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硕
(扬州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唐代社会高度发达,政治文明,物质丰富,在许多特定的重要场合,诸如粮食丰收、祭祀天地、改元分封、节日仪式、皇室庆典、平定战事等的庆典上,会举行宴饮与歌舞表演。唐朝皇室多位皇帝皆有设局大酺、宴飨朝臣民众的喜好,古籍文献、诗歌诗词中多有明确记载。这样一种规模庞大、表演形式丰富、涉及人数众多、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酺活动,举办的初衷是封建王朝统治者宣扬国威,体现太平盛世,安定民心。虽然会有少数忠臣反对大酺,认为有浪费粮食和助长奢靡风气之嫌,但笔者认为,从历史前进的走向来看,这是一项利于君民同乐的有效举措。在娱乐宴饮的过程中,普天同庆、君民同乐,还有各族乐人的歌唱、器乐演出,诗歌,百戏等锦上添花。此外,唐代大酺还具有增强政治权威、拉动经济内需、促进安居乐业、辅助颁布政令、和谐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
“酺”在古代指朝廷特许的聚会饮酒,也泛指国家有吉事,百姓聚在一起宴饮。“酺”字从“酉”,“酉”本义是装酒的器具,说明酺这项活动与饮酒高度关联。自古至今,中国人只要是碰到欢乐开心的事情,总喜欢举杯畅饮,享用美酒佳肴。正如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天下大酺”的注释:“天下欢乐,大饮酒也。”
大酺宴会仪式中,“酺”与“乐”通常是相关联的。皇室宗亲经常于高楼露台,观教坊女乐歌舞。如《宋史·礼十六·嘉礼四》:“四年二月甲申,上御五凤楼观酺,宗室近臣侍坐楼前露台,奏教坊乐。”唐宋时期的五凤楼、勤政楼、兴庆宫花萼相辉楼等等,都是经常举行皇室宴饮活动的场所,也是体现盛世大酺娱乐文化的中心。除了正统宴乐,在酒宴过程中,也会引进一些散乐、百戏等轻松娱乐性质的表演节目,形式多样。演出人员以女性乐人、舞人为主,也有一些 “小儿伎”的参与。在宫内,有专门培养“小部音声”的机构和培训乐官、声乐博士。《乐书·乐图论》:“工升殿进曲毕,下引女舞伎,间以杂剧,奏鼓笛曲或用法曲、龟兹部乐四,举爵食举,为角抵伎。皇帝还宫,御宣德门,赐酺。同大宴仪。上元观灯,阙前设露台,奏教坊乐,进小儿伎、舞伎、放灯山下,设百戏,集府县乐、进女舞伎,其余曲宴赏花观稼及他游幸,但奏乐,行酒惟进杂剧。”《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乐制考十二》:“玄宗宴设酺,会御勤政楼,令宫女数百人舞圣寿乐,回身换衣作字如画……女妓舞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执花四十人,丱童四人,从伎四十人,作语一人”。值得一提的是,勤政楼是各类大酺活动中常见的举办地点,其名号本意是提醒最高统治者勤务政绩,而不要沉湎于酒色犬马。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中载:“《乐苑》曰:大酺乐,商调曲,唐张文收造”,说明在唐代的大酺仪式活动中,有专门配套定制的商调式大酺乐,由贞观年间的协律郎张文收创造。《历代诗话·庚集中之下》中载:“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又有大酺乐、邠王小管、李谟笛、宁哥来、邠娘羯鼓。”李谟、邠娘等皆为唐代乐人,《大酺乐》与唐代诸多名曲处于同等地位,是宫廷内人经常演出的作品。《全闽诗话·无名氏·宫闺》中载:“元夕御大酺殿,观灯赐宴,各赋大酺乐。”大酺乐还与中国传统节日相联系,在每年的元宵节晚上,一众朝臣观灯宴飨,演出大酺歌舞,突显出了传统佳节的仪式感。大酺乐还适用于皇帝作寿典,《钦定千叟宴诗·预宴六十五人诗八十一首》中载:“寿宇春涵庆瓜瓞,张筵远胜大酺乐。太和元气互翕歘,五福堂开亿万年。”
有不少诗人以“大酺乐”为标题或内容来创作诗词,如唐代诗人张祜有多首描写大酺乐的诗词。《思归乐》:“晚日催弦管,春风入绮罗。杏花如有意,偏落舞衫多。”《大酺乐》:“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大酺乐》(又一首):“泪滴珠难尽,容残玉易销。倘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邠娘羯鼓》:“新教邠娘羯鼓成,大酺初日最先呈。冬儿指向贞贞说,一曲乾鸣两杖轻。”从诗词可见大酺活动通常持续数日,华灯初上的晚间宴会尤盛,饮酒作乐的同时,还有管弦、羯鼓等乐器演奏。演奏的乐曲皆为当朝名曲,乐声响彻洛阳,万众齐呼“万岁”。