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旅融合协调度分析及路径优化

2022-09-20 10:27王光文
前沿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旅内蒙古文化产业

王光文 高 晋

(1.内蒙古艺术学院 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一、引言

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要素、业务、产品、服务、市场等方面的融合,是以文化产业丰富旅游内涵、增加旅游创意、拓展旅游活动、提升旅游品质,并以旅游产业反哺文化保护传承、促进文化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传播推广、实现文化综合价值的过程。文化和旅游部在2018年的组建,标志着文旅融合在机构改革层面的实质性推进。

文旅融合协调度和文旅融合路径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是本文的主要参考和借鉴资料。对于文旅融合协调度,研究方法主要是耦合协调度分析[1]。周彬等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内蒙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样本期内(2005-2013)的融合协调度,并预测出2016-2025年的融合发展方向[2]。汪永臻等以西北地区为例,研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现状,发现其整体呈失调状态[3]。刘安乐等认为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则表现为从沿海到内陆地区呈递减态势[4]。对于文旅融合路径,兰苑等以山西省为例,探讨了影视传媒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演艺业、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情况[5];张祝平对乡村文旅融合的文化根脉、技术、设施、保障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6];孔凯等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的保障路径,包括政策支持、统筹规划、权益保障、公共服务、村民参与、公司运营等[7]。从相关文献来看,尽管文旅融合协调度和文旅融合路径研究已有显著进展,但研究样本数据较为陈旧,文旅融合协调度评价与路径优化相结合的文献相对匮乏,难以为内蒙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借鉴意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发展要求[8]。作为唯一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省级区域,内蒙古承担着“西部大开发”“向北开放”“一带一路节点建设”“打造沿黄文旅带”等战略任务,这也决定了内蒙古在中国北方地区文旅融合进程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内蒙古出台了《关于推进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9],文旅融合的步伐开始加快。在此情况下,本文通过融合协调模型分析内蒙古文旅融合发展状况及协调程度,明确内蒙古文旅融合的宏观制约因素,提出内蒙古文旅融合的路径优化建议,并为类似地区的文旅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思路。

二、内蒙古文旅融合协调度分析

根据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等选取原则,文旅融合指标包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济绩效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发展基础指标、发展水平指标。其中,经济绩效指标包括产业总收入、各大行业收入、国内和国际市场收入等;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和相关院校学生数量等;发展基础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规模企业数量、中小企业数量、人均拥有设施面积和数量等。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统计提要》《内蒙古旅游统计公报》及相关网站。

(一)数据处理方法

文旅融合协调度分析所需数据,分别来源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由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指标单位表示不同,存在量纲差异,因此需要使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值,如式(1)所示:

其中,xij是项指标第i年原始数值(i=2005,2006,……,2019;j=1,2,……,n),maxxj和minxj分别表示样本期间j内项指标的最大、最小值,Uij表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此外,旨在避免指标标准化后出现零值,数值整体加0.01。

信息熵能够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各自评价系统中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采用改进熵值法函数计算两类系统中的指标权重值。函数模型如式(2)所示,表示数值标准化后第i年指标占其比重。

此外,第j项指标信息熵则由式(3)计算所得,其中m为年份数量,即m=15。

计算第j项指标效用值如式(4)所示。

第j项指标权重如式(5)所示,n表示指标个数,即n=15。

由此分别得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为上述得到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各项指标的权重与指标标准化值相乘并加总。

最后计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度,如式(7)所示,C表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度,Zt和Zc分别表示由式(6)计算所得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得分。协调度值越接近1则证明两个系统协调度越好,反之则不理想。

如式(8)所示,C为式(7)所计算得到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协调度值,P为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方式为P=αZt+βZc。借鉴已有研究,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认定为同等重要,因此二者系数即α和β都取值为0.5。协调度值R取值介于0-1之间,具体对不同取值范围对应融合协调程度则由表2所示。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基于上述式(1)-式(6)计算方法,获得2005-2019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指数,分别由Zc和Zt表示,如表1所示,所得趋势见图1。由此可见,样本期间内,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十三五”期间增长趋势明显,至2019年发展指数接近0.9。2005—2019年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略有起伏,但整体呈增长趋势,至2019年发展指数达到0.69。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数值和发展趋势来看,起始年份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综合值高于旅游产业,但发展至2016年之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说明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相对不足。

表1 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

图1 2005-2019年内蒙古文旅融合发展趋势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协调度分析

使用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并通过式(7)和式(8)算得二者融合协调度,其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内蒙古文旅融合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至2019年发展指数达到0.77,其中2008-2009年文旅融合协调度增速最快,增速达38.71%。

