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宁
(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安徽铜陵 244000)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增加农民可持续性收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21年上半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1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增长率居全国第8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实际情况看,增加农民可持续性收入仍有很大潜力可挖。笔者以安徽省铜陵市为调查对象,对农民增收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对5种增收途径提出思考建议。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所得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当前铜陵市现状,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不高,枞阳大萝卜、枞阳媒鸭等一些本地农产品还存在产量不高、质量不好、销路不畅、效益不强等问题,本地特色农产品如铜陵白姜、凤丹等精深加工还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效益还未很好的显现;枞阳县脱贫地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相对落后,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通过种地生产实现增加收入的潜力。为此,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1.1 推广高产优质作物品种一方面,加大优质高产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利用本地区良好的地理环境,引进和扩大适合本地区种(养)殖的特色品种,如铜陵白姜、枞阳媒鸭等。同时,加大先进农业科技推广,采取农技人员包村、包地块等形式,加强与农民技术合作,进行“田头”教育,把先进农业科技交到农民手中,提高单位产量,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技推广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1]。
1.2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农业加工企业合作,研究、引进、开发先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对铜陵白姜、凤丹等地区特色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附加值,搞活农产品加工流通,健全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拓展销售渠道,确保好产品卖个好价钱[2]。
1.3 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2021年度农田建设整合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统一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全市建设任务7 333.33万hm2,含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 066.67 hm2(枞阳县666.67 hm2,普济圩400.00 hm2),共23个项目。其中枞阳县4 333.33 hm2、12个项目,义安区866.67 hm2、6个项目,郊区533.33 hm2、2个项目,普济圩农场1 600.00 hm2、3个项目。对建设地乡镇道路进行翻修拓宽,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流通创造便利条件;针对当地水患威胁较大的实际,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民的资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承包地、宅基地和村镇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不动产”取得收入[3]。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必须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激发集体产权活力。目前该市现状,农村闲置资产利用率普遍不高,特别是闲置住宅利用率仅有39.0%,农民承包地分割化、零散化比较严重,规模种植养殖比例仅占51.5%,集体经济发展不够理想,乡村旅游相对滞后,必须创新农村用地制度,走出一条新的道路[4]。为此,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2.1 管好用好集体资产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叠加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到村产业项目46个,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12 987亿元;用企业管理的方式代耕代种,发挥职业农民技术和经验优势,创建统种统收的现代化农场,全市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495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40个[5];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有效监管,探索运用大数据动态监管系统,加强资产清查,研究出台本地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对权属确认、组织机构、经营管理、指导监督、法律责任等进行细化明确[6]。
2.2 创新农村土地政策有序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支持承包户土地向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相对集中,增加土地承包户转让土地经营权的租金收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借助乡村旅游、非遗项目传承,引进资本投入,开发建设民宿、乡村游乐园区等,提高农民闲置土地和房屋的资产性收入。
2.3 集中打造特色村镇充分发挥该市“山青水秀”的地理环境优势,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服务业,以江南民俗文化村、千年古镇大通、凤凰山等为重点,集中建设5~10个特色村镇,配套民宿酒店、餐饮、游乐等服务业,打造形成10~15条休闲农业精品路线,创建休闲农业示范点,让沉睡的景点成为旅游的热点。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农民在本地企业就业、在非企业组织中所得劳动收入以及本地农村人口在外地务工所得到的劳动收入[7]。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从当前该市现状看,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不快,工资普遍偏低,且工资得不到有效保障,被拖欠、克扣等现象依然存在[8];农民工大多从事“脏、累、差、险、重”的工种[9-10],就业不稳定造成收入不稳定,制约了工资性收入增长[11]。为此,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3.1 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完善政府主导、官民并举、输出地与输入地联合,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等方式[12],广泛开展家政、建筑骨干、新兴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方面的培训[13],各县区每年可集中举办1~2期订单式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全方位提高农民工素质,建立区、镇、村3级就业服务站,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提高农民就业几率[14]。
3.2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政府出面签协议的形式,对录用本地农民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水电优惠、培训费用补贴等,提高企业录用农民工的积极性。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开发更多农村公益性就业岗位,比如护林员、道路养护员、社会治安协管等,制定入围标准,让更多低收入、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民实现转移就业。
3.3 加大农民工收入保障力度积极协调当地劳动执法部门,加大对农民工公益性司法协助,定期对农民工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并借助新闻媒体发动舆论压力,确保农民工工资得到保障。
不断做大农民经营性收入这块“蛋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该市现状,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经济规模的农业企业仅有61家,以单个家庭和小作坊式的农村制造和加工业占比大,主要加工制作茶干、生腐等,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市场信息、生存能力差,农民参与村镇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还比较有限[15]。为此,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4.1 做大做强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构建集政策法律服务、市场动态监管、农技辅导培训、产品回收销售、项目融资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蔬菜、水果、白姜、凤丹和养殖枞阳媒鸭为主体,创新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创立自主品牌。推进区域性联合组建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6],作为农村“双创”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合作社或到专业合作社就业创业,推动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17]。
4.2 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对该市270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帮助打造本地有影响力、知名度的企业集群,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特质、特价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建农业循环经济园,加强农林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节能、节水等项目建设,在变废为宝中增加农民收入。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带动地区农民不断增收。
4.3 打造农村电商平台大力实施“农村电商”工程,以“邮乐农品”“聚农e购”等安徽本土农业专业电商平台为主,在有条件的街镇、村居优选布点,在全市建设50~100个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点,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产销对接、仓储配送、品牌创建等功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高“一村一品”影响力。加强农村电商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电商重点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产业园、示范点、基地等平台载体跟踪指导和宣传设计,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18]。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逐年提高,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随之加大,农民收入中的财政转移支付收入数量不断增多,比例不断增大。当前该市现状,农产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还不发达,融资规模还比较有限,总体水平还不高;对于本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补贴等标准还不高,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保障。为此,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5.1 提高政策性补贴标准范围在生产性补贴上,提高粮食直接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补贴等比例,降低农民生产成本,间接提高农民收入。在农业产业化补贴上,扩大直补的种(养)殖范围和比例,对铜陵白姜、枞阳大闸蟹、凤丹等名特农产品加大直补比重,吸引更多农民从事高附加值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19]。
5.2 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坚持国有和地方金融机构衔接合作,探索创设面向“三农”的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社会性金融组织,形成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险种和范围,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适当降低农户和合作社等缴纳保险比例,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积极推进农民收入保险试点,提升对农户的保险服务水平。
5.3 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临机救济制度、重大疾病特殊补贴政策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完善农村新型医保、社保机制[20]。针对农村60岁以上老人、低收入者、低保户等特定群体,以国家财政补贴、省市财政为主、个人适当投入的方式,创建特定保障项目,或以日用商品、消费券、补贴券等方式,发放补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