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龙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肛肠科,安徽合肥 231000
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等为临床常见的肛门疾病,上述疾病术后恢复缓慢,伤口疼痛持续,且其在术后排便和更换肛周敷料时常表现出剧烈疼痛。疼痛易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促使体内释放多种激素,如儿茶酚胺等,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内分泌功能紊乱,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不安、大便困难、尿潴留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减轻疼痛,缩短疼痛时间,提高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肛肠疾病治疗的目标。目前对于肛肠疾病术后镇痛多采用药物镇痛,但镇痛效果差异较大,不良反应较多。本研究将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用于治疗肛门疾病术后疼痛患者,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6 月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肛肠科100 例肛门疾病术后疼痛患者。纳入标准:①痔疮、瘘管、肛裂、肛周脓肿等肛门疾病术后疼痛患者的肛周切口不应超过3 处,带肛周橡皮筋者除外;②患者年龄18~75 岁,性别不限;③无心脏支架植入、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重大疾病史;④无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①年龄<18 岁或>75 岁或沟通和理解方面有困难者;②术后肛瘘或肛周脓肿挂橡皮筋者;③心脑血管、精神病患者和孕妇;④在实验观察过程中电极自然脱落,缺乏完善数据者;⑤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一些不适合继续治疗的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者;⑥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且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的患者;⑦患者依从性差者。将100 例肛门疾病术后疼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0 例,其中,男3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53.2±11.5)岁;对照组50 例,其中男27 例,女23 例,平均年龄(51.1±12.7)岁。两组患者治疗前行(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疼痛评分。治疗组患者术前NRS 疼痛评分(1.58±0.39)分,对照组(1.53±0.3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本研究经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9-医-10)],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生物反馈治疗仪由南京美兰德公司制造,仪器设备型号为 MLD B2。肛管内电极杆置于肛管内,右侧两个电极片置于右脐旁上下,左侧三个电极片在左前上髂嵴和左脐旁上下等距,电流强度根据患者的轻度刺痛感进行调节;治疗方式为括约肌高压模式,电刺激输出电压范围:0~50V;电刺激输出电流范围:0~100mA;电刺激输出频率范围:2~250Hz。治疗组患者在排便后、更换敷料前每天早晨进行一次电刺激生物反馈,每次30min,每个疗程7~10 次,收集第1~7 次数据。对照组每天早晨排便后更换敷料。
(1)观察患者术后第2 天、换药后 30min 肛门疼痛程度及24h 内疼痛持续时间。(2)术后检测血浆可的松(cortisol,COR)和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水平。(3)NRS疼痛评分:0:无痛;1 分:平躺无痛,翻身咳嗽无痛;2 分:咳嗽痛,深呼吸不痛;3 分:平躺,无痛,平静,咳嗽,深呼吸,感觉疼痛;4 分:平躺时感到间歇性疼痛(4 分开始影响生活质量);5 分:平躺在平静状态下持续疼痛;6 分:平躺在平静状态下时疼痛严重;7 分: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失眠;8 分:持续疼痛,大汗淋漓;9 分:剧烈疼痛,无法忍受,需要药物缓解疼痛;10 分:最痛苦的,生胜于死。
术后 3d,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ml,以2000 转/min和 10mm 的速度离心5min,分离血清,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中COR 和ACTH 的浓度变化。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RS 疼痛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尤其是在治疗第 5、6、7 天,治疗组的NRS 疼痛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RS 疼痛评分比较(,分,n=50)
治疗组患者术后7d 24h 疼痛累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24h 疼痛累积时间比较(,h,n=50)
术后第3 天,治疗组血浆COR 和ACTH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浆COR、ACTH 水平比较()
治疗组术后肛缘伤口麻木、不适4 例,肛缘伤口刺痛、不适1 例。治疗组术前、术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指标。
肛周手术后疼痛感觉的严重程度与其解剖和生理特征有关。肛门周围的皮肤很薄,肛门内有许多血管和神经,比其他切口对疼痛感觉更敏感。此外,术后会导致肛周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大量炎性反应因子的释放会增强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和持续性。肛门位置隐蔽,汗腺和毛发旺盛,术后护理相对困难。粪便和尿液等局部分泌物易污染手术伤口,并进一步引起水肿和疼痛。肛门括约肌的收缩状态是一种常规的生理状态。外科手术切割某些组织和排便会导致其收缩,甚至痉挛,加剧疼痛。疼痛反应加重了切口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形成非良性循环,引起排便困难,甚至出现剧烈疼痛、腹胀和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行为心理疗法的发展是基于生物反馈,在凯格尔训练的基础上,目的是引导患者独立锻炼盆底肛周肌运动的正确性,改善和协调盆底肌Ⅰ型和Ⅱ型肌的运动功能;利用低频持续电刺激,解除盆底肌和肛周括约肌的高压,打破痉挛循环,从而改善盆底肌和肛周括约肌的不协调运动,调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微循环代谢,改善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减少肛周疼痛和切口水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调节中枢神经、肠神经、盆腔和腹膜神经系统,使肛门直肠感觉趋于正常。生物反馈能实现医患之间积极沟通和治疗的双向效果,并能在患者心理咨询中发挥积极作用。Gilliland 等将86 例特发性直肠疼痛纳入治疗组。生物反馈组治疗的有效率为34.7%,表明该治疗的有效程度与患者的依从性呈正相关。作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可以增强盆底肌肉运动的协调性,重组神经肌肉记忆行为,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重复“动作反馈-学习-再动作”模式,削弱盆底肌肉的痉挛状态,有效改善肛周微循环,协调其肌群功能。研究表明,生物反馈教会患者学习肌肉协调后,疼痛感知显著改善。许多研究表明,术后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将被激活,并释放大量应激物质,应激反应又可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承受力。而研究发现,应激反应是否强烈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速度和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术后镇痛和伤口愈合。本实验通过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前后的应激水平及疼痛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发现比较,治疗组血浆ACTH 和COR 水平及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显著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说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显著优化患者术后疼痛感觉,该方法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