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根本属性包含有三:目的性、创造性、持续性。目的性确保了所有的设计活动必将具有价值,无论是功能价值还是审美价值或是伦理价值。创造性意味着设计活动将具有各设计元素本体属性不完全具备的新的属性、新的功能、新的价值。持续性表明设计活动贯穿于人类文明过程的始终,但它永远指向未来并推动人类向前发展。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各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人类文明的演绎史就是一部设计史。从本质来说,人类区别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类依据自身的需求主观能动地改变了自然本体的属性而出现了“造物”活动。打制石器有助于狩猎与耕种,让人类获取了更多的生活资料。原始住所的构建让人类走出了黑暗的洞穴,使人们迁徙到平原成为可能,开启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扩大了生存空间,丰富了食物来源,提高了生活水平。谋求更高生活水平永远是一种无可懈怠的需求。在现实与愿望之间总是存在一段无法重合的距离,这种距离是动态的、没有止境的。连接现实与愿望之间的纽带就是在设计活动驱使下完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符合人们需求的“造物”。人类不断进步的造物活动创造了建筑、服饰、陶瓷、金属、玉器等与人们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文明成果。
设计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传统社会,礼制对社会结构形成了全方位、全层级的规约,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被网罗在礼制的周密规约之中,与之相关的设计思想、理念、方式与结果呈现出明显的礼仪化倾向。不同层级的人群被规约在社会的不同层级,对应着与之相匹配的生活空间,使用着不同的设计产品,当然也就有了相应的生活品质。世界不同的文化圈具有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理念,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差异衍生了不同的设计思想与设计产品,不同的设计产品创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人类设计文化的差异性延绵了漫长的历史,也参与构建了多种文明形态,这种丰富的差异性随着德国包豪斯现代设计兴起而产生了历史性转折。功能至上、标准化、规模化的设计理念与方式在全球化交流中变得越来越成为可能并逐步演变成时尚。美国学者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他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严肃地提出了“设计目的”的伦理性思考与主张,这在学术上终结了设计的贵族化传统,进而把设计理念纳入到了为全人类服务的公平公正的道德范畴,从而为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平等的选择权,清除了消费权的排他性障碍,从而在消费者的精神层面获得了选择权的公平与自由。
《桌上一盘花红》 380mm×560mm 朱辉
凡事都有一体两面的矛盾。过分标准化、规模化设计与生产满足了人们普适性需求的同时也弱化了个性化设计,而每一个个体既有基本需求,也有个性需求,且个性化是决定和体现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于是,个性化设计必然且已经成为大众化设计的有效补充。从宏观来看,不同的文化圈基于传统的传承与消费者文化取向的需求而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式。从微观来看,设计家推出了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设计作为创造人类文明的方式与手段,又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义,需要合理地平衡个体与大众、集团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利益关系。设计作为一种文化,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对设计的需求与要求,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服务,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在面对丰富且复杂的设计文化时,自我选择要求个体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素养。
设计文化自古以来推动着社会的文明演绎,引领着时代的消费潮流,培育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