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旋旖 周 茜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条件(曹卫东等,2022)。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三省一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区域,总体发展水平较为均衡,由于其相互融合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长三角区域形成了一个密切联系的共同体。为不断提升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差距,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一个高质量经济区域,国家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到了“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指出要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提升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度和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且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了居民的健康,更有利于发掘生产潜力,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差距。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涵盖医疗卫生筹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补助四个维度,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是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还存在,分析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对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为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可能。
卫生健康领域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基点(凤启龙,202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由此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人民健康,其最终价值是要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缩小地区间健康水平差距。医疗卫生资源与健康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但由于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各国均面临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如何合理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使其达到最大的健康产出效率是当今的热点话题。
探索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为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进而持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本文基于人类卫生健康的价值基点,研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由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医疗卫生投入主要由政府承担,本文在探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路径选择时结合财税工具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是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是衡量一个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合理性的重要依据。针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既往研究不少,有全国层面的研究,也有分地区、分城乡、分类别进行的研究,还有地区间的比较研究。有学者就曾利用集中指数从全国层面对我国31个省(区、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情况进行分析(宋鑫瑞等,2020),或划分成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不同区域分别进行研究(陈秀芝等,2021;辛怡等,2015;王美凤等,2019),这些研究大多发现卫生资源配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政策推进,卫生资源配置越来越公平,但部分地区之间仍存在差距。林晨蕾和郑庆昌(2015)发现了福建省存在城乡医疗资源分布非均衡的特征,说明城乡之间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在对不同类别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存在物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优于人力医疗卫生资源的现象(戴国琳等,2020)。李程洪等(2021)分析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变化,发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实改善了疾控机构人员配置的公平性。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了显著改善,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仍容易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地区间、城乡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仍存在差距,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不同。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因实施一体化战略,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受到格外关注。过往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将医疗卫生资源分成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力一般用卫生人员数表示,物力一般用机构数、床位数表示,财力一般用卫生总费用表示。衡量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常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集中指数和集聚度,也有部分学者使用变异系数、偏离度和差别指数等来测算。
医疗卫生资源对健康具有显著影响,目前探究医疗卫生资源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于研究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对健康的影响。国外学者很早就发现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与死亡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Adelman,1963;Auster et al.,1969;Andersen,1983;Bokhari et al.,2007)。胡宏伟等(2016)也发现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增加显著改善了国民的健康状况。张仲芳(2015)从全国层面分析了政府卫生支出的健康绩效,张卫东和石大千(2015)从区域层面分析了政府卫生支出对健康的效应,结果都表明政府卫生支出对居民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胡草(2017)研究了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以外的社会卫生支出的健康产出效应,结果发现社会卫生支出的增加也会显著提升健康水平。李海明和王有强(2018)从影响程度来看,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投入对健康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护士,增加其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健康产出。但也有研究指出,卫生投入与健康产出不一定会达到同步的增长效应。唐齐鸣和聂晋(2016)指出目前我国的医疗投入成本超过了健康收益。赵秋晓(2018)在探讨医疗卫生投入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时发现,扩张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和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存量并未对我国人口死亡率起到降低作用,认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核心问题是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且分布不平衡。杨应策等(2021)测算了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之间的协调度,发现两者呈上升趋势,该趋势与之前学者测算的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变化趋势较为吻合,因此我们猜测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健康效益极有可能受到其配置情况的影响。有学者从医疗资源配置角度着手,研究了其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医疗资源在地理位置上配置不均等会显著损害居民健康(杨晓胜和刘海兰,2016);不管分城乡还是分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对居民健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且财力方面的资源配置失衡影响最大(简文清,2016)。