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女子的头顶风情

2022-09-18 03:13林长华
海峡姐妹 2022年9期
关键词:票证蓑衣闽南

文/林长华

赤日炎炎的夏天,在多风多雨的闽南,各式各样的笠帽成了人们的必备之物。

笠帽,既可遮阳防晒,又能挡雨御风。自古以来,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笠帽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笠帽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中写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江雪》诗中也写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衣笠帽,犹如拆不开的搭档,也是画家喜欢撷取的素材:渔翁穿蓑戴笠,驾着小舟在水墨渲染下的清江柳岸垂钓自乐;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老农,赶牛扶犁在雨中耕田……即便是田间吓唬鸟兽的稻草人,农家人也不忘给它戴上一顶遮风挡雨的笠帽。笠帽,成为田园风景的点缀。

在闽南地区,有一种外地鲜见、当地人情有独钟的“安笠”。安笠以细小的竹篾为经纬,在编好的上下两层篾丝网中间衬嵌竹叶,状如硕大的圆锥形大漏斗,远远望去,颇似埃及金字塔。它尖顶、圆边、低垂,戴上它可遮掩半个脸庞;因为锥形,顶部不招风,不易被大风吹落。

历史上闽南沿海地区草木稀疏,风沙肆虐,人们外出劳作常被晒得很黑,患眼疾、皮肤病者甚多,老百姓苦不堪言。相传,明朝时,闽南人从戚继光军队使用的大藤牌中得到启示,他们破竹制笠,取名“安笠”,从此染疾者渐少。

民间还流传一首《咏安笠》的歌谣:“安笠圆圆戴头端,遮阳挡风又美妆。大人细囝皆喜欢,保健防病渡难关。”

时下弘扬福文化,离不开传统的“五福”,这“五福”当中就有“康宁”。可以说,自古以来,闽南的安笠就是传统福文化的一个符号。

热天戴安笠,不但不会有普通笠具的闷热感,还可当扇摇。我曾听过老辈人说,安笠看起来有几分神秘和奇异,人们外出山野途中若遇老虎,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解下头上的安笠,反转过来像盾牌一样对着老虎。老虎初见,以为是什么不可抗拒的天敌,往往会拔腿退避。

也许安笠是为女性而诞生,闽南女子特别喜爱安笠,视如形影不离的生活伴侣。骄阳下,风雨中,滩涂上,庄稼园,随处可见妇女头戴安笠辛勤劳作的场面,质朴中有几分诗意。

说起安笠的实用,人们会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赶集时,想买山货不愁没有盛器。只要把安笠反转,铺垫菜叶、纸张,就可权充菜篮子拎了。

记得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有几个东山岛渔村妇女,手持花花绿绿的这票那票,相约上县城西埔镇购买商品。不料,途中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她们连喊“糟糕”,票证淋到雨不就变成纸糊啦?那年月,票证的作用丝毫不比人民币差,但是往哪儿放好呢?情急之中,几个妇女一同想到了头上的安笠,她们把票证卷好塞进安笠底层。多亏安笠“帮忙”,票证最终完好无损。

安笠的“安”字名副其实,俨然安全帽。上世纪70年代,有两个工友在大型围垦工地东山岛西埔湾工地打工,歇工时坐在一起喝水,突然远处采石山上炸石头,飞来小碎石像弹片似的“噼里啪啦”落到她们头顶,幸好她们还没有解下头上的安笠,才躲过一劫。

对娇羞忸怩的少女来说,安笠还是爱情的辅助工具。戴上安笠后,看得见别人,而别人不易瞅见她的芳容,顶多只看到鼻子和嘴,平添了几分神秘感。至于姑娘是否长得眉清目秀,只有慢慢去猜想了。这种朦胧之美,别具一番情趣。

安笠的笠檐还可放梳篦、小手镜之类日用品,方便女子随时整冠梳妆。姑娘情窦初开时,若想窥视“白马王子”,又不好意思表露,便可借助安笠内的小手镜,像汽车的反光镜一样,随意选个角度,就可以仔细考察了。一些大婶、大嫂坦言,她们当年就是凭借安笠的“掩护”,偷偷相中如意郎君的。

自从安笠诞生以来,闽南妇女脸部就有机会躲过风袭沙击和日晒雨淋之苦,一个个脸庞秀美,眼睛水灵。正如一条广告词说的:“白白的,嫩嫩的,真是好细腻啊!”

安笠不但实用,名称也很吉祥。“安”字,多么像一个女子头戴顶帽子呀!因此,姑娘们把对安笠的钟爱化成行动,有的涂以桐油使之坚固耐用,有的买来彩线在笠檐、笠尖编织,缀以吉祥美丽的图案,把它装点得更加妩媚动人。不用说,小伙子对姑娘的回头率更高了。

可以说,像安笠这样兼具实用功能和翩翩风姿的笠帽并不多见。历经风雨的安笠,如今风采依然,不但入诗入画,更在生活大舞台上演绎出万般风情。

猜你喜欢
票证蓑衣闽南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票证收藏驶入“快车道”
张宝红:中国票证拍卖第一人
题蓑衣鹤育雏图
流泪的蓑衣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
闽南少年
投资粮票成富翁
投资粮票成富翁
票证“含金”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