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燕 程春红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 上海 201799)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失落的初中生活”,拥有谋生的技能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每一位中职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当今,中职校的学生还面临纷繁的多元信息,迫切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进行合理取舍,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坚守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正在成长中的中职生,如何“传道”成为当下中职校教师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笔者的团队坚持回归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本位,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教师、教材和教法”开展实践探索,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成效。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其中“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在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以紧密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课程建设目标,准确定位课程思政核心内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1.确立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践行的“四个自信”,结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电火花加工技术的特色和优势,将“四个自信”具体转化为“家国情怀、民族认同、社会担当和工匠精神”,作为本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
2.制定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
以复合型课程建设团队为主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锤炼和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以“点面结合”为思政策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以专业特色和课程伦理为要领,挖掘思政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以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网络为支撑,隐显交互育人,做实内化践行。以多元评价为保障,贯彻以发展为本的理念,科学设计评价方案,评价课程实施成效并持续改进。
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问题,课程是“三教”改革的集成点。建立复合型课程团队,以共同建设和实施课程思政为载体开展实践探索,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相互促进,一揽子解决“三教”问题。
1.发挥复合型团队优势,解决“谁来教”
教师是育人根本,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保障。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一线任教的专业教师,但是单打独斗是有局限的,所以复合型团队实施课程建设具有优势。本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阶段,组建含思政教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课程建设团队,通过集体教研、专题培训、头脑风暴和听课评课等活动提升理念,共同进步;在选择教材内容、实施教法改革中各抒己见,所有的策略和意见都在辩论中趋同,团队成员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也在锤炼中得到有效成长。
2.挖掘思政素材,解决“教什么”
教材是育人纲要,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基础。“教什么”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低。教师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挖掘思政素材。
(1)依据专业特色和课程伦理特点,重构教学内容,实施课内思政
电火花加工是一门新技术,世界上第一台火花机由苏联学者研制出来,而我国是第一个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用于工业生产的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内忧外患中艰苦努力,负重前行,终于率先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用于工业生产。之后,又不断创新突破,迅猛发展,彰显了科技创新的神奇力量。任何一项技术从发明到生产应用,每一步都需要开拓者付出艰苦努力;任何一项技术都在创新驱动中不断发展,每一次突破都是大国工匠们的汗水凝聚,彰显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社会担当和工匠精神。
笔者团队围绕“电火花加工是近代迅速发展的新技术”这个特点重构教学内容,一是将“电火花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纳入绪论课教学内容,感悟大国工匠和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社会担当和工匠精神;二是以典型的企业产品为教学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新规范,也把创新、竞争等意识融入教学内容;三是选取来自不同企业的典型产品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如民营、国企、合资、外资等,将不同的企业文化纳入学生视野,也让学生感受企业之间的区别和差距,激发共鸣和感悟。
(2)以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网络为支撑,挖掘课外资源,隐显交互育人
学校传承崧泽文化基因,精选核心价值符号,打造青藤文化,构建了“以藤铸魂,以文化人”的全员育人格局。团队示范并引领学生一起践行“平凡但绝不平庸”的青藤精神,借助丰富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和多元的实践历练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活动和项目,浸润其中,践行和内化所学所思。比如,引导学生登上校企合作“双创”平台,磨砺匠心,增强自信;鼓励学生挑战引领型课程,参加各级竞赛,成就自己;督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多措并举,让学生浸润其中,隐显交互、德技并修。
3.探索思政策略,解决“怎么教”
