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道路改造工程的建设要点

2022-09-18 06:43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人行道沥青路面

张 权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82)

0 引言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城市中心地区基础设施老旧、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此类问题,城市更新建设活动日益普遍,其又以道路改造作为主要手段及主要载体,道路改造理念及范围不应再局限于道路本身,应充分考虑并融合功能、人文、环境、景观、建筑等众多因素。设计理念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改造范围从“道路红线”向“完整街道”转变,技术导向从“工程设计”向“人文关怀”转变。该文从实际案例出发,对道路改造中常见问题及相应改造措施进行了梳理总结。

1 城市更新与道路改造

1.1 城市更新

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诸如建筑改造、街道及公园等公共区域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此一系列更新城市面貌,改善居住环境,以形成舒适环境和美丽市容的活动均属于城市更新范畴。

其目的是通过对城市中老旧区域进行改造、拆迁、新建,以打破其原有老旧、衰败面貌,更新完善区域功能,改善人居环境,重新焕发城市活力。

1.2 道路改造

道路改造是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通行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功能为目的的建设活动,包含交通梳理、断面调整、道路绿化提升、市政管线整改、无障碍与人性化完善等多项工作。

2 工程概况

郑州市“一环十横十纵”示范性街道整治工程包含郑州市三环、南北向城市主干路10条(江山路、桐柏路、大学路、嵩山路、京广路、文化路、花园路、未来路、城东路、中州大道)、东西向主干路12条(迎宾路、开元路、三全路、东风路、农业路、黄河路、建设路、金水路、中原路、陇海路、航海路、长江路),共计23条城市主干路改造,改造总里程达到390 km,改造内容包含市政道路改造、景观绿化提升及建筑改造三大板块,具体改造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道路综合改造内容示意图

3 现状问题

项目开展前期,对现状道路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3.1 缺乏有效隔离,道路安全性低

路中活动护栏隔离,对向行驶安全性较低;部分道路为人非共板断面,隔离设施缺失,人非交织现象严重;部分道路路段无机非隔离,且非机动车道多被占压,机非混行现象普遍存在。

3.2 人非通行宽度过窄或缺失

沿线机动车乱停乱放,占压非机动车道宽度,部分路段无非机动车道;沿街违章建筑占压人行道,且非机动车停放混乱,人行空间不足。

3.3 常规路面病害普遍存在,且路面结构不统一

道路养护不到位,现状沥青路面均存在纵横向裂缝、网状裂缝、不均匀沉降、坑槽、交叉口范围路面拥包、车辙等病害现象,同时沥青面层磨耗严重,泛白严重。部分道路路段为水泥路面,存在水泥面包断裂、破碎、接缝扩展等病害,行车舒适性差。

3.4 管线建设年限过早,不满足使用需求

雨污水、给水管线建设年限较早,实际使用年限均已超出规范使用年限;管道老旧,严重腐蚀,超负荷使用;现状污水管径均在400~500 cm,已不满足现阶段排污需求;部分路段存在雨污合流;给水管线存在管网老旧、供水能力不足等现象;沿线检查井、雨水口存在不同程度沉降现象。

3.5 景观绿化整体形象较差

道路绿化养护、修剪不到位,绿化带部分区域绿化枯死,现状绿植长势不统一或修剪过度;部分道路绿化种植密集,视线郁闭;行道树树池土壤裸露,无树池篦子或地被植物。

道路公共接驳空间考虑不足,景观绿化未与建筑环境相呼应,人行体验单一;公共空间不足,缺乏休息停留空间、休闲空间,且空间规划体系连续性不强,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3.6 无障碍系统不贯通,存在障碍物、缺失等现象

沿线盲道不通畅,非机动车停车占压、路段盲道不连续、路口盲道提示缺失、无障碍坡道缺失、盲道错位、坡口与车行道高差过大等现象普遍存在。

3.7 沿线设施新旧不统一,整体风貌较差

同一区域人行道铺装不统一,透水砖、花岗岩、水泥硬化同时存在,部分区域铺装破损严重;路段路缘石破损严重,材质不统一;城市家具缺失或陈设位置不合理;沿线架空线现象严重,路侧杆件林立杂乱,路口尤为严重。

4 道路改造建设要点

4.1 路面病害修复及路面改造

4.1.1 沥青路面病害处治

对现状沥青路面进行钻芯取样及弯沉检测,结合钻芯取样结果、弯沉检测报告及病害类型进针对性处治。

基层已破坏则挖除原路面结构进行新建,基层未破坏则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修复:

