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逝去的文化
——评武俊岭小说《入住土屋的老人》

2022-09-20 04:48刘晶辉
短篇小说 2022年3期

◎刘晶辉

武俊岭的短篇小说《入住土屋的老人》刊载于《短篇小说》2021年第10期。这篇小说虽然字数不多,只有七千余字,却传递出厚重的内涵,引人深思。小说《入住土屋的老人》所使用的超现实主义笔法、所传递的文学寻根主题、所抒发的浓烈的人文主义情怀,紧密结合,共同成就了这篇佳作。

超现实主义的笔法

让老人与羊对话,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情节。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没有做任何铺垫,而是破空而来,人羊对话,非常抓人眼球。

当然,写羊,主要是为了写人,为了突出老人的孤独。这只羊跟了老人很多年,不让老人养,那还不如要了老人的命。小说的第二个超现实主义的情节,是老绵羊的痛哭。在老人妻子去世三周年的时候,老绵羊像儿子一样悲哭,震惊村里的人。外甥把老绵羊的哭声“录了下来”。这当然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巧妙笔法,使得行文更加流畅自然,让读者们更加体会到老人的孤独,深刻的进入骨髓的孤独。老绵羊的意象,贯穿了全文,对情节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接下来,作者继续写老绵羊帮助老人叫医生、帮助老人找风水先生,等等。这些情节一直吸引着读者读下去,看羊与老人之间还会产生哪些互动。

简而言之,小说超现实主义笔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成功塑造了“老绵羊”这个奇特的形象:这形象不仅承担着推动故事发展的责任,更彰显着批判、怀旧、寻根、反思的主题。

文学寻根的主题

寻根,寻的是文化的根,寻的是传统的根,寻的是失去的好的东西。我所说的寻根,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它包含对文史哲、对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追寻。小说《入住土屋的老人》经得起这样的解读。土屋象征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屋实体。老人晚景凄凉,只有一个老绵羊做伴,而他所住的房子要被拆掉、祖坟要被迁移。面对窘迫的局面,老人唯一的要求就是给他建一个土屋,因为他住习惯了。我们可以这样说,土屋象征着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缅怀和沉思。拆,什么都要拆,老祖宗的文化能留下多少?除了猪之外,其他动物没法饲养。这样,鸡鸣犬吠只能到诗文当中聆听了。苏童有一个短篇小说《大气压力》,在这篇小说里,苏童表达了和《入住土屋的老人》类似的主题。主人公回乡,发现一切都被拆了,“废墟上没有他生活的足迹”,只有那宋代的塔“熠熠发光”。苏童小说中宋代的塔,就象征着某种传统,与本文的土屋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层含义,土屋寄托着作者对人伦亲情回归的期待之情——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讲究父慈子孝,讲究儿孙满堂、颐养天年。小说中,老人的两个儿子或从政或治学,无暇照顾老人。如果连最基本的亲情都丢失了,社会发展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应该说,作者的态度是批判性的,甚至有愤怒的情绪。但是,作者的表达方式是委婉的。这需要读者去挖掘、去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小说中的神树棠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浓烈的人文主义情怀

所谓的人文主义情怀,是指作者非常关注“人”。这个老人的生存状态是什么?这个老人的诉求是什么?这个老人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在小说《入住土屋的老人》中,作者进行了细腻的描摹和刻画。

老人晚境孤独,剩下的只有这只老绵羊。老人并没有像其他一些老人那样去儿子那里索取,去强行要求儿子为自己做什么。老人只是默默地坚守自己的孤独,好在还有那只老绵羊。老人的情感表达是克制的,他对很多事情的处理办法也不过激。我在阅读小说时候,一直揪心老人的愿望能否实现,如果没有实现,或许也是一种处理结果且是合理的,但对读者来说,那种结果是“残忍的”。作者还是让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最终入住土屋,和老绵羊一起,过起舒心的日子。文末,老汉对老绵羊的问话笑而不答。读至此,我内心一阵感动。

令我反复思考的是,也许文末老汉入住土屋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因为人和羊对话,本身就是假的,所以结尾这个情节,我以为可以从对立面去解读。但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想,这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吧,作者是抒情的,他对未来存有某种浪漫主义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