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漠视生命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2-09-17 09:05:12刘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漠视中学生心理健康

刘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的报道常见于媒体,一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让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惊。“漠视生命”,指的是学生对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完全不重视,可能会在遇到压力或问题后采取自我伤害或轻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产生自杀意念、实施自杀行为的高发年龄阶段,也是自杀意图最高的阶段。我国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大致在8.8%至20.2%之间,而大约有18%的学生在产生了自杀意念后实施自杀行为,自杀已成为我国中学生死亡的第四大死因。

青少年自杀问题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沉痛的,如此令人瞠目的数据使小到家庭、学校,大至社会、国家,均开始对中学生漠视生命的问题开展积极的讨论与干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那么,作为学校教师要如何引导中学生珍视生命呢?本文主要结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在此方面的做法,对中学生漠视生命背后的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中学生漠视生命的原因分析

个人发展不平衡 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心理水平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但身体的快速成长加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更易导致他们出现情绪波动大的问题,极易冲动行事。因此,青春期的学生很容易通过打架斗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是酿成严重后果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此外,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出现较强烈的自我意识,会主观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希望独立自主而不被家长、教师等权威管教。因此,青春期学生与成人的矛盾也是所有家庭及教师需要面对的议题。由于暂时还不具备客观认识并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尊心强但自信心弱,因此他们会十分在意他人看法,并且过度认为他人均在评论自己。有研究者发现,未得到教师、同学或家长的尊重和理解的青少年,与他人产生矛盾而自杀的风险会增加。

家庭教育理念陈旧 国内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矛盾性、独立性及道德宗教观均会影响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家长极易由于养育惯性把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忽略了其在中学阶段渴望独立、自主的发展需要,“一方想留,但另一方却想逃”的现象也是造成中学生亲子矛盾及漠视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家庭教养孩子的方式通常分为四种,分别是专制型、忽视型、纵容型及民主型,其中专制型、忽视型和纵容型都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是在多子女家庭中极易出现忽视型教养方式,很容易出现因为家长需要照顾的孩子较多而无暇顾及每个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因为感受不到平等的爱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况。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发生在弟弟或者妹妹出生前拥有家人全部的爱的“老大”身上。这份爱在二胎甚至三胎出生后急剧减少,加之大部分中国家长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情感,当他们采用传统的“打骂式”教育或经常用“打压式”教育的方法管教孩子时,孩子通常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满与责骂。长此以往,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和心理创伤是很难逆转的。咨询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小安”的家庭就是这种情况,小安的父母需要照顾三个孩子,对“老大”小安就因为精力有限而缺少了一些应有的鼓励与呵护。同时,由于家长教养观念陈旧也不善于表达,导致小安逐渐不愿与父母交流。也正因如此,造成了小安对家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了轻生的想法,想借此引起父母的重视,表达自己的不满。二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父母把精力过多地放到孩子身上。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十分依赖家长来帮其解决问题,而没有习得应有的独立处理问题的方式。这种视如掌上明珠的教养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溺爱式教育,也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纵容型教养方式。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发现来自这类家庭的学生的情感发展过于脆弱,当遇到压力或挫折时,通常会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理或逃避。三是专制型家庭往往呈现出独裁的态度,其中不乏很多家庭仍然将孩子的“成绩”看得十分重要,唯分数论的态度对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导致孩子认为成绩好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如果自己的成绩差强人意,努力后又看不到成效,则会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而这其中,不乏也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为了达到家长对自己的高期待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考试成绩上,一旦稍有退步则表现得极为消沉。

学校教育不当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国内的教育系统普遍存在唯分数论而忽略其他能力培养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大多以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严重的教育“内卷”导致家长和学生长时间处在高压力、高焦虑的氛围之下。而当学生的成绩无法达到自己或家长的期待时,他们往往会认为生活失去了意义,而出现自我放弃的行为。另外,虽然近几年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度逐年增加,但传统教师仍然会在实施教育惩戒时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及自尊需要,不当责罚也会增加学生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往往缺少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形式也主要以书本教育为主,而知识层面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生命教育而言,通常只有经历了切实的体会才能真正深入内心,但当前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社会风气不良 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的各方面的环境均和以往大不相同,与过去沉浸在街坊邻里“现实世界”的人们不同的是,当前大多数的中学生会把时间花在畅游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中。过多的网络社交会造成学生越来越封闭,在家面对电脑不与家人交流,在外对着手机和网友聊天。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居家学习更加剧了本就缺乏社交大环境的青少年们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模式。而在复学后很多中学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际焦虑及孤独倾向。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学生用极端方式处理问题的行为是相关的,人际关系越差的学生越容易出现自卑、自残甚至自杀等漠视生命的行为。

