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彦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上海 201203)
当前,国际课程教育愈发受到社会重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依据“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1]的规划意见,于2014年确定了21所上海普通高中进行国际课程试点,引入包括IB课程(国际独立课程)、AP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Level课程(英国高中课程)、VCE课程(澳大利亚高中课程)、DSD课程(德国高中课程)等在内的数十种课程。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课程丰富了上海高中的课程体系,为广大家庭提供了教育的多元选择,在探索国际课程本土化教学的过程中,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实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关键。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要保证,是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手段,是平衡国际课程知识体系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VCE高中课程(Victoria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在上海高中的教学为例,以爱国主义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德育内容,阐述“有方向、有重点、有效果”的德育策略与途径的形成依据及结论。
根据维州高考课程评估当局发布的《维多利亚州物理教育教学设计》①,VCE物理课程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类[2]:知识点教学及项目研究辅导。知识点教学以了解学科概念、验证物理规律为主要目标。在学习多章节知识点后,即开始进行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导的实用主题式项目研究,又名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vestigation)或实践调查(particle investigation),项目研究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及检验实验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1.文化传统
由于物理学科的课程基本属性,其教学必须依托于真实场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与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传统文化场景。国际课程及其对应教材[3]均由西方国家编写,在例题、练习及段落描述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西方特征。考虑到学生的阅历及视野的限制,可能会因长期被大量的西方传统文化浸润,而对西方文化习以为常,甚至因此削弱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任课教师应在教学中防微杜渐,主动承担起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在本土化教学中关注细节,将细微之处作为德育切入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按照“时间、地点、物品”的标准进行分类,梳理常见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德育切入口,如表1所示:
表1 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德育切入口汇总表
2.科技发展
物理学是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基础学科,而科技发展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物理教学中另一常见的真实场景,即为科技场景。国内外的课程教材均致力于在科技场景中向学生展现本国的强大与先进,而国际课程教材中较少提及中国科技水平。作为中国教师,则应当在本土化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抓取相关的德育切入口,为学生展现彰显国家实力的领先技术和发展成果,让其深刻体会新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作出的卓越贡献,激发其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坚定科技自信、文化自信。由于科技场景与知识点紧密相连,因此按照知识体系,梳理最常见的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德育切入口,如表2所示:
表2 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德育切入口汇总表
3.人文精神
国家的前沿科技发展,依赖于一大批高水平、高奉献、高热情的科技工作者。国际课程的原版教材着重于介绍外国情况,不利于中国学生了解本国科学家爱国护国事迹,体会他们的执着奉献、自主自强的钻研精神。在国际课程的本土化教学中,应重视挖掘人文精神类的德育切入口,让学生在学习“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所拥有的坚定理想信念、炽热情怀,以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和自主创新等优良品质。出于篇幅考虑,仅在力学知识模块中选取四位不同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借他们展示人文精神相关的德育切入口,如表3所示:
表3 力学知识模块中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德育切入口示例表
1.研究目标
项目研究的选题自由度高,学生可在限定的大主题下,自由制订更为具体的研究目标,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教师在辅导学生制订研究目标时,可将此作为德育切入口,激发学生对抽象规律在中国相关科研领域的应用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通过新闻报道、论文刊物等多渠道,搜集最新科技成果。此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感受并认可物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了解国家发展、认可国家强大的契机和资源。
