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越 苏 戈
(1.重庆北部宽仁医院皮肤科,重庆,401121;2.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美容科,重庆,400011)
黄褐斑多发于中老年女性患者,属于色素沉着病,患者发病后,会产生面部皮损,受到阳光照射后,颜色加深,皮损数量增加。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与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月经紊乱等因素导致血清雌激素水平出现变化等情况有关。黄褐斑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且复发率较高。若黄褐斑数量多、范围大会影响患者外在形象,进而使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治疗黄褐斑主要通过抑制黑色素产生,促进黑色素分解,患者一般通过外用氢醌乳膏、内服维生素等方法,虽然能够产生一定临床效果,但也会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中医治疗黄褐斑的历史悠久,优势显著,外用中药面膜配合指压穴位治疗黄褐斑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在重庆北部宽仁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中药面膜配合指压穴位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在重庆北部宽仁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中,男性5例,女性19例;年龄35~53岁,平均年龄(45.14±5.12)岁;黄褐斑位于面颊处12例,位于前额处9例,位于口周处3例。观察组中,男性3例,女性21例;年龄37~55岁,平均年龄(44.09±4.77)岁;黄褐斑位于面颊处10例,位于前额处10例,位于口周处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重庆北部宽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所有患者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者。中医诊断标准:黄褐斑患者常有肝郁、肝热与血瘀症状,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脾胄虚寒证,或肾阳虚寒。肝郁气滞,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使血液瘀滞于颜面;或因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痰湿内停,晦浊之气循经络而上熏于面;或因肝郁化热,热灼肾阴,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导致肝肾同病,血虚不荣,火燥结滞而发病。西医诊断标准:皮损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其境界清晰,边缘常不整,形如地图或蝴蝶,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处,亦能使整个面部受累及。褐斑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②神志清晰,沟通无障碍者。
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中的药物存在过敏史者;②哺乳期或者妊娠期者;③开展本研究前1个月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者;④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者。
对照组采用维甲酸外涂进行治疗。患者每晚睡觉前用温水清洗面部,之后将维甲酸药膏(生产企业: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241)均匀涂抹在黄褐斑处。持续治疗60 d。
观察组同样采用维甲酸外涂治疗,治疗方法和对照组相同,联合外用中药面膜配合指压穴位进行治疗。中药组方如下:杏仁40 g、白芷40 g、珍珠粉40 g、三七粉40 g、龙血竭20 g、白茯苓40 g、白僵蚕20 g、制白附子20 g、白牵牛子20 g、白及20 g、桑叶40 g、生甘草20 g、黄芩20 g。打超细粉过200目筛,用蛋清、蜂蜜、温水调成糊状,外敷在黄褐斑处,3次/周,30 min/次。轻揉患者头维穴、丝空竹穴、印堂穴、人迎穴、耳轮穴、颊车穴、四白穴、迎香穴和大迎穴,每个穴位点按25 s,揉按30 s。持续治疗60 d。
观察分析比较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
①临床治疗有效率。通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色斑面积的变化情况,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显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至少90%,黄斑颜色消退;有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60%且 <90%,黄斑颜色部分消退;好转:色斑面积消退≥40%且 <60%,颜色稍微变浅;无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40%以下,黄斑颜色无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瘙痒、灼热、红斑。不良反应发生率 =(瘙痒+灼热+红斑)例数/总例数×100%。
③皮损评分。皮损评分=皮损面积积分+颜色评分,皮损面积积分:无皮损计0分,皮损 <2 cm计1分,皮损在2~4 cm计2分,皮损 >4 cm计3分;颜色评分:正常计0分,淡褐色计1分,褐色计2分,深褐色计3分。
皮损面积采用透明胶布贴敷或者颜料涂抹纸张印取+毫米方格坐标纸记数法。此方法是先用记号笔在待测皮肤损伤的轮廓描记,然后将描有标准坐标格子的图纸平铺在上面,通过目测计数格子的数目(覆盖不满一格的以一格算),再乘以每个小格子的面积,乘积则是皮肤损伤的面积。
④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根据焦虑自评量表对焦虑程度进行评估,50分为分界值,<50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对抑郁程度进行评估,53分为分界值,<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量表总分均为100分。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黄褐斑多发于中老年女性,致病的主要原因有服用避孕药、雌激素水平异常等。中医发现黄褐斑的产生与忧思有着较高的相关性,病灶在肝脏。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并没有黄褐斑的概念,以其临床症状为根据,将黄褐斑归为面尘范畴,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女性。中医学研究表明,女子以肝为先天。如果情志不畅、肝气瘀滞,则会引发内生产瘀血,血瘀化热主要发生在人类面部,因此引发黄褐斑。目前,学者对黄褐斑的病因以及病机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是,都离不开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失调的范畴。
黄褐斑的病变部位在皮,病因在里,肝、脾、肾功能失调和黄褐斑具有密切联系。治疗黄褐斑主要是内外结合,兼顾标本,外用面膜,起到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美白滋养的作用;指压穴位,起到调节脏腑的作用,内外结合,共同起到润肤、淡化色素的效果。该发现与程晓波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合。从西医角度来看,黄褐斑的病情发展缓慢,致病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年龄增加、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精神压力大等,中医、西医方法均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中药面膜能够加速面部皮肤细胞的代谢以及血液循环,进而实现淡化黄褐斑的目的。方中杏仁活血化瘀;生甘草清热解毒;白芷、白茯苓解毒燥湿、健脾化湿;白及、白僵蚕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润泽皮肤。《本草新编》中记载白僵蚕“去皮肤诸风,能灭黑干及诸疮瘢痕”,白芷“去面干疵瘢”,珍珠粉“除面干”“解毒生肌”。现代研究发现,制白附子、白茯苓两者均有消炎、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三七粉可以加速组织修复;龙血竭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效果;蜂蜜具有美容养颜、润肠通便、杀菌消毒、保护心血管的效果。在使用中药温润肌肤的同时,在敷面膜过程中辅助予以适度的脸部穴位按摩,按摩头维穴具有清热解毒、除风祛邪、改善视力的作用;按摩丝空竹穴具有祛风明目、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的作用;按摩印堂穴具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的效果;按摩人迎穴具有延缓衰老的效果;按摩耳轮穴具有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刺激听神经、调整中枢神经的效果;按摩颊车穴具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作用;按摩四白穴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按摩迎香穴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按摩大迎穴具有祛风通络的效果,同时按摩以上穴位,能够有效加速面部升温,增强血液循环,从而使中药成分得以有效、快速透过皮肤渗入病灶,借助循环系统扩散至全身,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皮损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皮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本研究结果表明,黄褐斑患者通过外用中药面膜配合指压穴位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皮损程度以及负性情绪,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采用外用中药面膜配合指压穴位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