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仍然存在,居民健康水平会受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大多学者虽有所关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但多集中于考察地区、城乡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较少从需求视角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健康问题结合分析。供给视角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对个体健康的作用效果才是衡量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关键指标。国际上也有提出“基于价值的卫生系统”的概念,指出应重视医疗卫生服务的结果评价,把个体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Porter,2009;Porter,2010)。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对健康的影响仍不明确,由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且受不同地区具体政策影响,从全国层面来探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对健康的影响,结果会存在一定差异,按划分的不同区域来研究相对来说更具科学性,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需求视角定量考察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对居民健康的区域性影响效应。第二,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医疗服务利用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影响居民健康过程中的传导作用。第三,结合政府财政政策,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助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目前研究多使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泰尔指数越大,说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用泰尔指数测算有两种计算方法,分别是按人口数量配置计算和按地理面积配置计算,同一地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一般认为,从人口分布角度测算本质上反映了资源密度配置公平性问题,如果区域人口密度较小,此时按地理面积方法测算比较合理,而对于人口稠密的地区按地理分配计算则意义不大。张芬芬(2018)在对浙闵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也提到人均医疗卫生资源综合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耦合吻合度高于地均医疗卫生资源综合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耦合吻合度。本文选择的长三角地区人口密度较高,且需分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因此使用按人口数量配置计算的泰尔指数来评价长三角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更为合理。
设各省(市)内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为:
其中,piz为z市人口数占i省(市)总人口数的比重,Ui和Uz分别为i省(市)和其下辖的z市每万人口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
设各省(市)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为:
其中,Pi为i省(市)人口数占长三角区域总人口数的比重,Ei为i省(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占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总数的比重。
设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总泰尔指数为:
由于各省(市)统计年鉴中没有各地区的卫生费用数据,所以我们主要从人力和物力两方面选取医疗卫生资源指标。本文选取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作为人力医疗资源配置的指标,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作为物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指标,分别计算了长三角区域各省(市)人力、物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测算的时间跨度为2005~2019年。
根据计算得出的泰尔指数绘制图1。首先,总体来看,2005年之后长三角地区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趋向公平,2009年之后医师、护士及床位配置的泰尔指数有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医疗卫生机构配置的泰尔指数也在波动下降。2009年,我国开始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可见新医改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果明显。其次,物力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公平程度高于人力医疗卫生资源,注册护士的配置公平程度最低,原因可能是物力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可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在短时间内得到实现,而优化人力卫生资源的配置是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程(温俊娜,2017),并且护士在较落后地区的就业待遇与社会地位等不如医师,因此多选择在发达城市就业,从而出现配置不公平现象。
图1 2005~2019年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
图2展示的是长三角地区间与地区内各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地区内的不公平程度大于地区间的不公平程度,说明配置的差异主要源自地区内差异。除医疗卫生机构以外,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上海地区反而各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医疗卫生发展集中在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缺乏相应的医疗人才激励机制,医护人员毕业后更倾向于集中在中心发达地区,分配到城市周边地区的人才较少,边缘地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面临缺乏患者信任度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滞后等现象,患者因此首选地区经济水平高的发达地区就医,而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同时又被吸引,“马太效应”牵引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陷入恶性循环。同时,对比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和浙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较高,说明经济发展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
图3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各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泰尔指数与婴儿死亡率比较的趋势情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标准,婴儿死亡率可以从宏观层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健康水平,婴儿死亡率越低,居民健康水平越高,我国政府在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时也经常使用该指标。文献综述中已指出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健康效益极有可能受到其配置情况的影响,本文用婴儿死亡率代替居民健康水平,对比其趋势,我们可以发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变化与健康水平变化基本趋同,说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居民健康之间存在相关性,猜测居民的健康水平会随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提高而得到明显的改善,据此提出假设: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能显著改善居民健康水平。
1.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因2009年开始进行了新医改,为观察对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变化情况,并且基于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5~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样本总量60个。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1)被解释变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从宏观层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有人口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这也是我国政府在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时所使用的指标。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来衡量居民健康程度,死亡率越低,居民越健康。
