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之探索与实践

2022-09-21 00:50蒋黎妮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IP地址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

蒋黎妮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把“传道”贯穿其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的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体系主张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将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内容融入课堂内容,让专业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让专业课程特别是抽象的计算机类工科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让学生在专业课堂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最终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的特点

1.1 课程涉及范围广,学生受益面大

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知识结构跨学科、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不仅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衔本转段考试的必考科目,在计算机类、通信类等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该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分层功能和主要网络协议,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网络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实践应用。在该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让多个专业的学生广泛受益,影响效果较大。

1.2 思政融入点多,课程内容易衔接

计算机网络与现实社会有着许多相关性和相似性,是基于现实物理社会基础,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网络虚拟社会,其具有影响面广、信息传播快的特点,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网络犯罪、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网络课程更为自然,也更为迫切。课程内容采用层次化体系结构进行构建,研究的是网络原理、网络技术及方法论等内容,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现实社会的普遍性,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息息相关,能挖掘出较为生动丰富的思政元素。

1.3 课程目标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总体目标以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课堂底色,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实现多维度全过程育人;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深入分析蕴含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哲学思想和思政元素,充分发掘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触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引,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其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实现“智德融合”“立德育人”。该课程的目标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与本科类高等教育院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研究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与模式来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1 “ 6个原则”开展分层思政教学设计

人才的培养类似于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参照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分层结构模型,将计算机网络专业思政育人全过程设计成分层模型,将思想价值引领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和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上而下逐层进行设计。

首先,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出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理论和知识体系,以培养出具备良好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专业技能人才。

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找“契合点”,挖掘和整合知识内涵的价值观、哲学思想、逻辑等“课程思政”资源,明确重点,将“课程思政”的内涵有机融入教学大纲,如在高职工科专业课的案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实验课中也承载了较多的思政元素,如制度建设、环保、严谨、细致、团队协作、创新探索等。

最后,将知识模块进行重组和广度上的延伸,从面到点地将“思政元素”的融入细分到对应的网络专业知识中,由多个“知识-思政”点,形成一条思政线,设计蕴含思政元素的课堂教案,强化“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将“课程思政”元素内化到知识体系中,实现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坚持6个设计原则。见图1。

图1 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六个原则

2.2 “3个环节”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网络课程,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建立“线上互动学习+线下讲授实践+课外拓展延伸”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职教云”“重庆在线课程资源平台”“企业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1],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通过3个环节构建“课程思政”全过程,使学生全员全方位参与其中。

1)课前预习。按照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发布微课视频、课前任务等教学资源,置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探究和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开展课堂活动。如在IP地址章节中,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各类IP地址,分析其特点,并通过播放我国的第一个网络犯罪案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IP地址分类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2)课中学习。充分运用类比启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任务驱动、实践体验等教学方法实现寓道于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理论趣味性,还可以有效地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例如:网络体系结构章节使用类比启发法,通过实际生活经验中的“物流运输”案例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模型概念具象化,进而使其更好地理解网络体系的分层结构及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索创新与团结协作精神;在网络设备章节使用讨论教学法,对“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兴与华为事件”开展讨论,可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族企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从中进行反思[3]。

3)课后活动。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应立足有意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和获得感,积极开展教学反思。结合课堂内容进行课外或校外拓展延伸,组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在线上或线下开设网络安全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其避开校园网贷、网络直播、钓鱼网站等网络陷阱;举办“局域网组建”“双绞线制作”等技能竞赛,以赛促教,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践,践行和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其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和敬业精神;组织参观360、华为等知名企业,让学生积极了解网络行业的前沿科技,开阔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动力。

2.3 “5+X”体系挖掘“计算机网络”思政教育着力点

网络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从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与功能、网络设备、网络组建与安全等方面,都能挖掘出较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切入点(见表1)。教师可基于课程结构和目标,剖析网络原理中渗透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和谐、平等、法制、爱国、诚信、敬业等要素,采用“5+X”体系来进行思政教育的融入。其中,“5”代表5个教育,分别是爱国意识教育、科技强国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X”代表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及其他思政元素[4]。

表1 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中“IP地址与子网掩码”一课为例,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见图2):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贯穿整个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进行。本课时为2学时。

图2 “IP地址与子网掩码”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图

3.1 课前预习与准备

学生根据课件和微课视频了解IP地址概念和分类,查找自己的主机IP地址或特定的IP地址,完成课前在线测试。观看《互联网中枢神经之争“雪人计划”破解中国“无根”困境》视频,让学生了解在IPv4时代,美国占据了互联网基础技术的制高点,垄断了IPv4地址、技术、产业、应用等众多方面。而随着互联网向IPv6的演进,中国的互联网事业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不再受制于人,并成功实现“网络强国梦”。通过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引导学生要抓住机遇,敢于担当。

3.2 课中教学与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通过播放中国首例利用因特网破获聚众赌博的案件视频,以日常生活中的通信为例进行类比,让学生了解IP地址的概念:网络中的计算机都有自己唯一的身份——IP地址,就像人的身份证号一样,独一无二。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自觉维护和遵守虚拟网络社会的秩序,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2)讲练结合,剖析概念

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两种方法查看计算机IP地址,并分析两种方法的特点,比较小组同学计算机IP地址的异同,思考IP地址分类的概念和原则,讨论子网掩码的作用和组成结构。通过让学生认识到IP地址资源有限及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体验民族危机感,培养学生解决我国 IP 资源短缺问题引发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其充分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战略思想。通过对“雪人计划”的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同时不忘科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民族复兴使命。

3)联系实际,运用概念

观察机房IP地址的结构,围绕IP地址分类原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线上小组PK,回答老师发布的问题。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主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敢于拓展的思维品质和知识迁移能力。

4)总结反思,强化学习

通过在线测评,总结本堂课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学生课后查漏补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3 课后巩固与拓展

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再次完善课件,并在该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布置拓展题或综合应用题。教师在线解答课后作业,学生可针对问题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和企业微信进行师生互动。教师通过“雪人计划”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拓展,了解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现状、了解网络强国的重大意义,引发其共鸣,提升学生网络专业学习的内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敢于拓展的思维品质。

4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思

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供需双方着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紧贴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一轮完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完成后,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程评价比较好,学生能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能从中产生共鸣,认为其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在枯燥的工科知识中融入富有人文气息的思政元素,可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样,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更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深化。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升,学习态度更为积极与严谨,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所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成就感有极大的促进,考试不及格比例也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任课老师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师需要在专业教学持续更新的同时,动态实时地收集社会新时事和网络新技术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及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其融入课程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这也将是一个不断反思与创新的过程。

5 结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使得授课教师转变传统育才重器的思维模式,在以培养“术”为基础的专业教学中,增加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品格、科学观等“道”的阐述,提升学生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还将育人育德贯穿于全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共同体,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IP地址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
铁路远动系统几种组网方式IP地址的申请和设置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IP地址切换器(IPCFG)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SNMP的IP地址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公安网络中IP地址智能管理的研究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
计算机网络维护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