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棋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70)
GDP是反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有效指标。但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由此,着眼于绿色GDP ,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将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保护费用考虑在内,把绿色GDP作为指标的未来发展的指向。GDP与绿色GDP的关系,也是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是长期发展经济对于环境的破坏使得二者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从GDP指标转向绿色GDP指标,背后显现出从经济方面对绿色发展的期待。
(一)绿色GDP与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GDP一般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或服务的总价值,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是将资源、环境纳入统计指标,扣除环境污染、资源滥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成本,真实反映社会经济财富增长总量。推行绿色GDP,是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弥补了GDP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计算方法。
绿色GDP是绿色发展对GDP的要求。绿色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考虑在内,以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93。
绿色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早期发展经济的核心理念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认为GDP 的总额大、增速快,代表生产力水平高,发展动力强;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乘胜前进。绿色经济从经济的角度助力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绿色经济是我们发展的基本方略。绿色经济也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
(二)绿色GDP与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国家统计局数据得知我国2017年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值、工业污染源治理总额。将各年环境污染投资费用与工业污染源治理费用相加,并分别除以国内生产总值,得出环境污染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7年环境污染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2018年环境污染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3%,数值虽有降低,但是仍占比重过大。2019年至2021年环境污染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0.92%,虽有所下降,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仅从以上两个指标计算绿色GDP就达到如此比重,可见推行绿色GDP为衡量经济增长和发展标准是有必要的,也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见表1)。
表1 2017-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一)核心价值: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有更好的生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在改革开放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经济,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出现,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绿色GDP时刻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提醒着人们付出和回报的比例。偏面的经济增长看似是国家繁荣的标志,其实造成的深远后果和不可逆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推行绿色GDP是真正为人民考虑,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经济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生态经济,发挥生态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动力[2]。生态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许多西方国家都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我国以史为鉴,在社会建设中贯穿绿色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例如,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发展第三产业,出售生态农副产品等,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提供了物质资料的来源。人类从自然中获得食物原料,人类同样从自然中获取生产材料。让绿色发展成为首要发展方式,让绿色生活成为日常生活方式,发展生态经济,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社会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生活被满足后,人们期待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空气清新、植物茂盛、水源清澈等生活条件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由此看来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三者的关系成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政治价值:兼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要求。将绿色GDP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发挥,绿色发展自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大政方针对于各级政府、企业的行动和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在全球环境恶化、经济下行的后疫情时代,如何处理突出的环境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全球都在思考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政绩观是从政治上对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关系做约束,在考核中对只注重经济而环境保护不达标、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
(五)世界价值: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经济是每个国家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础和保障,失去环境人类无法生活,环境的质量决定人类的生活质量。每个国家都面临两者共同兼顾的问题,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共商大计,地球村才能越来越健康。在这个风云变幻、时局多变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在以往多个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对于全球环境改善的责任和承诺,展示出大国的负责任态度。
(一)普通公民绿色发展意识淡薄。公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基本看法。人们有生态保护的意识,但是对污染防治的主体意识较弱,没有将自身作为从生态保护和控制污染排放的执行者角度考虑问题。长期以来发展经济的思想,使公民忽略环境的重要性。公民有重实际问题意识,但是没有强烈的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人翁意识。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构成情况[3]。实现经济产业升级、转型,立足新时期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目标,以绿色经济发展为引领。第一、二产业大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方面,绿色发展理念还不深入,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式经营还未改变,绿色农产品生产不足。工业方面,能源结构需率先优化,推动节能减排。据统计,202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4%,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或超过70%。服务业是绿色发展的引擎,是产生污染最少的产业。为此,必须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工业,将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集约型发展,提高服务业占比,调整我国目前产业结构。
(三)传统生产观念忽视绿色发展。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污染造成破坏性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快速发展经济,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虽然短期见效快,但是造成资源存储量大规模下降。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化生产观念和生产技术。不论是环境保护抑或是企业成本控制,都应在生产中具备绿色发展思维,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四)目前突出环境问题未解决。经过4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同时,环境污染问题随之而来。长期治理和严防严控下,我国污染问题已明显好转。据调查,2021年全国平均霾日数和全国地面细颗粒物和臭氧平均浓度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酸雨污染状况持续改善,平均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均保持了近年来酸雨持续改善的较好水平。但仍存在突出环境问题,例如,建筑施工、工业污染和餐饮业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活污水误排造成的水污染等。
(五)国际合作环境保护机制未健全。国际合作环境保护机制未健全。国际合作已有近50年历程,环境保护领域加强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大事,也是各个国家需要履行的义务。保护环境不是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地球村是每个人生存的家园,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扩大交往和合作范围,丰富合作领域和内容。推动绿色转型是全球性的难题,需要全球携手共同面对,尤其是大国,需要承担大国责任。
一方面要树立保护环境的目标和制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绿色产业路径,推动绿色环保创新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一)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4]。开展宣传工作,通过组织生态环保讲座,发挥新媒体的广泛宣传作用,提高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生态实践有利于人们将所学的生态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组织人民群众去森林、农场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参观,实地感受大自然的重要性。也可以拍摄生态环境宣传片,在电视等媒体上播放,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原始社会的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封建社会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入现代社会发掘自然潜力,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渐被打破。进入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为摆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情况,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夙愿,由原有的依靠第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重视第三产业,使服务业变成我国GDP火车头。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预防在前,设计在前,规划在前,将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作为发展理念。
(三)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是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为解决有限资源的问题,而提出动态均衡发展。低碳经济是指为应对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能耗排放,建立新的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探寻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发展代价小、污染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的选择。
(四)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首先,从国家方面,加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
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探索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指明了生态文明之路,书写美丽中国的光明图景,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5]。其次,积极征求群众反映严重的环境问题。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推动经济发展是为了人民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空气污染、水污染、资源的浪费和开采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电话热线,积极争取群众意见,做到对点改进,提高居民生活条件。
(五)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可持续发展标准,资源利用上线等实质性标准[6]。我国的资源存储量大,但是人均占有率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规章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从根本上制约违反生态保护法的事情产生。详细落实生态保护制度条例,根据不同类别进行调查,规范资源用途和范围,建立具体指标,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六)积极参与国际间交流合作。虽然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资源存储量不同、国内产业结构不同,但是经济全球化、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个在地球村的人的命运都息息相关,国家间经济联系更频繁密切。目前,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发展的瓶颈之一。我们除了积极进行积极贸易合作,也要加强其他领域的沟通。每个国家在环境问题上都不能独善其身,国际治理和国家间交流合作有利于解决我国自身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也有利于树立大国形象。
推动GDP核算制度向绿色GDP核算制度转型,是应对目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是落实政府、企业、个人在生产生活中的标尺。绿色GDP是解决传统生产观念忽视绿色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普通公民绿色发展意识淡薄、国际合作环境保护机制未健全的有效方式。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监督企业在生产中落实,公民将绿色发展思想铭记于心,以绿色GDP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绿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