(2)解释变量。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但财力主要被看作医疗服务中的医疗筹资部分,本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仅考虑人力、物力资源。解释变量人力指标选用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物力指标选用医疗卫生机构数及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使用泰尔指数衡量。
(3)控制变量。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教育、居住环境、城市发展、医疗卫生、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选取人均GDP为经济变量;文盲率为教育变量;人口密度为居住环境变量;城市化率为城市发展变量;卫生费用投入和医保覆盖率为医疗卫生变量,因卫生总费用对核心解释变量有影响,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用医疗卫生支出占比替代;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则作为自然环境的代理指标,经对数处理后加入方程回归。各变量名称及定义如表1所示。
图2 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间与地区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
图3 2005~2019年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与婴儿死亡率
表1 变量名称及定义
表2展示了本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2.分析方法
本文基于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理论,用健康生产函数来表示健康状况与各投入要素(包括健康禀赋、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医疗保健等)之间的关系,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作为一种要素引入健康生产函数,研究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来考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
hit=α+β1doctorsit+β2nursesit+β3hospitalsit+β4bedsit+δzit+εit
其中,hit为长三角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用婴儿死亡率表示;doctorsit为执业(助理)医师的配置公平性程度,nursesit为注册护士的配置公平性程度,hospitalsit为卫生费用的配置公平性程度,bedsit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的配置公平性程度;zit为其他影响居民健康的一组控制变量,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城镇化水平等;α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i表示省(市),t表示年份。
首先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相关性回归并检验。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是P值为0.0248,支持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见表3)。
表3 模型检验
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研究发现,注册护士配置公平性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健康,其泰尔指数越小,婴儿死亡率越低,说明注册护士分配越公平,居民健康水平越高;但是回归结果也显示执业(助理)医师与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的配置公平情况对居民健康水平影响不显著,且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公平性显著负向影响居民健康,说明随着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公平程度的升高,居民健康水平反而下降了,这与先前分析的婴儿死亡率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两者变化趋势趋同的结果并不相符。一般来讲,若模型中较多变量自相关性比较强,最后的回归结果会存在偏差。回归结果若拟合优度和F统计量很大,在模型中应当显著的变量不显著,甚至参数估计量的正负号发生了改变,可以初步判断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4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对婴儿死亡率的回归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我们推测该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与Spearman相关系数矩阵检测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表5下三角为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结果显示医师与护士、床位以及护士与床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并且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表示具有严重的相关性;上三角为Spearman相关系数矩阵,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5。接着使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检验,一般情况下VIF大于10(严格是5)就表明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表6显示该样本检验出来的VIF均值大于10,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不可同时引入模型。
表5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系数矩阵
表6 解释变量的VIF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显示各核心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相关性,这使得回归结果存在偏差。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扩大样本量,但是由于本文是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为样本,扩大样本量的方法不可行;二是剔除相关程度较高的变量,逐步进行回归;三是进行岭回归,既不用扩大样本量也不用剔除重要变量,但估计结果会有所偏差。本文先采用第二种方法,将存在相关性的变量剔除,逐步进行回归,经检验模型不存在时间固定效应,因此仅控制省份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模型(1)、模型(2)和模型(4)结果说明执业(助理)医师配置公平性、注册护士配置公平性和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公平性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健康,其配置公平程度越高,居民健康水平越高。模型(3)为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公平性泰尔指数与婴儿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公平性对婴儿死亡率暂时没有影响。结合各模型回归结果,我们还发现医疗卫生支出显著负向影响婴儿死亡率,表示医疗卫生费用投入越多,则婴儿死亡率越低,居民健康水平越高;文盲率、人口密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显著正向影响婴儿死亡率,表示文盲程度越高、人口密度越大、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越多,则婴儿死亡率越高,说明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也会影响居民健康水平。
表7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对婴儿死亡率的逐步回归结果
Hoerl和Kennard(1970)提出了岭回归方法对最小二乘估计进行改善,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借鉴袁静(2019)的做法进一步进行岭回归分析。运用SPSS软件,确定最佳岭参数k,当k逐渐增大时,卫生资源配置系数趋于稳定,选定最佳岭参数k=0.185。岭回归结果(1)因篇幅所限,岭回归结果未能展示。若有需要,可联系作者索取。中,调整后的R2为0.845,F值显著,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分别为2.791、4.633、8.019、10.029,说明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显著改善居民健康。但岭回归模型是有偏估计,以损失部分信息、降低精度为代价获得回归系数,其回归系数的值一般来讲不具有经济学意义,因此下文的检验依然采取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
结合多元回归与岭回归的结果,基本论证了我们的假设,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能显著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且发现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综合来看,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的分配公平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床位配置公平性的影响相比之下较小。通常,居民去医院看病大多为小病,小病小痛不需要住院治疗,而医疗卫生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所以居民对于床位的需求相比医护人员较少,因此在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要格外注意医护人员的分配公平性。