图2 2005-2019年内蒙古文旅融合协调度发展趋势

根据融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对内蒙古文旅融合发展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2005-2019年间内蒙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协调指数逐年升高,从2005年的严重失调到2019年实现中级协调。整体来看,二者融合协调等级处于较为良好的协调发展趋势。2008-2017年,旅游产业发展较为平稳,文旅融合协调度不断提升。直至2018年及以后,呈现出文化产业滞后的融合协调度类型,且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说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快于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的协调水平有所下降。

表2 2005-2019年内蒙古文旅融合协调度等级划分和协调度类型

续表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近年来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产业,并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失调情况逐渐加重。这种滞后发展和失调情况是内蒙古文旅融合发展的宏观制约因素,其表现及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从掌握的统计数据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主要有以下表现:新兴文化业态培育发展不足,传统文化业态改造提升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缺乏大资本和大项目的有力支撑,缺乏文化金融和服务平台的合作支持,缺乏上规模、高质量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缺乏效果显著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行业结构和供给结构失衡严重,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且受教育程度偏低,这与地方的引才能力、教育培训、人才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直接相关。人才队伍的薄弱,必然导致文化产业高端要素缺乏,导致文化创意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低下,这也是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的根本原因。

二是文旅融合业态不成熟。文旅融合业态包括文博旅游、非遗旅游、演艺旅游、研学旅游、节事旅游、购物旅游等,其基础是文博设施、非遗资源、演艺资源、研学内容、节事活动、旅游商品设计等。从近年来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统计年鉴分析研究来看,内蒙古文旅融合业态仍不成熟,相关企业实力较弱,大部分企业的年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一些文旅融合业态仍以观光游、“一日游”为主,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门票收益占比较高,旅游体验、文化娱乐、旅游购物收入占比偏小,文旅融合中的文化收益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文旅融合的产业基础、顶层设计、创意策划、技术应用和运营管理不足,缺乏文旅融合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利用和营销,缺乏通过文旅融合实现盈利的平台和渠道。

三是文旅融合范围不广泛。除了文化和旅游行业,其他行业也有自己独属的文化,如农牧文化、工业文化、餐饮文化、住宿文化、交通文化、商业文化、康养文化、体育文化等。因此,文旅融合不应局限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范围,还应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与各行业的关联融合。这不仅能促进各行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各行业赋能并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文化旅游的价值。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支撑体系较弱,文化旅游市场活力欠佳,文旅融合就很难拓展到其他行业领域。此外,各个行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行其政,协同合作的难度较大,再加上内蒙古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复合型人才匮乏,各行业协同发展机制欠缺,因而很难实现多行业、宽领域的文旅融合。

三、内蒙古文旅融合路径优化建议

针对内蒙古文旅融合的宏观制约因素,应按照抓根本、补短板、强关联的理念,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文旅融合业态、促进文旅跨界融合入手,促使其文旅融合加快进程并提高质量。

(一)抓根本: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在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体系中,政府支持、财税金融、硬件建设、市场需求等为外生动力因素,人才为内生动力因素。外生和内生动力因素相辅相成,而内生动力因素更为根本,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外生动力的短缺,冲淡了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随着这种短缺状态的缓解,其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才“短板效应”和“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因此,内蒙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首先应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政策主导的发展现实,内蒙古应制订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包括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库建设政策、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文化产业教育培训政策、文化产业劳动人事政策、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政策等。

在制订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基础上,按照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10],内蒙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应着力于以下九个方面:一是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创意的文化行业,打造一批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优化文化产业的营商环境。三是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成立文化银行、文化金融事业部和专业服务团队,创新和丰富文化金融产品。四是优化产业结构,包括行业结构、供给侧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五是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支持本土文化企业融入国内外产业链,提高跨区域经营能力和水平。六是加强产业协同,引导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文化企业建立网络状的协同分工关系,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七是鼓励利用城市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旧厂房、旧街区、旧仓库等存量空间发展文化产业,助力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八是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提升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吸引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向园区集中。九是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企业的过程监管、绩效考核、信息公开、意见反馈机制,明确基金功能定位,完善基金管理办法,规范基金治理结构,把基金纳入制度化轨道,提高基金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二)补短板:培育文旅融合业态

根据内蒙古文旅资源丰富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演艺和马文化较为突出的区情实际,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发展和改革等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应重点培育文博旅游、非遗旅游、演艺旅游、研学旅游、节事旅游、马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等文旅融合业态。

