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以圆锥曲线为例

2022-09-19 10:16吴如光
中学数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定值切线斜率

姚 婷 吴如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 210003)

1 背景分析

极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小学阶段对于无穷大的数的感悟,初中阶段对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探究,高中阶段对于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无一不渗透着极限思想.章建跃博士在文[1]中指出:“在中学阶段,掌握一些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对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数学应用能力等都是非常有用的.”极限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虽然高中数学教材中没有明确极限的概念,但极限思想却始终贯穿着高中数学的学习,以导数为典型,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三角函数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也绕不开极限.虽然高等数学中用“

ε

-

δ

”语言表述的极限定义对于中学生来讲难以接受,但是极限思想却是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渗透的.利用极限思想,往往可以引导解题方向、规避复杂运算、突破解题难点.本文将结合圆锥曲线谈谈极限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2 引例分析

近日,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解析几何综合题:已知点是椭圆上一点,

F

F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

PF

+

PF

=4.设直线

l

不经过点

P

且与椭圆

C

相交于

A

B

两点.若直线

PA

与直线

PB

的斜率之和为1,问直线

l

是否过定点?证明你的结论.易得椭圆方程为可设直线

l

的方程

y

=

kx

+

m

A

(

x

y

),

B

(

x

y

),运用方程思想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通过韦达定理得

x

+

x

再由直线

PA

与直线

PB

的斜率之和为1得整理得化简得2

m

-3

m

+8

k

+12

k

-10

km

=0,因式分解得(

m

-4

k

)(2

m

-2

k

-3)=0,从而确定直线

l

y

=

k

(

x

+4)过定点(-4,0).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能熟练运用方程思想联立方程组,并通过韦达定理得

A

B

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解题的难点在于,转化条件

k

+

k

=1后得到的关于

k

m

的二次式该如何处置?有经验的学生知道要因式分解,但不知如何分解

.

如果能顺利分解因式,问题就迎刃而解.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告知学生,这一步需要因式分解,即便教会学生“双十字相乘”因式分解法,学生对于相似的题型仍然是茫然的.解题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这一道题的解法,更应引导学生厘清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搞清楚的: ①为什么直线

l

过定点?②为什么需要因式分解?③因式分解后得到的因式之一恰好过点

P

,这是偶然还是必然?④最后求得的定点在

x

轴上,这又是偶然还是必然?首先关于问题①②,直线

l

的方程为

y

=

kx

+

m

,由于

k

+

k

=1,直线

l

中的参数

k

m

必然有着确定的关系,故直线

l

有可能过定点或定斜率;反之,若直线

l

过定点,则必存在

k

m

的线性关系,故得到关于

k

m

的二次式后需要想办法进行因式分解.其次,要解决问题③④,就需要搞清楚直线

l

是如何变化的

.

教学中可用几何画板或GGB等作图软件来动态演示直线

l

的变化规律

.

由于

k

+

k

=1,那么

k

确定,

k

随之确定,故只需通过运动点

A

来探究变化规律.当点

A

沿椭圆无限趋近于点

P

时,

k

就无限接近椭圆在点

P

处的切线的斜率,由椭圆上任一点(

x

y

)处的切线斜率为可知,

k

无限接近而此时,由于

k

+

k

=1,点

B

也在沿椭圆无限趋近于点

P

,故

k

也无限接近直线

l

在无限逼近点

P

处的切线

l

.另一方面,当直线

PA

的斜率无限增大,趋向于 +∞时,直线

PB

的斜率无限减小,趋向于-∞,此时,直线

l

无限逼近点处的切线

l

l

l

斜率显然不等,故直线

l

不可能定斜率,可能过定点,

l

l

关于

x

轴对称,则所经过的定点必在

x

轴上,即为

l

l

的交点(-4,0).

3 极限思想的运用

3

.