歌声鼎沸中的乐人、舞姿翩跹的舞人,很多都是从小就在宫廷中学习的女伎,她们一生困在皇城,姿色逐年消褪,个中烦恼只能寄托梦中。又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大酺》:“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这是描写武则天在正月的吉庆日子为自己加尊号而举办的军民聚饮宴会的诗,此事件在《旧唐书·本纪第六》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圣历元年正月,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
总体来看,历史上大酺活动的盛衰基本上是伴随着王朝的兴衰变革。这一凝聚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经常性大型歌舞酒会,是在政治昌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环境祥和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同朝代、不同庆祝缘由、不同演出活动的大酺乐,其实反映的是相同的目的:体现强盛国力,缓和社会矛盾,融洽君民关系,凝聚人心力量。
就唐代的大酺活动而言,各类“大酺”“赐酺”“酺宴”音乐活动适用于多种场合,据笔者统计多达七十余次(详见表1)。
唐睿宗及其子玄宗于开元元年(713年)在长安设大酺,其间有伎乐合奏作为配乐。《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二月庚子夜,开门然灯,又追作去年大酺,大合伎乐,上皇与上御门楼临观,或以夜继昼,凡月余。”这次大酺是全天制民间宴饮活动,白天是伎乐、女乐兼备的歌舞,晚上悬彩灯,皇室成员站在高楼赏灯观月。活动持续时间有一个多月,场面热闹非凡,其目的是收拢民心,为政权稳定打下基础。
除了与民同乐类型的大酺,也有一些是皇室私人的小型酒会活动。《新唐书·志第十二》载:“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在开元十七年(729年)的八月初五,唐玄宗于兴庆宫花萼相辉楼下设大酺宴请百官,庆祝生日。《旧唐书·本纪第八》:“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在庆祝活动的安排上,既要体现国富民强,又要与民同乐,让民众体验感同身受的快乐。而且演出花样繁多:宫廷内的坐、立部伎演出,梨园、教坊内的女性乐人拨弦类小乐器合奏,以及二度改创的胡部新声演绎。诗人顾况有诗《八月五日歌》记载了千秋节:“八月五日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开元九年燕公说,奉诏听置千秋节。丹青庙里贮姚宋,花萼楼中宴岐薛。清乐灵香几处闻,鸾歌凤吹动祥云。”诗句详细描述了酺宴过程中歌舞升平、一派祥和的盛景,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富足。
唐代玄宗和武则天时期的大酺频次高、密度大,睿宗、宣宗、穆宗、武宗也有此类宴群臣、享歌舞的雅好。《新唐书·志第十二》:“大中初,太常乐工五千余人,俗乐一千五百余人。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千百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其乐有《播皇猷》之曲,舞者高冠方履,褒衣博带,趍走俯仰,中于规矩。又有《葱岭西曲》,士女踏歌为队,其词言葱岭之民乐,河湟故地归唐也。”唐宣宗于大中初,大酺群臣,奏乐百戏,制定新曲。唐穆宗时亲御新成永安殿内观看百戏。《旧唐书·本纪第十六》:“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长庆元年(821年),“南诏献奉圣乐舞曲,上阅于麟德殿前”(《旧唐书·本纪第十三》)。同玄宗朝相似,宣宗朝臣如丁公著等人也有反对之声。《唐会要·省号上》:“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处群饮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乘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前,曾无愧耻。”他们认为大办国宴是奢靡浪费,如皇帝沉湎于此,不仅荒废朝政,而且也不利于安定天下。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逐渐衰弱,京城的大酺活动也大幅度减少,宫廷内出现了大幅度裁减乐工女婢的现象。即使有多个邻国来访,皇帝宴请活动规模也是适度的,对演职人员的服装制定、宴会食材准备等方面都有所削减,量力而行,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无大操大办之嫌。
