实例对观念艺术特性介入纪念性景观的方式进行了研究。观念艺术特性对纪念性景观的介入,可以使其更加注重观念的传达从而去体现纪念性本质;通过多种艺术媒介打造多维度,多感官的空间体验;在场所建造时,让观众参与其中,可以增强公众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更加深刻地体会纪念性景观的场所精神。

猜你喜欢
特性纪念景观
纪念九一八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特别的纪念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摩擦力三个特性的应用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