(1)对于现状无病害或者轻微裂缝的路面情况,采用1 cm MS-3型微表处罩面处理方法。

(2)对于深度<25 mm的车辙,采用铣刨上面层,然后摊铺SBS改性SMA-13沥青玛蹄脂进行修补。对于深度≥25 mm的车辙,铣刨失稳的结构层,根据原路面结构层,铺筑相应层位的沥青混合料。

(3)对于深度<30 mm坑槽、松散类沥青路面,铣刨4 cm上面层,加铺4 cm SBS改性SMA-13沥青玛蹄脂进行修补。对于深度≥30 mm坑槽,应先局部凿除,切割深度应在60 mm以上,并将切割面内的光滑面凿毛,清除杂物,用AC-20C沥青混凝土+SBS改性SMA-13沥青玛蹄脂进行补修。

4.1.2 水泥路面改造

水泥路面进行“白改黑”处理,原老路水泥路面病害处理后拉毛水泥路面,撒布乳化沥青黏层油,原水泥混凝土板上满铺聚酯长丝无纺土工布,之后加铺两层沥青面层(4 cm SBS改性SMA-13C+6 cm AC-16C)。原水泥路面病害处治方案如下:

(1)水泥混凝土板裂缝修补。鉴于现状道路为老路改造,路基沉降已经完成,为减少路基扰动,对无明显沉降水泥板裂缝仅进行修补处理,清除水泥板裂缝处杂物,采用沥青玛蹄酯灌缝,喷洒黏层油,裂缝处铺设沥青抗裂贴。

(2)水泥混凝土板错台处治。对于水泥混凝土板错台,若错台高差小于等于1 cm,磨平错台后即可按照设计要求加铺沥青层;若错台高差大于1 cm,采用C15细石混凝土填补错台位置,再加铺沥青层。

(3)水泥混凝土板断板、破碎、断角处治。为了保证加铺后复合路面的整体强度,破除破碎板块或断角处水泥面板,槽壁均匀涂抹改性乳化沥青层,重新浇筑混凝土板,并在相邻板块间增设传力杆或拉杆。

(4)水泥混凝土板板底脱空。板底脱空病害,采用深层压水泥浆处理方案。施工前,应对设计提供压浆位置进行实际钻芯取样比对,确定并在现场标出需要进行压浆处理脱空部位。压浆工作先进行试验段施工并详细记录,为大规模的压浆提供数据和方案调整依据。

注浆处治后,要求对注浆处治处进行弯沉复测。横缝处弯沉差检测值小于0.06 mm,表示注浆效果良好,否则应再次针对性注浆。

(5)反射裂缝。“白改黑”路面板块接缝的位置易形成反射裂缝,为了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加铺沥青层前在原水泥混凝土板加铺聚酯长丝无纺土工布,幅宽4~6 m,具体宽度依现场施工情况调整,标称断裂强度不低于10 kN/m。

4.2 沿线设施规整

统一人行道铺装样式及材质、路缘石样式及材质、行道树类别等;沿线架空线均进行入地处理,并预留孔位(新建12孔为宜),为后期扩容预留条件;统一隔离护栏样式;对沿线路灯杆、监控杆、信号灯、标志标牌、信号箱、监控箱等进行规整统一,采用多杆合一、多箱合一[1]方式相应缩减总体数量规模;通过取消路边停车、划定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结合树池连通)、加强违章停车处罚力度等措施规范车辆停放,改变街道杂乱面貌。

4.3 交通效率提升

排查沿线路口进出口车道数是否匹配、交叉口通行距离是否过长、交叉口渠化是否完善及路口排队长度等情况;通过设置渠化展宽、增设导流岛、增设转向专用车道、设置直线或左转待行区等措施,分离冲突点,减少冲突区,平衡进出口车道数,缩小交叉口通过距离,缩短车辆通行时间和等待时间。

增加完善智能交通信息屏、智能公交站、人行抓拍系统,提前预告前方路况信息或交通信息,依据实时信息策划或调整出行计划,提高交通效率;对行人闯红灯、翻越护栏等违章行为采取处罚措施,规范行人。