培育文博旅游。一是对遗址遗迹保护外围区、古镇、古街、博物馆、纪念馆等区域和设施,进行景区化、创意化、休闲化、体验化开发利用;二是建设长城遗址公园和黄河文化博物馆,打造长城、黄河文化旅游路线(带);三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旅游转化,进行红色旅游线路优化、旅游景区打造、展陈技术升级、文创产品开发、从业人员培训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教育和研学基地;四是打造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纪念地、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乌兰夫故居红色文化旅游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红色旅游区、城川干部学院、北方兵器城等红色旅游示范区。

培育非遗旅游。一是积极建设非遗文博、体验、演艺、传习、展览、文创等场馆和基地,大力发展非遗体验旅游、非遗演艺旅游、非遗研学旅游、非遗节事旅游、非遗产品展卖等非遗旅游;二是打造非遗主题的旅游线路、景区和场馆,建立完善非遗传承人和旅游企业的利益联结、合作共赢机制;三是以看非遗(非遗展演、非遗博览、非遗视频)、听非遗(非遗音乐、非遗讲解)、品非遗(非遗美食)、办非遗(非遗节事)、学非遗(非遗研学)、用非遗(非遗类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美、求乐、求知需求。

培育演艺旅游。一是依托重点景区、文化场馆和文化产业园区,自创或引进体现民族融合、民俗风情的驻场类、巡演类、实景类演艺旅游;二是邀请演艺编创团队对故事内涵高度提纯和创意策划,艺术化展现故事的关键片段和地域精神;三是支持演出企业、文艺院团、文化旅游企业采取合作、引进等方式推出具有消费潜力的演艺项目,支持精品演艺的创作、引进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和演出市场开拓。

培育研学旅游。一是丰富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文化馆、非遗馆等为支撑的研学文旅产品,建设非遗传承、历史文化、科普教育、红色教育、生态教育、亲子教育、航天科技、地质科考等研学旅游基地,引进智能讲解、人机交互、沉浸体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增强研学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体验性;二是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提供以生态文化为核心,包括餐饮、民宿、疗养、健身、文创、购物等辅助服务的生态研学旅游产品。

培育节事旅游。一是将节庆、会展、赛事等节事与旅游有机融合;二是以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增加节事的文化厚度;三是以节事场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以及云节庆、云会展、云赛事的举办,提升节事的科技高度;四是以区域联合、产业融合、广泛参与和市场拓展,扩张节事的经营宽度;五是以节事前、中、后期对参与者的持续吸引,延伸节事的商机长度;六是以贯穿节事规划、设计、实施、评估过程的品牌管理,增强节事的品牌亮度。

培育马文化旅游。一是按照文旅融合的思路,挖掘利用与马文化相关的历史、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资源,建设马文化产业园、马文化旅游区、马文化影视和摄影基地、马文化传承和展示基地、马文化主题演艺和娱乐场;二是整合已有的表演和体育场馆、蒙古马保护和改良基地、马术俱乐部、马文化博物馆、马场等相关设施,打造涵盖旅游、休闲、体育、娱乐、演艺、影视、摄影、节庆、会展、工艺品制造等业务的马文化旅游产业链;三是努力提升马文化旅游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马文化旅游的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培育购物旅游。一是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文物单位应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积极研发生产文创产品、文旅用品、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康养产品、地方特产等文旅商品;二是支持在景区、商业区、公共文化服务区等区域建设文旅商品实体店;三是培育文创和工艺美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文创和工艺美术企业向旅游景区扩张发展,并将文创产品和工艺美术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四是将工艺美术非遗的传承、培训、生产、营销与旅游相融合,鼓励工艺美术非遗场馆、工作室、作坊开发旅游项目,形成具有旅游购物功能的工艺美术园区(街区)。

(三)强关联:促进文旅跨界融合

当前,我国的文旅融合正由交互向共生演进,文旅行业与关联行业的跨界融合日益显著[11]。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内蒙古应加强文旅行业与关联行业的合作,大力挖掘关联行业的文旅资源,促进文旅行业与关联行业跨界融合。从内蒙古实际出发,相关主管部门应重点推进文旅与农牧业、工业、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商业、康养业、体育业融合发展。

文旅与农牧业融合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牧人之家、观光休闲农牧场、农牧主题公园、农牧科普教育基地和农牧文旅综合体,打造一批现代农牧型、历史文化型、生态康养型、商贸物流型、边境旅游型、加工制造型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二是建设一批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三是以创意设计、内容生产、品牌管理等文化产业手段,提升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赋予农牧产品文化内涵,改进农牧产品的外观、结构、性能和包装;四是在农牧资源富集的地区打造农牧主题景观、举办农牧节事活动,建设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牧文化旅游区。

