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中思政元素挖掘的思维路向研究

2022-09-20 07:10段仁燕吴甘霖
关键词:植物学思政植物

李 敏,段仁燕,2,吴甘霖,*

(1.安庆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各大高校中迅速展开,目前已逐步从内涵价值理论诠释阶段走向了各科课程的探索实践阶段。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是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坚实基础和先决条件,对于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学是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知识范围广,包括形态解剖学和植物系统分类学两大部分;教学体系庞大,设有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三种课程形式,集理论、实验和实践于一体[2],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若能加以有效挖掘与利用,既能培养学生的植物学专业素养,又能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本文就如何对植物学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进行研究。

1 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目标内容

“挖掘什么资源”是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主要问题。虽然《纲要》中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内容重点[3],但每门课程又因各自的属性特征、定位要求、资源分布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植物学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把握《纲要》等相关重要文件的目标内容,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植物学的课程性质、育人目标、知识内容、教学特点和学生情况而具体实施。以下结合《纲要》的目标要求和植物学课程的特点,确立“植物学”思政教育元素的基本内容。

1.1 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植物资源丰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产业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迅速提升。例如,全球植物学大会第19届会议于2017年在我国顺利召开,这不仅创下了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该类会议的记录,而且最新使用的植物学命名规则——“深圳法规”也在此次会议上得以通过[4]。这表明我国的植物学相关研究和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在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和运用这些实例可以增强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中包含着大量的本土植物类群。古往今来,华夏儿女对中华大地的眷恋一直都刻在骨子里,不曾改变。我们爱的不仅是脚下的土地,还有山川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因此,“植物学”蕴含着天然的家国情怀。此外,在植物学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植物学前辈,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乃至世界的“蕨类之父”秦仁昌、“瓜奶奶”吴明珠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其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情怀。

1.2 文化自信与品格修养

植物学中有关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元素较多,例如,植物文学意象。中国人性情较为含蓄,常常以植物为载体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意志,如梅、兰、竹、菊等植物意象[5],这不仅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还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文学风格,为世界文化艺术添上了一抹浓重的中国色彩。又如,植物应用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在植物应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农业种植、本草医药、素食文化、植物手工艺术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植物应用的智慧。这些植物文化不仅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内涵,而且事例本身对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傲、幽、坚、淡等高贵品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借用苔藓弘扬生命的伟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植物本身也是生命体,它们的生命历程、结构差异和对环境的适应力等,都反映了朴素而深刻的生命智慧,这些对人类品格修养的养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3 科学精神与辩证思维

植物学是揭示植物现象和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植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必然要以科学精神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植物学家的科学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科学背后的精神本质。例如,钟扬教授在短暂的一生中,用16年时间采集了青藏高原植物的4 000万粒种子,填补了世界种子库在西藏种子方面的空白。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就是“种子”,在无数人心中“落地生根”[6]。除了理论课,实验过程中的严谨与创新、野外实践中的团结与合作等都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客观理性、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等科学精神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应用,倡导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联系和发展的视角去考察认识对象。事物既是矛盾统一体,又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植物亦是如此[7]。例如,不少植物在生存、繁殖和形态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每一种植物又有其专属的个性特征。基于植物的共性与个性这一对立关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纷繁复杂的植物进行分类,便是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再如,大多乌头属和见血封喉属的植物都有毒性,但在合理的炮制加工后,却能拥有很好的药用效果,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1.4 生态文明与法制意识

植物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环境生态密切相关,要建设生态和谐的美丽中国,必然离不开植物。植物学中既有诸如沙枣、胡杨等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例子,也有过度采挖泥炭藓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教训。通过这些正反案例,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树立科学保护、合理运用植物资源的观念意识,从而认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当地特色植物品种、学习其历史变迁故事、实地考察当地植物及其生态环境,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建设法治和谐社会,我国设有专门的植物保护法规。为普及相关的植物学法律法规,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制意识,植物学课程责无旁贷。植物学法治意识的资源挖掘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国家一二三级植物保护名录。(2)植物学相关法律法规的简要介绍、建设历史与感人故事。(3)违法违规采挖或破坏植物的典型案例,如红豆杉、桫椤、金毛狗等的非法采挖,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大火等。(4)违法违规种植和利用植物的典型案例,如罂粟、大麻等危险植物的非法种植和利用等。

2 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来源

“从哪里挖掘”是植物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的重点问题。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从多个角度挖掘了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植物学思政素材来源总结

3 挖掘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原则

大学是学生三观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植物学课程知识体系庞大,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但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重,要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怎么挖掘”是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关键问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理性地选择、梳理和审视素材,从而保障植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由于环境、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在各大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地方、每所高校、每门课程、每位老师都不尽相同。在植物学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要理性选择,有的放矢。植物学课程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思政元素,但课程性质、教学课时和实施条件的有限性使得资源的挖掘必须有的放矢,不可随意选择。在挖掘过程中,要把握好广度、深度和效度,根据植物学的课程目标和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地选择和处理。

三要纵横贯通,发展完善。充分挖掘植物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既要在横向上与其他专业课程相互映衬、互相协作,又要在纵向上根据植物学的每一次教学实践情况逐步地生成、调整和完善资源库,以求最佳育人效果。如此多维度、多路径的纵横贯通,才能使所挖掘的植物学课程思政资源得以有效地发展、应用和完善。

四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因而,植物学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挖掘植物学思政元素前,必须对所教授的学生作全面的学情分析。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动机水平和兴趣需求等,都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和了解的。同理,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挖掘植物学思政资源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植物学思政植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