教法是育人手段,也是课程建设成果的综合呈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三者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我们通过三项措施,平衡课程教学和思政融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1)采用“点面结合”的思政策略,实施价值塑造
针对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规律,尝试将“点面结合”融入策略,使课程思政贴近学生实际。“点面结合”分为“由面到点”和“由点到面”两种。
“由面到点”——专题教育和常态课上点拨渗透相结合。专题教育目的是把本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旗帜鲜明地植入学生头脑,结合常态课上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在学生心中慢慢发酵,逐步内化,如图1所示。
图1 “由面到点”的思政策略模型
“由点到面”——常态课点拨渗透和主题作业相结合。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捕捉到思政融入契机时往往点到为止,不便过度展开。这种不经意的点拨,一次次悄悄拨动学生心弦,慢慢影响学生,逐步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契机。此时,主题作业可以引导学生认知深化和思想升华,达成价值塑造,如图2所示。
图2 “由点到面”的思政策略模型
本课程设计了三个主题教育(电火花技术发展历程、“5S”理念学习、“5S”活动训练)和四个主题作业(分别对应家国情怀、民族自信、责任担当和工匠精神),通过“点面结合”的思政融入,有效达成思政目标入脑、入心、入行。
(2)以“5S”管理为载体,强化职业素养。
“5S”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现场管理模式。看似简单的行为管理,实则指向了意识和行为两个层面,含价值、方法、责任、标准、习惯等目标。我们将它作为生成职业素养的载体、培育匠心的媒介,融合于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外练内修,达成“树立意识—建立方法—养成习惯”的行为塑造和价值塑造,如图3所示。
图3 “5S”管理内涵和意义
首先,将“5S”管理的要求和内容纳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学业评价,使“5S”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接着,开展两个专题教育,通过“5S”理念学习,使学生对职业素养产生具象认知,理解“5S”内涵和意义,知道“5S”管理点检表的作用。通过“5S”活动训练,启动和实施“5S”管理的方法和流程。两个专题教育结合常态课中制度化落实“5S”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慢慢发生变化,“5S”要求成为学生实施的标准,并逐步养成习惯。职业素养从“外化于行”走向“内化于心”。(3)实施“跟单”教学,夯实职业能力
“跟单”教学模式是我校创建并持续推进的一项教学改革,是由学校承接企业的产品加工单,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紧密合作,融合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跟单”教学项目,将产品加工单转化为教学任务单,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以系列“跟单”教学项目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和实战育人。通过“跟单”教学,落实知识的有效构建、技能的有效生成、信心的有效建立和责任的有效养成,如图4所示。
图4 “跟单”培养的基本模型
本课程在“跟单”教学改革中,选取一组来自不同企业的典型产品,以产品加工各工序所必需为原则配置知识和技能,重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发了一组从简单到复杂的“跟单”项目,即为“跟单”实验教材。这组“跟单”项目之间难度递进且知识点互补,各项目的内容组织都是工作过程导向,即工作流程相同,便于更新“跟单”项目,使“四新技术”随着“跟单”产品及时进入学校教学活动,确保学校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科技发展。团队还开发了“任务操作细化单”强化和评价学生的操作规范,培育职业素养。学生在产教融合、实战历练的“跟单”教学中有效夯实职业能力。
依托在线课程的教学平台和上海市中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对学生学业水平实施过程性和多元化评价,依据学生成绩变化反思和诊断课程实施成效并持续改进,以保持课程活力。
职业素养和思政成效被纳入评价指标。借助“任务操作细化单”和“5S”管理点检表等工具,考察学生的职业规范和“5S”素养。依托“上海市中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简称“综评”)和任课教师观察,采集学生行规自评、生涯规划、社会担当等表现,对比学生综评分数的前后变化,考察思政教育成效。依据评价结果聚焦“三教”反思课程并持续改进,如表1所示:
表1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课程学业成绩总表(评价项目和权重)
(续表)
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三者同等重要。聚焦“教师、教材、教法”,组建复合型建设团队,以实施课程建设为载体,科研引路、项目驱动,开展融入思政的实践探索。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在团队中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平衡思政融入和课程教学,避免顾此失彼。
“5S”现场管理,是以应用为导向的行为塑造。“5S”现场管理成效使中职生对职业素养有了具象认识。两个“5S”管理的专题结合常态课上的持续贯彻,是适应中职生的综合应用实践法,既符合中职生心智发展特点,又贴近企业生产管理实际,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由面到点”和“由点到面”的路径是教学有法,常态课上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依赖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无定法,两者的巧妙结合,贵在得法。“点面结合”的思政融入策略隐显交互,润物无声。
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复合型课程建设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需要专业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育智慧去实施课程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旁征博引、晓古喻今,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自己必须博古通今、知识渊博,更要怀揣家国情怀、民族认同、社会担当和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方兴未艾。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要以匠心育匠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滋养学生。让每一位中职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谋生的技能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