1 寻找极限位置,确定定点

事实上,对于引例,我们可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若改变题设条件,将“

k

+

k

=1”改为“

k

+

k

=2”,其余条件、问题不变,探究直线

l

的变化规律.不妨考虑某些特殊位置,当

k

=

k

=1时,直线

l

的极限位置是椭圆在点处的切线

l

;当直线

PA

的斜率无限增大,趋近于 +∞时,直线

PB

的斜率无限减小,趋近于-∞时,直线

l

的极限位置就是椭圆在处的切线

l

,显然,

l

l

斜率不等,故直线

l

过定点即为

l

l

的交点.更一般地,已知

P

(

x

y

)为曲线上一点,设直线

l

不经过点

P

且与椭圆

C

相交于

A

B

两点.若直线

PA

与直线

PB

的斜率之和为

λ

,则直线

l

过定点而且,由于证明过程是可逆的,反之也成立.顺势而为,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若

k

k

=1,直线

l

是否过定点?推广到一般,已知

P

(

x

y

)为曲线上一点,设直线

l

不经过点

P

且与椭圆

C

相交于

A

B

两点.若直线

PA

与直线

PB

的斜率之积为则直线

l

过定点探究动直线的变化规律,寻找极限位置,能快速确定定点位置.

3

.

2 利用极限位置,计算定值

例1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椭圆

C

的下顶点和上顶点分别为

B

B

,且

B

B

=2,过点

P

(0,2)且斜率为

k

的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

M

N

两点.求证:直线

B

M

与直线

B

N

的交点

T

的纵坐标为定值.

解析

易得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y

=1,设

M

(

x

,

y

),

N

(

x

,

y

),设直线

l

的方程并和椭圆进行联立,得设

T

(

m

n

),再由

B

T

M

在同一条直线上,得在同一条直线上,得化简得故交点

T

的纵坐标为定值点评 换个角度来思考该问题,直线

l

在变化过程中,极限位置是与椭圆相切,此时直线

B

M

与直线

B

N

交于一点,该点即为直线

l

与椭圆相切的切点,该点的纵坐标即为所求.利用极限思想,可以快速确定定值.

3

.

3 运用极限思想,求解范围

例2

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

F

.若点

P

在双曲线上,且△

F

PF

为锐角三角形,则

PF

+

PF

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

由已知得则设

P

(

x

y

)是双曲线上任一点,由对称性不妨设

P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则1<

x

<2,

PF

=2

x

+1,

PF

=2

x

-1,∠

F

PF

为锐角,则即(2

x

+1)+(2

x

-1)>42,解得所以则点评 利用极限思想,不妨考虑极限位置(由于双曲线的对称性,可将点

P

置于第一象限来考虑),当△

F

PF

为直角三角形时,有两种情况:若∠

F

PF

为直角,

PF

+

PF

=2;若∠

PF

F

为直角,

PF

+

PF

=8

.

由图形上点

P

的运动规律可知,△

F

PF

为锐角三角形时,对于填空题,利用极限思想解决范围问题,省时省力;对于解答题,先探究动点的运动轨迹,可以帮助确定变量

.

如该题中,

PF

+

PF

的变化源于点

P

,点

P

在第一象限的变化可由横坐标这一单一变量控制,于是只需用点

P

的横坐标来表示目标.引导学生利用极限思想来求解范围,从运动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4 几点教学建议

4

.

1 分析极限状态,明辨解题思路

例3

已知直线

y

=2

x

与椭圆

E

x

+2

y

=1交于

A

B

两点(点

A

在第一象限),点

P

(-4

t

t

)在椭圆

E

内部,射线

AP

BP

与椭圆

E

的另一交点分别为

C

D

.求证:直线

CD

的斜率为定值.