2.研究地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铺开,以跨学科教学、学科德育为代表的融合教育实践广泛开展。既然学科之间可以整合,学科教学和德育可以共融,那么德育地点和学科项目研究的地点也可尝试合并,将德育地点、德育活动与教学活动三者合一。常规的德育活动往往选在场所性质鲜明、活动受限度较高的地方进行(例如纪念馆、礼堂等),但物理原理无处不在,纪念馆中革命文物的全息重建技术,礼堂中保障声音传播效果的声学设计,都是德育地点中隐藏的学科探究性,可以此作为德育切入口,提高学生科学敏锐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这体现了我国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质:培养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才。国际课程中有关其他国家的信息,显然并不在我国的物理教学要求之内。因此本土化教学应重在保障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把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以此作为后续德育实施效果的基础保障。
在国际课程教材中,物理场景的构建以及人文精神的展现无处不在,因此教师的教材审阅和备课工作极为关键。在梳理近期课程中的重点德育切入口后,应着重搜集和熟悉中国的相关情况,并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例如,在运动学板块的教学中,补充有关“抛体运动”的2020东京奥运夺金竞技项目(跳水、射击、铅球等)对比信息、有关“圆周运动”的中国航天项目(空间站、同步卫星等)对比信息,从体育及航天科技两方面增加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异有同,相似的部分可通过类比转引关注至中华民族,力争不放过每一处德育细节,从点滴之处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以上文中所提及的外国文化传统的标记为例,提供可在教学中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对照,如表4所示:
表4 中外文化传统的标记对照表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神速,这是我国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并传播优秀科学工作者的事迹,全方位展现科技强国战线上英雄们的伟大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了解高中课程与高精尖科技的关联,知晓科技进步历程中克服的重重困难,认可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培养人才的不变初心,坚定日后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因课时设置、考点比重等客观原因,常重知识教学而轻历史介绍,但从教学效果来考虑,每节课中的简单介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着正向促进作用的。学生只有了解知识的逐步演化过程,才能理解基础知识的价值,不受“学习无用论”的影响;只有体会科学发展的不易,才会正视挫折勇于创新,不会因小挫折而走入绝境;只有知道国家为科学和教育提供的支持,才能坚定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回报之心。国际课程的知识范围与国内有所不同,且由于其自身的外国属性,教师更应在本土化教学中灵活增加中国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展现全面完整的国家和学科形象。
物理属于实验科学,物理教学中离不开课堂实验的演示与探究。在选取实验用具时,可酌情挑选具有历史意义和民俗特点的实验器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无形中达到德育效果。
以“圆周运动”的课堂实验为例,“抽陀螺”在趣味性演示圆周运动的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中国历史著作、中国非物质文化、中国抗战史的了解。以下为不同角度的“抽陀螺”历史意义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抽陀螺”历史意义分析表
物理规律的研究离不开真实场景,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可体现中国特色的场景进行物理项目研究。例如,在“运动”的大主题下,学生初步拟定了“探究物体入水角度与水花高度的关系”的研究目标,希望进一步研究抛体的运动规律。教师可结合中国跳水代表队“梦之队”在2020东京奥运会中勇夺“7金5银”的时事热点,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我国在跳水项目中引入“3D+AI”训练系统的新闻资讯,使学生在提高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同时,对“运动表现分析”这一致力于研究运动员实际比赛和训练表现的运动科学领域分支有了更多了解,切实感受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在科技、体育等多领域的价值和必要性。
物理规律无处不在,鼓励学生时刻带着学科意识观察世界,在活动时间充分的爱国教育活动中,布置学科项目探究任务,融合研究地点与德育地点。以在学校礼堂观看央视纪录片《百年中国》为例,礼堂作为需容纳几百人的大场地,为保障每位在场者既听得到(增强反射与衍射)又听得清(精准干涉与衍射),教师可在学生观看纪录片后,引导学生关注礼堂中的声音反射、干涉和衍射现象,完成以“波”为主题的研究项目,从而了解“建筑声学”这一物理分支学科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学生在此次爱国教育活动中,不但了解了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还通过实验感受了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工作,但鲜见与国际课程本土化教学相关的德育研究,这与国际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时间较短,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主动性不足有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国际课程的特殊性,将德育及其科研工作视为己任,在课程与教材中深挖德育切入点,在本土化教学中持续探索德育策略,改进德育路径,主动建设并完善与现有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育人机制,致力于培养国际视野与中华传统文化并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其英文全名为“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PHYSICS STUDY DESIGN”,为维州的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指南,用于了解课程内容及考核计划,其作用与上海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参考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