本文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即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会影响居民健康,反过来,政府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时也可能会根据当时的居民健康状况做出相应决策,因此上述方程回归会产生较强的内生性,使结果产生偏差。为解决这一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借鉴祁星星(2019)的做法,将模型中的所有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回归分析,看上一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对当期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医师、护士、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公平性系数显著为正。这很好地解释了上文用滞后前的数据进行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医疗卫生机构这项医疗卫生资源对居民健康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健康效应存在滞后性。同样,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的配置公平更能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孕产妇死亡率也常被用来衡量居民健康水平,孕产妇死亡率越低,该地区居民健康水平越高。本文用孕产妇死亡率替换婴儿死亡率作为另一健康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医师、护士及床位配置公平性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健康,且护士的影响较大,回归结果基本与婴儿死亡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时一致,说明结果稳健。
医疗卫生资源在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配置差异,具体表现为部分地区医院设施设备人员等欠缺,无人问津,而部分地区医院人满为患,产生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从而对居民健康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早前就有研究发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利用地区差异较大时,居民健康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赵建国和苗莉,2008)。在卫生经济学中,因健康效应往往具有滞后性,在观测不到显著的健康改善时通常会用到一个对健康水平具有前瞻性意义的指标——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如果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长期来看将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马超等,2017;马超等,2018)。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提高,对居民而言是健康进步的开始。作为一种国家基础公共资源,医疗卫生资源错配和结构性失衡导致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问题(谢兰兰,2021),直接影响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体验和满意程度(蔡雪晨等,2021),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水平(方鹏骞和赵露,2013;陈迪和谭丽焱,2016)。所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是通过医疗服务利用这一重要传导路径实现的。
本文参考袁静(2019)设计的医疗服务公平性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健康检查人数、入院人数作为评价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指标,分别从门诊和住院两个维度衡量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就诊人数越多,说明医疗服务利用水平越高。由于2005~2008年部分指标数据存在缺失,下文选择2009~2019年的样本进行回归。表8至表11分别给出了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医疗卫生机构及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各自的配置公平性对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
表8 执业(助理)医师配置公平性对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影响
表9 注册护士配置公平性对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影响
表10 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公平性对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影响
表11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公平性对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影响
可以发现,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泰尔指数对医疗服务利用作用为负,且在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泰尔指数越小,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越公平;显著提升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目前长三角区域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了显著改善,但人力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公平程度低于物力医疗卫生资源,护士的配置公平性不如医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对居民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的分配公平性对健康的影响较大,需要引起重视;医疗资源配置公平能够通过提高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从而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由于医疗卫生资源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必须承担起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与分配的责任,本文针对上述结论从财政政策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增加医疗卫生资源财政投入及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合理性。部分地区仍存在某些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问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会消耗患者的就医时间、增大患者就医难度、降低医疗服务效率从而损害健康。造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一部分原因是医疗投入不足,针对这个问题:第一,政府可适当加大直接财政投入中的医疗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占比增加能显著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第二,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区域间医疗资源配置差距,因为地方政府承担了医疗卫生投入的主要责任,但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逐渐降低,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因此区域间经济差距在医疗领域中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可通过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省级政府对市级政府、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对医疗资源匮乏的区域增加投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第三,运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财税工具来引导社会资本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如对非营利性的民营医疗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和医疗补助等政策。
其次,制定财政激励机制,做好各地区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队伍建设。前文研究显示,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的分配公平性对健康的影响较大,但目前长三角区域人力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公平程度低于物力医疗卫生资源,所以应更加注重医疗卫生人员的配置情况。人力医疗卫生资源具有流动性特征,其配置公平性不易受财政卫生支出的调节,因此要加强较落后地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需协调各方面财政投入,采取鼓励政策如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奖励、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等,相关费用由财政负责,以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医疗公平。
最后,增加医保财政补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一直以来,大部分人都有着“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在疾病较轻时不引起重视,最终演变成重大疾病,损害身体健康。不及时看病的一部分原因是担心无法负担过高的医疗费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来改善居民健康,增加医保补贴可以降低居民看病负担,使医疗卫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