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长建
髋关节损伤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患者,以关节软骨功能受损为主,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等,早期会产生关节间歇性疼痛,活动时关节功能明显受阻,持续活动后会改善僵硬症状,间隔一段时间后症状又会加重,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对患者日常活动造成影响[1]。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的髋关节病变,患者发病后髋关节活动受限明显,不利于其日常生活,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式以手术为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方式为死骨清理打压植骨,伴随手术方案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手术方式逐渐多样化,尤以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最为明显[2]。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不但可以充分暴露股骨头和髋臼,还能对股骨头血供起到保护作用,已经成为目前髋关节损伤治疗的首选方案[3]。基于此,本文对2020 年6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研究,探讨髋关节手术治疗中应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36 例。常规组男19 例,女17 例;年龄22~62 岁,平均年龄(40.76±12.48)岁;平均受损至手术时间(8.31±1.20)h。研究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23~61 岁,平均年龄(40.89±12.37)岁;平均受损至手术时间(8.47±1.15)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两组患者对本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已经签订同意意向书,自愿加入该项研究,本研究已经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定为股骨头坏死;②存在死骨清理打压植骨手术指征;③资料完整;依从性高。排除标准:①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者;②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③合并心脑肾等严重病变者;④精神疾病患者;⑤合并骨质疏松症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在进行死骨清理打压植骨治疗时,选择直前入路,具体方式为:在患者髋关节外侧正前方做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依次切开,对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进行分离,展现髋臼和髋关节囊,修整髋臼,通过刮匙执行股骨头坏死组织的刮除操作,刮至新鲜骨质后,将同侧髂骨皮质骨粒植入股骨头坏死组织刮除处,逐层进行堆放、打压,最后关闭切口。
研究组在进行死骨清理打压植骨治疗时,选择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具体方式为:以股骨大粗隆为核心,在髋关节外侧做切口,切开阔筋膜张肌,定位臀中肌、股外侧肌后,沿其后缘连线往后到大粗隆部位做截骨操作,将截骨块相连肌肉牵开,从股骨大转子顶点往髋关节囊前方进行分离,将关节囊切开,切断股骨头圆韧带,屈髋外旋,脱出股骨头后,修整髋臼,利用刮匙刮除股骨头坏死组织,刮至新鲜骨质,取同侧大粗隆截骨区松质骨粒植入股骨头坏死组织刮除处,逐次堆放后,打压夯实,并对术区进行清洗,之后进行髋关节的复位操作,再缝合关节囊,对截骨进行复位,使用螺钉沿着大小粗隆方向做固定处理,最后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改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髋关节改善效果通过改善优良率进行评定,包括优、良、可、差4 个方面,利用Harris 评分系统进行评定,≥90 分为优,80~89 分为良,70~79 分为可,<70 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切口积液、切口感染、关节松动、深静脉血栓。术后疼痛情况通过数字疼痛评估法进行评定,分值范围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痛感越强,分别在术后8、12、24、48 h 进行评定。髋关节功能评分通过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定,总分值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血清炎症因子包括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在全自动生化仪上通过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白细胞介素-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降钙素原通过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水平越高表示炎症反应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髋关节改善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髋关节改善优良率97.22%高于常规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髋关节改善优良率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现切口积液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8%(1/36);常规组出现切口积液3 例、切口感染2 例、关节松动1 例、深静脉血栓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7/36)。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62,P=0.024<0.05)。
2.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术后8、12、24、48 h 疼痛评分分别为(3.35±0.86)、(2.85±0.83)、(2.46±0.74)、(2.03±0.60)分,均低于常规组的(4.63±1.29)、(4.18±1.25)、(3.79±1.22)、(3.26±1.14) 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评分(83.85±9.57)分、髋关节活动度(54.36±13.58)°均优于常规组的(74.38±8.82)分、(40.70±12.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常规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7.94±1.86)mg/L、(27.26±3.52)ng/L、(3.99±1.10)μg/L,与研究组的(7.78±1.93)mg/L、(26.99±3.64)ng/L、(3.88±0.85)μg/L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8、0.320、0.475,P=0.721、0.750、0.636>0.05)。治疗后,研究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4.57±1.08)mg/L、(20.54±2.68)ng/L、(2.26±0.51)μg/L,均低于常规组的(6.09±1.36)mg/L、(23.61±3.06)ng/L、(3.05±0.60)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251、4.528、6.019,P=0.000、0.000、0.000<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股骨头坏死属于创伤骨科疾病,主要因为骨折、撞击等原因引起股骨头血运不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伴随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4]。临床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并无特效方式,现阶段常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包括死骨清理打压植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本较高,植入的假体在术后通常需要二次返修,不能大规模普及应用,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死骨清理打压植骨术成本较低,无需二次手术,因此使用率较高[5,6]。
最近几年,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中,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逐渐得到应用,通常情况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手术入路是前方入路,髋臼视野受到限制,不能完整暴露髋臼、髋关节囊,容易遗漏处理髋臼前上方损伤,造成术后恢复效果欠佳[7]。伴随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各种髋关节手术中得到应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能够脱位髋关节,让髋臼、髋关节囊完全显露,方便医生全方位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有效清理死骨并减压,并且,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在大粗隆下方截骨,对旋骨内动脉不会造成影响,具有创伤少的优势,可以降低髋臼、股骨头的医源性损伤[8]。髋关节脱位技术能够充分暴露髋关节,包括髋臼和股骨侧的所有关节面与非关节面,因此在术中不会影响股骨头血流供应,可以促使手术顺利重建股骨头正常生理状态,有效清除关节内软骨游离体,有利于提升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9]。
在唐立群[10]的研究当中,股骨头坏死患者在髋关节手术中应用了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治疗后可见,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患者髋关节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研究中,研究组髋关节改善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83.85±9.57)分、髋关节活动度(54.36±13.58)°均优于常规组的(74.38±8.82)分、(40.70±12.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唐立群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髋关节手术中应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可以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较高。且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8、12、24、48 h 疼痛评分分别为(3.35±0.86)、(2.85±0.83)、(2.46±0.74)、(2.03±0.60)分,均低于常规组的(4.63±1.29)、(4.18±1.25)、(3.79±1.22)、(3.26±1.1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4.57±1.08)mg/L、(20.54±2.68)ng/L、(2.26±0.51)μg/L,均低于常规组的(6.09±1.36)mg/L、(23.61±3.06)ng/L、(3.05±0.60)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251、4.528、6.019,P=0.000、0.000、0.000<0.05)。表明该项治疗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减少炎症发生,同时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在髋关节手术治疗中应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可以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患者术后疼痛度明显降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