有关大酺的史料记载,前人已经作了详细梳理,但对于其中有关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的内容及其作用并未展开来详细论述。左汉林从历史的角度,列举了唐代大酺在文献中的表现;陈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唐代大酺在封建王朝中具体的呈现方式、皇室对民众的社会动员进行了分析;郝小雯聚焦于重大礼仪活动和喜庆事件,对大酺中的活动形式进行分条目的列举,并得出大酺反映社会动态、影响政局的结论。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唐代主要的大酺仪式,按照不同缘由列表呈现并加以分析(表1)。
表1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由表1可知,唐代举行大酺活动主要缘由有:大赦、改元、祭祀、加爵、庆典、册立、加尊号、胜战、皇室生辰、冠礼、平定、登基、审案、启蒙、献俘、亲民等。
唐代大酺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大酺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由皇室举办的这一大型宴飨活动,是欢庆喜乐的。那么,少则一天,多则七天的君民大酺,其作用何在呢?
首先,这是体现国运昌隆、国家强盛的显著标志。从政治方面来看,唐朝处于封建王朝时期国力强盛的顶峰期,皇帝本人爱好音乐,倡导君民同乐,举国推崇音乐活动。唐朝作为大一统的大国,最高统治者一直秉承着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往来的对外政策。吞刀吐火、鱼龙曼衍等杂耍、幻术表演,即为唐高宗时期由西域引进的。而伴随着大酺活动的,是大量的粮食、酒水、肉类、蔬果,必定要有财力、人力的保障,这是大国强国综合实力的展现。所以,以大酺的政治初衷看,李氏唐王朝是想通过此种歌舞宴饮方式来体现人民安居乐业,这是稳定人心、获得大众支持的法宝。以德治国、施行仁政的方式有很多,以“大酺”“赐酺”的形式教化人心,用赋税收入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利民惠民、展现仁君风范的一大利器。
其次,大酺活动兼具庆贺、纪念皇家和国内外大事的积极意义。国内方面,皇家的一些庆典、仪式、活动,是彰显国家威望、稳定国情、彰显实力的具体表现,是普通老百姓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途径。皇室颁布最高政令时,举行大型宴饮游艺活动,会同民众一起放假庆贺,对凝聚皇朝向心力、巩固群众基础具有积极作用。国外方面,虽然唐朝是大一统国家,但依然存在少数民族动荡、小部分周边小国纷争等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宣扬平定、献俘、胜战等,可以安定民心、凝聚人力。
最后,从大酺所涉及音乐、舞蹈内容方面来看,有君民同乐、以乐促政的作用。在唐代有关大酺乐的诗歌和文献史料中,我们看到不同的乐种:教坊乐、梨园乐、小部乐、散乐、杂耍、胡部新声;有不同的人群:中原宫廷乐官演绎燕乐,胡人持刀自刺幻戏筋斗;有种类丰富的娱乐声色场景,宴群臣,聚餐豪饮数日。唐代的大酺乐实际上是古代大型吃喝玩乐聚会,其间还有歌舞助兴、女伎佳人伴奏伴舞。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不少非正统官乐的项目,例如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戏、戏马等。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大酺并不是单纯的宴饮,而是关联一定的政治目的和社会效应。在普天同庆的气氛中,中央权威和民众的向心力、归属感都得到了加强。但同时也如上文提及,多朝忠臣明确提出建议:此类活动一定要注意度,即频率次数和规模范围要适度,不能造成劳民伤财、资源浪费,也应避免皇帝因此荒废朝政、沉湎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