图2

解析

对于该题,易想到的思路是求出

A

B

两点,联立直线

AP

与椭圆方程得

C

点坐标,联立直线

BP

与椭圆方程得

D

点坐标,再求直线

CD

的斜率.但是,该思路计算量很大,求解困难.不妨利用极限思想重新审视该题,点

P

在定直线上运动,显然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当点

P

无限接近这其中一个交点时,直线

CD

的极限位置就是在该交点处的切线,那么直线

CD

的斜率即为该切线的斜率,易得斜率为2.还可以考虑另一个极限位置,当点

P

无限接近坐标原点时,直线

CD

的极限位置就是直线

AB

,故直线

CD

的斜率为2.预知直线

CD

的斜率为2,那么该题的证明思路就更加清晰了,即需证明

AB

CD

,联想到向量,即证

λ

=

λ

.解析几何的解题思路非常重要,因为计算量大,往往“没有回头路”,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先分析解题思路,理清楚解题步骤,预估计算量,计算时多想两步,才能简化计算,高效解题.利用极限思想判断出直线

CD

的斜率为2,为后续的证明打开了思路,抓住了变化中的不变量,解题方向更加清晰.

证明

P

(

x

y

),

A

(

x

y

),

B

(

x

y

),

C

(

x

y

),

D

(

x

y

),则又设其中

λ

λ

R

,则代入椭圆

x

+2

y

=1并整理得从而有①

同理可得,②

结合

x

=-4

t

y

=

t

A

B

两点均在直线

y

=2

x

.

由①-②,得因为所以

λ

=

λ

.从而

AB

CD

,故

CD

的斜率为定值.

4

.

2 妙用极限思想,优化解题过程

例4

已知抛物线

C

y

=8

x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是否存在某个确定的点

M

,过该点的动直线

l

与抛物线

C

交于

A

B

两点,使得为定值?如果存在,求出点

M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

M

(

m

,0)(

m

>0),设直线

l

x

=

ty

+

m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有设

A

(

x

y

),

B

(

x

y

),有

y

+

y

=8

t

y

y

=-8

m.

m

=4时,为定值,所以

M

(4,0).点评 假设存在点

M

满足条件,因为过点

M

的任意一条弦为定值,那么对于垂直于

x

轴的弦

AB

也满足.当直线

AB

垂直于

x

轴时,设

M

(

x

,0),

A

(

x

y

),

B

(

x

,-

y

),则对于这一特殊位置,还不能确定定点和定值,不妨考虑另一个极限位置.当点

A

无限接近原点

O

时,点

B

沿

x

轴无限延伸,横坐标趋向于趋向于趋向于令可得

x

=4,故预判出定点为(4,0),那么后续只需证明点过的任一弦

AB

均有提前预判出定点和定值,那么解题过程中就不需要设2个参量,只需引入直线的斜率这一个参量即可,这就大大简化了计算,优化了解题过程,这对于计算能力薄弱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在上述例题中,动直线的极限状态往往是切线或过已知点状态,若动直线过定点,则极限状态也过定点,所以两种极限状态下同时满足的定点通常可以预判,这样也给我们后面的解答指引了目标,即便用常规方式计算也会因此由漫无目的变得有的放矢.例如双二次的因式分解因为定点已知,从而分解更加容易.

4

.

3 活用极限思想,提升核心素养

面对新高考,我们总在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的

.

过去,我们在课堂中常会帮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归纳分类,这对于应试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但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如何能让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自我分析,自我探究,自我解决,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

.

虽说极限思想不能直接用来求解圆锥曲线综合题,但是对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探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上述例题中,利用极限思想来解决的过程,均是抓住了题目中的动点和动直线,寻找变化规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提升理性思维、抽象能力的绝佳时机

.

解题教学时,唯有多想一点,才能少算一点,多反思才能不断优化解题过程,多总结归纳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多复盘才能不断提升.数学教育的本质是传授数学思想,教学生学会思考

.

极限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提升核心素养,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理解问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更为今后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定值切线斜率
巧甩直线斜率公式解数学题
《再看切线长》教学设计
利用基本不等式破解最值问题
例说几何定值的证明方法
与圆锥曲线定值问题交交手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
两个有趣定值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二次曲线的两条互垂切线的若干性质
导数几何意义的深层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