此外,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网络纷杂的信息很难给予正确的判断和识别,而这其中,不乏有一些虐待生命、漠视生命的举动。过多的接触网络环境也会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极易选择盲目效仿一些只为“博眼球”的行为。咨询过程中遇到的“小浩”同学就因和同学关系不好曾想要尝试自残,原因是曾在网络小说中看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的情绪。无独有偶,另一名学生“小波”,因曾看过视频中有人摔下来只是受了伤,就天真地认为“跳楼”这种方式是可以被模仿的,认为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暂时逃避困难。可见,网络这把双刃剑对中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有学者表示,这样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对生命产生错误的认知——用放弃生命来解决自己的困境。

中学生漠视生命的对策讨论

构建积极健康的整体社会环境 在现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官方正规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及生命教育的相关科普知识,增加对生命教育的知识普及度和大众接受度,使全民具备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并求助。如果全民都能参与到青少年危机事件的预防中,就能为学校及其他途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相关工作 一是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学校应建立健全危机干预机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应秉持“早发现、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的基本思路,降低学生特殊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发现有学生可能存在自杀倾向和风险时,应立即与校领导及班主任一起展开协同工作,共同制定一生一策的分级干预方案,引导学生学会看到生活的意义。另外,每周应定期由心理老师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管理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也可以从学习的角度切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计划,提高学生在学业上的自信心。

二是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全方位帮助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结构具有不平衡性,要针对青少年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健康风险问题,多角度、多渠道进行知识普及。对此,可以通过讲座、电影赏析或知识竞赛等方式向全体教师及学生科普相关知识,力争做到每个人都对心理健康有所了解、有所意识,形成学校整体的积极心理文化氛围。

三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生命教育主题课程。学校应积极完善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课、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类课程。心理课主题多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促进学生形成坚毅的心理品质,使青少年具备更多的应对挫折与困难、缓解情绪的技能,从而降低学生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率。

四是构建“五育并举”课程,多方位进行学科渗透。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只会使学生远离生命价值的探寻,已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生,可以使其通过多个方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有助于他们明确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可以使生命教育无声地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减轻生命教育的“教育”味道。其中,劳动教育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在学生照顾菜苗的过程中自然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强大,在实践与体验中激发其内在能量,自觉引发其对生命的思考。

积极进行家校共育,更新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发展蓝皮书指出:积极的亲子关系能让青少年体验到爱与信任,有利于增强其内心的安全感,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以此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其应对压力或消极生活事件的心理资源,进而降低极端事件的发生率。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深入很多家长内心,一些家长可能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即便意识到了也不知应该如何改变。因此,在发现学生出现漠视生命的苗头时,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开展深入地沟通,通过家校协作共同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学校在会谈中应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家长共同探讨更符合学生现状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家长确实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后,可以通过向家庭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相关的指导或组织家长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以发现更多应对方式。此外,不同学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家庭教养方式均有所不同,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重要的是引导家庭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寄宿制学校家庭中,父母大多工作较忙,也不乏有一些离异家庭,家长对子女的照顾较少,学校应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强调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的重要性;而非寄宿制家庭的孩子每天都可以和父母沟通交流,学校可以针对这类家庭进行促进亲子关系的相关指导,以使学生健康快乐长大。

开展个人心理咨询辅导,解决学生基本问题 当中学生产生自残或是轻生的念头时,绝非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可能是结合了以上提到的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个性等多种因素。学校心理老师应及时评估学生状态,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及时转介至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及干预。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应结合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真正关注每个漠视生命学生的内心,发现他们没有被“看到”的情绪和困扰,接纳并真正地理解。让青少年意识到随着个体成长会发展并获得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使其看到自身的成长,从而发现成长的意义,触动他们对未来的渴望。通过引导其正确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来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风险。

总而言之,影响中学生漠视生命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缺乏家庭的温暖、也可能是和同学的人际矛盾、学校教育不全面、抑或是自己的处事风格不妥等等……总之,无论因什么原因而起,我们都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教育的意义绝非是培养一个只会学习而毫无生命意义感的学生,应该培养的是有求知欲、独立自信、有同理心、能正确处理生命中每一次危机的人。因此我们要通过全人教育真正做到让学生发现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珍贵,使其对生命和生活重燃希望,让青少年们用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方式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漠视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275起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例中,这些问题最突出
廉政瞭望(2019年9期)2019-09-20 03:05:48
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典型表现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0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1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中学生(2015年34期)2015-03-01 03: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