4.4 道路安全提升

增加绿化隔离,花箱隔离,树穴连通,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混行车道3.5 m,小汽车专用道3.25 m),压缩较宽车道,对于车道宽度突破规范但现状使用良好的道路,原则上维持现状;新增绿化分隔带最小宽度1.5 m,若无法满足宽度要求,采用花箱护栏代替。人行道宽度≥4 m路段以5~6棵行道树为一组,形成宽1.5~2 m、长约40 m的连续树池,人行道宽度<4 m或位于人流密集区域,减小树穴连通的宽度或设置单个树池或采用树穴盖板形式,便于通行和疏散;宽度≥5 m人非共板增设隔离护栏。

通过增设绿化分隔带、树池连通或隔离护栏等措施实现机非、人非隔离,保障各系统路权,提升道路安全。

4.5 街道品味提升

依据街区分类、文化主题进行精细化改造,体现不同区域人文特点、文化主题,诸如生活区、休闲区、商务区等。可通过人行道铺装、景观路缘石、地面LOGO、景观小品、城市家具风格材质、护栏样式等细节,体现区域人文特点及街区性质;同时对人行道范围内检查井井盖、沿线地面箱变等影响视觉效果的障碍物进行优化处理,如采用隐形井盖、箱体外装饰等措施。

4.6 市政管线功能完善

管线改造将规划和产权单位意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废除现状老旧、隐患、低标准管道,按现行规范、标准合理新建管道。针对雨污水管线使用年限过长,管道损坏严重、管道淤积严重、路面积水或管径不足无法满足现有需求等问题,可采用原位扩建、新增管线趟数、增设雨水口等措施;雨污合流路段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污水管网,原合流管保留,作为雨水管使用。

全线更换雨污水检查井盖、雨水篦子,行车道更换为防沉降球墨铸铁井盖及雨水篦子,人行道结合景观方案,更换为不锈钢隐形井盖,提升景观效果。

4.7 人行系统完善

坚持行人优先,全线贯通人行道,增加人行设施,完善无障碍系统。治理占道停车、违章搭建;梳理杆件、箱体、位置不合理的阻车桩等地上构筑物,贯通人行道;中央分隔带宽度≥2 m,双向6车道以上的道路增加二次过街信号灯;人行过街距离大于16 m时,增设实体二次过街安全岛;横向过路人流量超过5 000 per/h或等候时间超过80 s,结合现状路口及绕行距离,增设立体过街设施(人行天桥或地道);于居住社区、校园等区域的窄路幅生活性支路增设交通稳静化设计(抬高人行横道);在人流量较大场所增设行人过街提示与发光地砖,路口人行信号灯均采用倒计时信号灯;完善路口无障碍坡道、公交站台无障碍、人行道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4.8 景观绿化提升,道路环境改善

补植现状缺失苗木,更新现状退化下木,设施带增加连续下木种植,增加中分带种植,改善道路空间舒适性。

针对两侧建筑退界进行合理规划,常规人行道在设施带布置休闲坐凳和公共配套设施,较宽建筑退界段结合地块特性合理划分空间,设计绿化空间、休闲空间、人行空间等,节点广场空间则以梳理空间营造主题氛围为主。

与海绵城市结合,利用道路绿带、街角公园或节点广场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人行道铺装、公园硬质铺装采用透水铺装[2]。

结合沿线商场、公园广场、公交站点等人流密集场所,合理增设、更新城市家具[1];景观亭、廊架及休闲坐凳结合具体功能需求,主要在休憩空间设置;垃圾桶在人流密度较大区域,设置间隔约30~50 m,一般路段50~100 m,交叉口四个角至少设置两个;各级导览牌结合具体功能需求,建议500~1 000 m布置,如路口及重要节点等;其余城市家具需求可依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布设。

5 结束语

我国城市化程度已相对较高,城市开发建设年限较早,城市老旧区域问题不断显现,而此类城市更新项目也会越来越多。该文对城市更新中的典型道路改造案例进行了总结,与新建道路项目比较,城市道路改造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涉及面广,需考虑众多因素,且每条道路都有其特殊之处,需要改造者对改造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论证,结合具体的工程情况及需求,灵活地运用各种改造理念及改造手段,以保证道路改造后的功能及效果,向使用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人行道沥青路面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
第九章 沥青湖
跟踪导练(一)
◆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
用艺术修补路面
预制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城市道路人行道建设应“以人为本”
跟踪导练(四)2
一款透水路面养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