文旅与工业融合发展。一是整合利用旧厂房、旧仓库、旧矿区等工业文化遗产,建设工业旅游景区、工业主题公园、工业文化产业园、工业文化博物馆和公共游憩空间;二是明确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责任主体,解决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中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等问题;三是利用现代工业,如呼和浩特市的乳业、包头市的工业,发展现代工业文化旅游;四是培育以特色文创产品、民族工艺品、特色食品饮品、蒙医药保健品为主的文化及相关产品制造体系,打造代表地方工业的文旅商品系列品牌。

文旅与餐饮业融合发展。一是打造主客共享的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并将餐饮文化融入文旅景区、园区、小镇等,创新发展美食街、美食节、美食擂台、美食主题表演等美食业态,打造线上美食地图和美食信息平台;二是将食材选取、菜品设计、包装设计、菜系打造、餐饮业室内外装潢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地餐饮业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三是围绕本地餐饮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餐饮业品牌视觉识别设计和广告语设计,同时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提升产业服务质量,进而形成鲜明的品牌风格和品牌影响力;四是按照“生产+体验+展销”模式,改进已有食品,研发新型食品,突出食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加强线上线下销售;五是在餐饮空间应用现代技术和环境艺术,营造时尚、炫酷、奇幻、怀旧等氛围,提高餐饮的交互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实现餐饮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文旅与住宿业融合发展。一是建设高品质主题酒店、度假酒店、商务会议酒店、生态野奢酒店,以及精品民宿、自驾营地、蒙古包营地、可移动宿营建筑、森林木屋等特色住宿,形成差异互补、主题突出的旅游住宿体系;二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及生产生活方式,采用本土的生态设计策略与传统建筑工艺,引进现代设施与技术,创新民宿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延伸民宿产业链,为住客提供融合历史记忆与生活美学的个性化住宿场所。

文旅与交通业融合发展。一是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自驾车房车营地、低空飞行基地等项目建设;二是打造“草原之星”“草原号”旅游专列,开发空中游览、航空运动、低空飞行等飞行体验项目,打造马道、驼道、边境风景道、小火车道、旅游房车道、景区索道等特色文化旅游交通线路;三是加快发展“高铁+自驾游”,打造具有较强参与性、体验性、异质性的旅游交通产品,完善租车服务、目的地标识标牌系统、线上网络预订系统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

文旅与商业融合发展。一是在商业街区建设休闲、文娱、研学、艺术、非遗、文博等类型的文旅场馆,开设旅游用品、旅游纪念品、文创、工艺品等类型的文旅商店,加快文旅与城市商圈融合发展;二是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文旅消费功能的步行街、商业街、商业综合体,打造夜间旅游品牌,带动夜间文化消费;三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元素,创新文化商品研发设计,加速文化商品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品牌化,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购物网点布局,拓宽文化商品销售渠道。

文旅与康养业融合发展。一是以养生文化为核心,加强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开发绿色食品和健康产品;二是推进医、养、文、旅一体化,开发健康检测、养生体验、特色医疗、疗养康复、传统医疗体育等保健服务,打造以地方医药文化和保健文化为主题的康养聚落,加快建设地方特色的医药品、保健品生产基地和博物馆(院);三是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康养小镇,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医疗、旅游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打造高端化的康养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文旅与体育业融合发展。一是举办传统体育竞技、那达慕等赛事活动;二是提升体育设施的文旅休闲功能,鼓励体育场馆开发特色运动、歌舞、杂技、多媒体等体育演艺产品;三是依托重点景区,发展房车露营、户外运动、冰雪运动、马术等体育旅游业态。

四、结语

文化产业相对于旅游产业的滞后性,是内蒙古文旅融合发展的宏观制约。唯有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切实提高文旅融合的创意、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将文化内容融入景区、度假区、街区和旅游商品,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单位,才能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旅游线路、展陈、讲解和体验,才能推动文博单位、文化场馆、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旅游目的地,并推动文化旅游与农牧业、工业、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商业、康养业、体育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应成立文旅融合促进委员会,建立文旅融合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文旅融合大数据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诉举报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传播、智库服务、纾困帮扶、关系协调、行为引导、危机管理方面的作用,有效提高文旅融合质量,在内蒙古打造更多的文旅融合示范区(点),将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猜你喜欢
文旅内蒙古文化产业
内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